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我国由于长期受现行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品德与社会》课在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眼里,只是一门不太重要的“副课”,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尤其在一些偏远村学,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折射出了我们品德教育的严重欠缺,加强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对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应对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滞后
  由于多年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不论是社会上、家庭里,还是在学校中,不论是领导、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重智轻德的理念在大家心中还根深蒂固,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视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一些文件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等认识不足,对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忽视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从而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2.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我们一再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目前我县小学大都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品德与社会》课大多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或者派给二线教师。一方面,语文、数学老师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抓“主科”的质量上去了,根本无力钻研《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的干脆把《品德与社会》课改上成语文或数学课,偶尔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完成教学任务就了事,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二线教师这个群体大都存在年龄老化等不足,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难以推进。
  3.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小学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每周只能安排一课时。由于课时量少,为了完成教材内容,老师只能按教材内容开展教学,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天地”“小记者在行动”等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开展,使得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少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活动,可是在设计活动时,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背离,有的活动目的不明确,有的不善于组织引导,活动显得盲目随意。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道德的目的。
  二、应对策略
  要改变以上一些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课堂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只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质量,才能增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人的许多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问题,已经为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和端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和地位,要将《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同时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学校中积极开展综合性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提高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潜心研究,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稳重地推进新课改,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培训,强化队伍
  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成败。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关培训工作严重不足,使得大多数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不熟悉,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把握不准,直接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进而束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改的实施。因此,作为学校,首先要尽量按班额配备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科任教师,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副课。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随意搭配,对《品德与社会》课科任教师的要求应当与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第三,要着力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科任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教师的执教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把握好新教材、新方法,全面推动《品德与社会》教师队伍的建设。
  3.开足课程,钻研教法
  各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健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的管理,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强对教师执行新课程计划的监督,杜绝部分教师挤占和挪用《品德与社会》课;大力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实效。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是我国德育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科任教师,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改。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会更加鲜活,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其他文献
"五四"青年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在贵州理工学院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希望全省广大青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勇当跨越
期刊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
本文针对当前电力监控系统中新能源电厂信息接入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设计一种基于运营商无线网络的新能源电厂安全接入平台。在电力监控系统与新能源电厂间实现透明的数据
中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实践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在毕业后更灵活地将英语应用在3-作中。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重新展开对中职英语
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同时也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水土流失可以通过剥蚀搬运影响农田SOC的迁移,也可以通过改变不同侵蚀
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习动机做内在推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组成环节,而且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