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变局背后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2007年规定5%是难局下的现实选择,那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扩大5%的比例则是整个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扩大中职对口升高职比例,架好“立交桥”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007年6月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从2007年起,在下达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同时,将普通专升本、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升高职比例分别限定为5%。这就是目前颇具争议的中职对口升高职5%限定比例的政策来源。
  
  5%,“逼迫”职校回归本位
  
  5%限令一经出台,立即在职业院校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有媒体形容5%限令让中职校长们“挠了头”,而家长们也“想不通”,为何国家要阻碍自己孩子升学,以致一些家长到当地教育局“闹事”。深圳某职业学校校长如此形容当时的政策冲击,“以前是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现在几乎变成了就业一条路。这无论对中职学校,还是对家长心理上都是一次考验。”
  在职教发展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教育部为何政策变脸,断然定下了5%的限令?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王寿斌介绍,当时中职学校有大量的升学指标,为了招揽生源,许多中职学校将中职教育办成了升学“辅导班”,大量的教育资源被转移到了复习备考,严重偏离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针对此种情况,国家才设置了5%的比例,各省也相应削减了大量的升学指标。
  显然,对于想“借道”中职升大学的学生来说,5%的限制让升学的“大门”收缩为一条“缝隙”,对于将升学作为招生“幌子”的中职学校而言,中职校长们“挠头”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比于家长、校长们对政策的“难以理解”,一些职教专家却认为,从职教长远发展来看,矫枉必须过正,5%的招生比例限制“大有道理”。
  对此,专家分析,尽管政策从国家层面将职教发展上升为“战略”地位,但职教依然没有摆脱在人们心目中相对低下的刻板印象。家长将孩子送进中职学校,不是甘心让孩子学习技术,而是盼着孩子能够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迫于招生压力,中职学校也做了升学“摆渡人”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高等教育“绑架”了职业教育。
  “国家切断了继续上学的路,将‘逼迫’职校回归本位。”一位专家如是说。
  无疑,5%限令断了许多学生升学的念头,但也让他们安心学习技能,随着中职发展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中职发展也看到了不错的前景,家长也逐渐变得理性。在此情况下,职业学校也将精力放到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上。
  5%,这个在无奈中做出的选择,却让职业教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近年来职教的发展状况也肯定了这一点。
  在中职助学、免费等政策的强力拉动下,中职实现了强劲发展,招生人数连创新高:2008年为810万人,2009年则达到了860万人。职业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分析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有专家指出,5%的政策功不可没。
  
  扩大比例,新局下的现实选择?
  
  如果2007年一纸通知规定三个5%是适机而定的话,那么时至今日,面对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等职业教育800多万年招生规模,以及中职生在就业后遭遇的一些实际情况等现状,5%这一刚性规定越来越多地遭遇新的质疑。众多职业教育管理者及职业学校校长不断通过媒体呼吁放宽中职升高职通道,且呼声日益高涨。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职业中专校长王怀勇介绍,今年年初他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中职校长战略发展研讨班,中职校长在会上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搭建职教发展立交桥的问题,许多校长呼吁扩大对口单招比例。王怀勇说,“地方的中职学校希望扩大比例,一些优秀的职校生把目标定位到了‘本科’。”
  在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职生面临着继续深造的现实需求。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表示,“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5%的比例肯定不够,应适当扩大这一比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选择。”他认为,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方式转变,面临着产业升级、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既需要大量中职毕业生,也需要未雨绸缪,为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有需求。
  国家督学、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求分析,学历层次越高的,社会需求越大;层次低的,倒成了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不想上的“鸡肋”学校。
  一位中职学校校长一直在教育行政部门奔走呼吁,为学生争取升学机会。他动容地说,“中职培养出的优秀技能人才太需要深造机会了,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搭上理论学习的快车,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创造奇迹呢?”
  另一方面,目前只有就业一条路,在社会用人机制和相关人力资源配套不尽合理的情况下,职教生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长此以往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一旦升学渠道不畅,选择职业教育就等于进了一条没有出口的胡同。一辈子是‘蓝领’,失去了‘翻身做主’的机会,这会影响中职学校招生与发展,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不利。”武汉第一职业教育中心原校长刘启智忧心地说。
  在教育的大框架内,建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通道,打造不同教育类型和层次之间的立交桥已成为共识和现实必需。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来看,这一问题不容回避,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扩大中职对口升高职比例,架好立交桥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体现。不久前,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副部长陈希在~次会议上提出,教育公平是要实现机会均等,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可能的机会。换句话讲,从对人的公平,实现人的尊严的角度讲,要给中职学生以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可能。如果真能实现,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会有更多学生愿意人读职业学校。
  与此同时,与5%紧密相连的~个现实是,高职院校持续面临着生源短缺压力。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但近几年普通高中连续4年招生规模直线下降,而中职学校则有上百万的扩招。一组数字显示:2008年,高职生源结构中,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为50.8%,中职对口高职和五年制高职比例合计为49.2%。2009年,中职超过高中,占到了整个招生规模的51.3%,高职生源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逆转。在高中生源减少渐趋明朗的形势下,要实现高职的持续稳定发展,也需要扩大中职对口生升高职比例。
  据了解,今年的招生形势仍不容乐观,北京下降了20%,湖南也减了20%,河北也只有去年的一半。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思考将中职作为主要生源。”一位高职学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心声。
  实际上,除了生源的诉求,高职院校对中职生 也比较“中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国家应放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比例。他说,学生在中职期间已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对口升学到高职后继续发挥已有技能优势,这是最合适的渠道,国外做得很不错,“职业教育要转型,首先是厘清生源类型。”
  经过几年的发展,职业教育生源已经趋于饱和,如同大学扩招一样,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的需要,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拐点”。由量到质的转变,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使然,在此形势下,扩大中职升高职比例,则平添了几分必然。
  而这些呼声也正在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应。
  身为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副部长,鲁昕表现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她近期一系列讲话也反映出教育部领导班子调整之后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新构想。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大胆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在教育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华东六省一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座谈会上鲁昕表示。在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比例的问题上,鲁昕说,“要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例,全国可以不搞一刀切。”早在去年8月,在重庆调研时她也曾公开表态,中职生有望升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
  在地方,随着职业教育划归各省市统筹管理,各省市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实际上已经进行了比例调整,完成了对5%的突破。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也联合下文,决定为中职生开辟“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连读”两条升学路。从2010年起,广东省15所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专业应届毕业生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毕业、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
  今年2月25日,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全省教育工作会上表示,湖北要在武汉城市圈国家教改实验区内,争取国家政策,探索中职到高职的“立交桥”建设,高职院校可单独考试录取中职生,让部分优秀中职生也有深造机会。
  浙江省更是给出了明确的指标:从2010年开始,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提高到15%。
  5%是否合适?是否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现实已然做出了回答。
  
  “立交桥”距离尚远?
  
  据了解,教育部正在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比例与规模,并改革现行的以知识为主的考试制度,构建一种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制度,使职业教育“立交桥”更加通畅。
  但是,突破5%,更多的中职学生能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否意味着搭建起了职教“立交桥”,职教发展从此一片坦途呢?对此,专家学者大多抱有谨慎的态度,比例扩大了,随着而来的则是一些忧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比例的划定问题。5%已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急需实现政策的调整及创新。但问题是,5%的比例调整到多少合适呢?
  对此,王寿斌坦言:扩大比例,对于高职来说是好事情,可以解决生源问题。但站在中职的角度,如果比例不当,则是致命的,因为有可能回归老路,滑向为了考大学上中职的老路,试想,如果划定20%的比例,又有多大比例的学生为此做准备呢?如此,中职学校是否也会把精力放到为学生升学提供服务上去,导致中职质量下降。
  有专家认为20%~30%比较合理。“太多了也不好。为什么?因为中职学生许多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他们也想早点就业以缓解家庭负担。比例太高了,如果考试的学生少,就会浪费指标。”济南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魏洪祥认为,招生比例应该以满足学生要求为准,逐步放开。但是,招生比例数字必须得有,因为大学招生都需有计划。
  赵为粮表示,构建“立交桥”并不意味着让所有中职生都去升高职。从现实的层面讲,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等问题,可能在毕业后就选择就业,所以应该不会出现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去挤这座“独木桥”的状况。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则是两种教育类型的对接。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一个学校运行两种教学“轨道”,对高职是否会造成挑战?王寿斌认为“没有问题”,因为现在高职已经是多元化办学,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运行经验与模式。但他强调,不能够针对中职学生单独搞一些教材,这些违背了“立交桥”的本义。
  关于招生考试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应该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侧重于技能的考察,当然,也可以鼓励创新,比如学生有创新项目,可以优先录取。
  作为湖北省重点职业高中,武汉市新洲区职业高中每年干名中职学生中近30%选择对口升高职班。该校副校长程志刚也有着切身体会,“对口升学按考分高低录取,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技能优秀的学生。”他表示,高职院校应将一定名额“开放”给技能优秀且愿意深造的中职学生,让他们通过职业学校,也能进入大学深造。
  此外,还有现有政策不太配套的问题,比如学费。现在中职学生国家每年给予1500元的补贴,而高职院校大部分依赖学生的学费生存,中职学生开入高职后,学费问题怎么解决?由学生个人承担?还是这部分补贴能随着中职学生带人高职?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中职和高职目前是分头管理,中职升高职势必牵扯到管理部门的衔接、跨越,存在管理关系的理顺、协调问题。
  魏洪祥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招生计划上。“招生委员会怎么制订计划,招生委员会属于教育部招生办公室,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统筹。目前专科层次省级统筹,刚刚放下来,本科在教育部。”
  有学者认为,国家应该将职业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地方,让各地根据地区发展实际,进行试点,制定相应政策,不可“一刀切”。
  王寿斌认为,扩大比例本身是可行的,但关键是制度性保障问题。比如,由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定条例、定规矩,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比如,不允许办专门的补习班,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普教,最后又变成“独木桥”。
  纷争之外,有一点是共识,那就是中职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中职升高职,是给中职生一个选择,而不能变成唯一选择,否则,中职将重蹈覆辙,面临失位。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搭建‘立交桥’,是为了让职业学校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不是把职业教育变成升学教育。”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也认为,“中职与高职链接,不是变成自动扶梯,为了追求上升学历。”这是优化教育结构、扭转职业教育“断头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王寿斌表示,“立交桥”的本意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升更高一级的学校,不能变成组织一部分人来复习考试。所以,中职学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要立足于学习技能,走就业这条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走升学这条路。这个“通”指的是一直通到大学,甚至研 究生。
  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看,构建畅通无阻的职教“立交桥”是他们的宝贵经验,从这个层面看,突破5%,仅仅是构建职教立交桥的“起步”,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显见,扩大比例既是难局下的现实选择,也是整个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扩大比例,是构建“立交桥”,还是滑向“独木桥”,分寸的把握,所考验的是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智慧。
  
  【链接】 职教发达国家“立交桥”一览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
  国家资格框架是澳大利亚衔接和沟通各类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和一次性教育的框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与普通教育体系衔接,开放、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将职业资格分为从一级证书到高级文凭三个层次六个级别,在全国统一的学历文凭体制中形成了完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文凭系统。国家资格框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培训认证系统,在系统内部,六级证书教育相互沟通,各级证书和文凭的关系全国认可,不同等级的证书可以通过学分制逐步累积完成。在系统外部,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同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义务教育上下贯通,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高中学生可以在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完成TAFE的各级证书教育;在职人员和在读大学生也可以在工作和学习的同时,注册接受TAFE的一、二级职业证书教育或TAFE更高层次的教育。
  
  德国“中间学校”
  在德国,中职教育主要由职业培训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则由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间的衔接分为以下两步:
  职业培训学校与专科高中、职业高中间的紧密联系。分为直接衔接和间接衔接。(1)直接衔接。具有“中等教育毕业”证书的德国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可直接升入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2)间接衔接。对于不具备“中等教育毕业”证书的学生,可通过就读职业提高学校来获得进入专科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资格。职业提高学校提供两种学制:为正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就读1.5年后)提供部分时间制;为职业培训毕业后再学习者提供1-2年的全日制学习。职业提高学校进行普通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使学生能顺利通过统一考试而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从而进入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
  专科高中、职业高中及专科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紧密联系。在德国,专科高中是与高等专科学校直接联系的学校,是高等专科学校的预备学校;职业高中则为普通大学输送生源,沟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专科学校也与高等专科学校直接衔接,为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后已就业的在职人员提供机会,使其能通过专科学校学习而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再通过德语、英语和数学的补充考试而升入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高等院校应当针对影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优化学生教育模式、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择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积极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在促进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确立成才目标,实现自身择业合理定位,增强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高校 教育优势 大学生 就业教育 针对性  [作者简介]沈剑(196
[摘要]文章对“大学英语任务型说写课的实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结。对任务型教学理论进行了概括;对课题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问题和主要特色进行了阐述;对课题实验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任务型说写课 课题 实施效果  [作者简介]符云燕(1963- ),女,海南万宁人,海南医学院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海南 海口 5711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海南省大学英语教学
艺术歌曲《故园恋》创作于1994年,是刘聪的代表之作。作曲家所创作的这首歌曲《故园恋》将诗词和旋律完美的结合,是我国声乐作品中经典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为评估医学本科生对患者安全教育的认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定期传送相关课程,选取重庆医科大学120名本科生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为期一年的患者安全知识学习,并进行选择及自填
近日,经河南省政府同意,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快贫困自然村信息网络建设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组织省各电信企业实施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覆盖工程,确保2017年底实
“中职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国家小额担保贷款。”刚出炉的《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三年发展计划》明确规定,从今年起,超过10万人的甘肃省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
针对海南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从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全方位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经过探索,药学专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该专业成为首先通
<正>11月11日下午,益阳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签约仪式暨启动大会举行。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加快该市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
期刊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国经济、科技的发达程度,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进一步反映该国工业现代化程度与水平。德国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各行各业都强调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而且德国也确实体会到了重视职业教育的好处,甚至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在“北京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资助下,笔者赴德国巴符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新课标下的关键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建立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改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