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自组织是区域经济机制或协调组织 ,它具有促使企业由完全竞争转向合作竞争等积极作用。大学科技园和周边区域通过良性互动,双方的竞争力均会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科技园区;自组织;母体大学;周边区域
1、大学科技园自组织
1.1自组织与经济自组织概念
1.1.1自组织概念:尽管自组织理论发端于生物学研究,但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很多学科研究者所接受与引用的时兴理论。谈及此理论的奠基人,必然会涉及俄国哲学家兼医生A.A.伯哥但诺夫与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美国著名学者埃里克·詹奇提出,自组织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等宇宙的各个层次和系统中,它是自然系统演化的动力,是宇宙进化真正主动的力量。
1.1.2经济自组织:本文认为,经济自组织概念是古典自组织理论在经济学范畴的应用与拓展。一个市场型经济系统首先是开放的,它通过外部联系与外部以及其他经济系统持续发生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系统中的经济个体无时不在的竞争与协同,这是系统涨落的根本原因。竞争体现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事物对个体个性的要求,为保持自己的个性必须相互竞争和排斥。而这种作用的进行又使得整个系统相互关联形成“协同作用”。协同与竞争相互依存,共同使经济个体关联为一个具有活力的经济系统整体。
1.2园区自组织形态
根据学者金丽国的研究,经济自组织既可以是一种经济机制;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某种协调组织---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本文将自组织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组织形态范围内。认为园区企业自行组织的“企业联盟”就是一种区域状态下的自组织。园区行业协会从形式上看,也应当是一种区域自组织;但它与企业联盟组织,有一定的区别。一是组织成员不同,企业联盟成员无地域限制。在大学科技园之外的企业可以成为园区联盟成员,而园区内的企业也可以成为园区以外企业联盟的成员;而行业协会会员地域限制明显。二是两种组织的目标有区别,行业协会一般不设立具体目标,则企业联盟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甚至有时其特定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企业联盟消亡之时。如果行业协会是“半官方”性质,则不应属于区域自组织涵盖范围。
2、大学科技园与母体大学的空间关系
常规情况下,大学科技园区的主要发起人是大学;若没有大学的参与,就不可能称其为大学科技园;基于此我们有时也称这些大学为其科技园的“母体”。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与母体大学在空间关系上有三种形态:
2.1内含式:科技园区的存在空间与母体大学校园重叠,混合于校园或就是校园内划出的一块面积。例如北京大学科技园和清华大学科技园的前期工程。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大学都是内含式起步,甚至开始时挤出几个房间搞项目,就算科技园开张了。
2.2毗邻式:紧邻校园扩征一块土地,作为园区用地独立运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内用地紧张,在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迁移了邻居哈尔滨动物园,在其位置上兴建哈工大科技园。
2.3辐射式:某所大学经过权衡,看中了一些优势,在远离校区的地点建设园区。辐射式又分两种情况:A多所大学共同办园;B一所大学单独办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表述的三种空间关系形态,不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大学科技园区伴随着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可能共存其中的两种,甚至是三种形态。东北大学科技园划出校园东部的80亩地,作为科技园一期建设用地,这是所谓的内含式。1992年以后,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东大科技园相继在沈阳、大连、南海和成都建立了分园,又形成了辐射式园区。实际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是这种做法,在其核心园区成熟、巩固之后开始向国内重要经济制高点扩散,建设分园。
3、大学科技园区和周边区域相互影响与作用
大学科技园需要周边区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支撑,周边区域也需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和辐射源。双方通过良性互动,可以产生各自以前均无的新优势,这些优势如果形成互补态势,则大学科技园和周边区域的竞争力均会大幅度提升。
3.1促进大学科技园的“扬长避短”。大学有人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有科技园区和校办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科技园区重叠和毗邻母体大学校园,或者校办企业被涵盖于母体大学校区;必然受到事业单位行政体制和纯学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氛围很难建立。
3.2促进所在区域经济的“扬长补短”。地方区域有土地、资金、区域政策制订等方面的优势,但需要大学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要素。四川省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建市之前的地名为“灌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大专学校。学者税伟、杨震、张斌等的研究指出②,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后,都江堰大致经历了四个产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在快速增长,与第一、第二产业所占份额接近,旗鼓相当。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继续加速发展,其比例甚至超越了二、三产业的总和。
3.3若干典型大学科学园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3.3.1东软集团软件园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现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角下的东软软件园有土地面积600亩,楼宇建筑面积18万平米;与之配套的东软生活区另外占地近70亩,盖有200套联排别墅。由于园区内现有人员6,000多人,将来要发展到10,000~15,000人,有许多的外部、内部业务和生活需求,已带动和改变了周边地区10,000多人的就业与生活。
3.3.2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2009年初,北京地区大学已建成了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到2005年底,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7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近3.5亿,另外95%以上的投资来自学校和社会。可以将大学科技园在推动中关村地区区域创新和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1)塑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了区域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2)吸引了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尤其是高水平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关村地区创业活动的发展。(3)聚焦于与大学自身优势学科相关的产业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中关村地区的产业聚集。(4)促进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了园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3.3.3深圳市对虚拟大学园的期待。10年来,深圳虚拟大学园实现了快速发展,总计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近4万人;建成8个孵化器,场地面积总计达18万平方米,还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先后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已逐步建成深圳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实验平台和孵化器基地。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中信出版社,1998.
[2]王少梅,杜学辉.校企联合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J].学术交流,2008,12.
[3]何晋秋.大学科技园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科学新聞,2006,22.
[4]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5]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与对策研究—兼论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J].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陈万里,男,汉族,吉林九台人,广东东软学院副院长、教授/教授级高工、经济学博士、教育学/管理学双硕士、工商管理/项目管理双硕士生导师,佛山市首批社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职业技能、产业与区域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科技园区;自组织;母体大学;周边区域
1、大学科技园自组织
1.1自组织与经济自组织概念
1.1.1自组织概念:尽管自组织理论发端于生物学研究,但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很多学科研究者所接受与引用的时兴理论。谈及此理论的奠基人,必然会涉及俄国哲学家兼医生A.A.伯哥但诺夫与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美国著名学者埃里克·詹奇提出,自组织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等宇宙的各个层次和系统中,它是自然系统演化的动力,是宇宙进化真正主动的力量。
1.1.2经济自组织:本文认为,经济自组织概念是古典自组织理论在经济学范畴的应用与拓展。一个市场型经济系统首先是开放的,它通过外部联系与外部以及其他经济系统持续发生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系统中的经济个体无时不在的竞争与协同,这是系统涨落的根本原因。竞争体现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事物对个体个性的要求,为保持自己的个性必须相互竞争和排斥。而这种作用的进行又使得整个系统相互关联形成“协同作用”。协同与竞争相互依存,共同使经济个体关联为一个具有活力的经济系统整体。
1.2园区自组织形态
根据学者金丽国的研究,经济自组织既可以是一种经济机制;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某种协调组织---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本文将自组织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组织形态范围内。认为园区企业自行组织的“企业联盟”就是一种区域状态下的自组织。园区行业协会从形式上看,也应当是一种区域自组织;但它与企业联盟组织,有一定的区别。一是组织成员不同,企业联盟成员无地域限制。在大学科技园之外的企业可以成为园区联盟成员,而园区内的企业也可以成为园区以外企业联盟的成员;而行业协会会员地域限制明显。二是两种组织的目标有区别,行业协会一般不设立具体目标,则企业联盟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甚至有时其特定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企业联盟消亡之时。如果行业协会是“半官方”性质,则不应属于区域自组织涵盖范围。
2、大学科技园与母体大学的空间关系
常规情况下,大学科技园区的主要发起人是大学;若没有大学的参与,就不可能称其为大学科技园;基于此我们有时也称这些大学为其科技园的“母体”。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与母体大学在空间关系上有三种形态:
2.1内含式:科技园区的存在空间与母体大学校园重叠,混合于校园或就是校园内划出的一块面积。例如北京大学科技园和清华大学科技园的前期工程。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大学都是内含式起步,甚至开始时挤出几个房间搞项目,就算科技园开张了。
2.2毗邻式:紧邻校园扩征一块土地,作为园区用地独立运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内用地紧张,在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迁移了邻居哈尔滨动物园,在其位置上兴建哈工大科技园。
2.3辐射式:某所大学经过权衡,看中了一些优势,在远离校区的地点建设园区。辐射式又分两种情况:A多所大学共同办园;B一所大学单独办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表述的三种空间关系形态,不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大学科技园区伴随着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可能共存其中的两种,甚至是三种形态。东北大学科技园划出校园东部的80亩地,作为科技园一期建设用地,这是所谓的内含式。1992年以后,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东大科技园相继在沈阳、大连、南海和成都建立了分园,又形成了辐射式园区。实际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是这种做法,在其核心园区成熟、巩固之后开始向国内重要经济制高点扩散,建设分园。
3、大学科技园区和周边区域相互影响与作用
大学科技园需要周边区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支撑,周边区域也需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和辐射源。双方通过良性互动,可以产生各自以前均无的新优势,这些优势如果形成互补态势,则大学科技园和周边区域的竞争力均会大幅度提升。
3.1促进大学科技园的“扬长避短”。大学有人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有科技园区和校办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科技园区重叠和毗邻母体大学校园,或者校办企业被涵盖于母体大学校区;必然受到事业单位行政体制和纯学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氛围很难建立。
3.2促进所在区域经济的“扬长补短”。地方区域有土地、资金、区域政策制订等方面的优势,但需要大学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要素。四川省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建市之前的地名为“灌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大专学校。学者税伟、杨震、张斌等的研究指出②,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后,都江堰大致经历了四个产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在快速增长,与第一、第二产业所占份额接近,旗鼓相当。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继续加速发展,其比例甚至超越了二、三产业的总和。
3.3若干典型大学科学园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3.3.1东软集团软件园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现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角下的东软软件园有土地面积600亩,楼宇建筑面积18万平米;与之配套的东软生活区另外占地近70亩,盖有200套联排别墅。由于园区内现有人员6,000多人,将来要发展到10,000~15,000人,有许多的外部、内部业务和生活需求,已带动和改变了周边地区10,000多人的就业与生活。
3.3.2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2009年初,北京地区大学已建成了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到2005年底,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7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近3.5亿,另外95%以上的投资来自学校和社会。可以将大学科技园在推动中关村地区区域创新和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1)塑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了区域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2)吸引了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尤其是高水平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关村地区创业活动的发展。(3)聚焦于与大学自身优势学科相关的产业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中关村地区的产业聚集。(4)促进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了园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3.3.3深圳市对虚拟大学园的期待。10年来,深圳虚拟大学园实现了快速发展,总计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近4万人;建成8个孵化器,场地面积总计达18万平方米,还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先后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已逐步建成深圳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实验平台和孵化器基地。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中信出版社,1998.
[2]王少梅,杜学辉.校企联合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J].学术交流,2008,12.
[3]何晋秋.大学科技园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科学新聞,2006,22.
[4]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5]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与对策研究—兼论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J].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陈万里,男,汉族,吉林九台人,广东东软学院副院长、教授/教授级高工、经济学博士、教育学/管理学双硕士、工商管理/项目管理双硕士生导师,佛山市首批社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职业技能、产业与区域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