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终身教育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统一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行和各国学者的积极提倡下,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潮。现代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提出,其著作《终身教育到导论》(1970)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72)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里程碑。教育与心理密不可分,从心理学视角看,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或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因此,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终身教育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终身教育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
  
  关于终身教育,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可将其视作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理论或是一个思潮等。学术界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指的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朗格朗认为,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快速发展,知识和技能的老化、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把人的整个一生机械地划分为受教育期和工作期的传统观点和做法已不合时宜,教育应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整个一生,应当根据个人一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规划和教育安排,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终身教育不但在纵向上包括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而且在横向上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是—个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相互协调的有机体系。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在某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其次,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教育就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在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的目标有两个方面:
  
  (一)培养新人
  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的人,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即具体的人。在终身教育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终身教育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适合各人个性、独创性的职业。总之,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一方面能够使人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经济和职业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即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充实、幸福的生活。
  
  (二)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可以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考虑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他认为终身教育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手段,提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可以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考虑实现教育机会平等问题。
  朗格朗认为,建立终身教育的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原则: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可以激发人们对现实教育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可以把许多适合的教育价值观念赋予终身教育,激发人们不断努力。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一种指导原则和策略,不仅为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而且指出了具体道路。将终身教育看作一种实践或运动,强调要把终身教育落实到实践当中。
  
  罗杰斯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反对教育的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一)罗杰斯的教育观
  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种人具有巨大的灵活性、自主性与能动性。罗杰斯的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
  1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创造一种释放人们内在创造性的条件,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使学生摆脱外在权威的强制影响,实现自身的发展潜能。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都蕴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他们自有求知向上的内在潜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生产。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成长的能力。
  2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大机器工业时代,人们倾向于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观点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与其人本主义理论相呼应,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和教育机构,也不是教育体制,而是人,是学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学生而创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不是教育的被动受体,更不是教学工作的被灌输者。
  
  (二)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的学习观主张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是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目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办法。“意义学习把逻辑和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够充分利用我们自己所有阳刚和阴柔方面的能力来学习的人。”同时,罗杰斯主张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列举了10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2)提供学习的资源;(3)使用合约;(4)利用社区;(5)同伴教学;(6)分组学习;(7)探究训练;(8)程序教学;(9)交朋友小组;(10)自我评价。这种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可以释放学生最大的潜能,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 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朋友等角色。反映在教学思想中,罗杰斯认为,作为教育者要创造—个适当的环境,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完善自我的人。
  
  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与罗杰斯教育观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角度而言,教育与心理密不可分。教育结构的构建、教育过程的展开、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育目标的确立大多具有心理学基础,意味着采纳或赞同某些心理学的观点或假定。从心理学视角看,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或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终身教育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上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人成为“自由”人,最终使终身教育能够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并持续下去。
  
  (一)实现“培养新人”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目标是能够培养新人,这种新人适应各种变化,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地、充分地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具有丰富个性,是全面的人、具体的人。这与罗杰斯的教育观中主张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统一。罗杰斯的“以人为本”强调把人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扩展到学校教育体制,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现阶段而言,终身教育针对每一个发展中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养新人的终身教育目标,也即是完成人的自我实现。
  
  (二)实现教育民主化与“自由”学习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教育民主化的实现,这种教育民主化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上。朗格朗认为,这种教育民主化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这一点上,因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出现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也可以出现在人的终身过程中。罗杰斯的学习观主张让学生自由学习。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在教育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平等的前提下,让学生、让每一个人自由学习,以释放学生最大的潜能,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实现终身教育学习的自由化、均等化、个性化以及整个教育的社会化。
  
  (三)实现终身教育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主张教育的社会整体性,即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彼此隔离状态,把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罗杰斯的教育理念正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教育目的来体现的,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也促成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让学生获得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成长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将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其他文献
近日,武汉科技学院、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等5所在汉高校陆续公布2009年教师、辅导员招聘启事,报名时间从3月初到4月中旬不等。相对部属高校辅导员只招硕士研究生、且应聘者本科学历须为“211”工程高校的要求,省、市属高校的选才标准稍宽。5所省、市属高校中,除武汉科技学院要求应聘者学历须为硕士外,武汉体育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等校均对本科生敞开大门。待遇方面,湖北中医学院明确标出:为
期刊
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高校需要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两年多以来,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的成果颇多。理工类高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也是一个新的理论领域。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结合其特色,努力发现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与基层学术组织有关的制度安排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术生产率(productivity)。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最佳的端点在基层。“首先要研究基层,研究生产。在基层了解任务和有关的技术,了解是什么东西使系统成为有生产能力(用工厂工作的术语来说)的系统,然后我们才能问到,哪些管理机构有助于使系统具有生产能力,哪些管理机构对系统起着阻碍作用。”  大学区别于
期刊
英语教育实习是高师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范生从教后的外语教育教学水平和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英语教育实习习惯于传统的“教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的模式和过程,努力去继承、模仿,缺少创新。对学生、教材、教法及评价的认识仍停留在旧的模式里,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外语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所培养学生的外语素质,长期以来“哑巴式”的英语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
期刊
社会发展,教育优先;教育发展,教师优先。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都要求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高师院校怎么办?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对高师院校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日益向“量少”“质优”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对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已被招聘上岗的、教龄不足三年的新教师)总体满
期刊
道德既是一种外在规范,又是一种内心信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德育中仅仅将道德看作是外界强加给学生个体的外在规范,以至在德育中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致使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阶段,并没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行动,造成德育成效不高。因此,道德教育要想促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就必须要养成个体的道德自觉,激发个体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丰富其道德情感
期刊
第三次浪潮开启了现代新科技革命的序幕。对于这场变革,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了审视。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里,他认为工业文明完全侵入和控制了私人生活领域,侵占了人性的生存空间,而作为人的“第二向度”,即否定性和批判性意识消失了,人因受到工业文明的奴役和压制而失去自主性,沦为纯粹的“工具人”。工具人催生了大量的虚假需求,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
期刊
大学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能。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大量事例表明,以宿舍为载体的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来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宿舍
期刊
所谓教师文化,就是在社会和学校语脉中生成的由某一个群体的教师所共享的基本假设、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模式。当前,中国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整体转型,置身于转型期急剧的改革之中,许多教师暴露出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支持,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技术交流,缺乏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而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文化的内隐性而使我们忽视它的存在,具体表现为被动顺从的基本假设、趋于保守的价值
期刊
“质量工程”是我国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国家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作为高等学校如何利用这一有利机遇,根据学校实际,多上“质量工程”项目,并集中力量建设好已取得项目,以此为辐射,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是高校每一位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实施“质量工程”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