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学生生活意识对提高古诗词理解力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C16010709]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的核心是理解。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相同。为此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并尝试以此去感知古詩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关键词:古诗词理解;生活意识;生活场景情景;世态人情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奇特的想象、荡气回肠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
可是,当前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纵观国内,在分数至上、急功近利的升学压力下,中学生的汉语(母语)的学习饱受轻视,更不要说“年代久远”的古诗文了。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的重要板块之一,更是高考备考中的难点。诗歌鉴赏题还是拉开语文分差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路径。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情趣,消除对古诗词的畏惧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脉动,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制约学生诗歌阅读的最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或不太懂。在现行的古诗教学中,大家往往多注重诗歌教学的术语概念,就题讲题,往往忽视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体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学生不能入境去体悟诗歌,读不出生活情趣,读不出古人的世事人情。仅仅用一些学过的标签,机械的套解,缺乏自己對诗歌情境的体悟和对作品的个性解读。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是一样的。为此我们就尝试提醒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古诗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人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作家(诗人)的作品,一定离不开诗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无非就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所以解读诗歌,也往往脱离不了这个范围。
下面我就以几种具体诗歌的解读为例,谈谈生活意识在古诗理解中的运用。
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南)船(北)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古代通讯更是不发达,因此离别送别一直是古诗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不吐不快的诗情。解读此类诗时,引导学生想:假如你要与好友离别,这一别可能很长时间才会见面,还可能一别再难相遇。试问,你会产生何样情怀?--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牵挂担忧、祝福劝勉?这是人之常情,甚至可能还会引发更远的思绪:别后自己的孤寂落寞,对自己人生遭际前途的忧虑等等。
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或游宦或游学或访友或被贬或游历,试想当时情境:长路漫漫、山水阻隔,家乡遥遥、亲人远离、路途艰辛、将归家的欣悦……如果我们处于此境,会怎样呢?--思乡怀亲?孤独寂寞?旅途艰辛?而可能随之而来的还会延伸到自己现实中的不如意不得志等人生感喟。
山水田园诗。“一枝一花真朋友,山莺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她最能引发诗人的诗情。古代诗人喜爱自然贴近自然,他们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涤荡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
回想现今旅游业兴起,人们为何钟情于灵秀山水、古朴田园呢?无非这么几类:寻乐、消忧解压、寄情山水、休闲、追风……让我们再看看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基本上不也是淳朴的乡间风情,闲适的生活情趣,向往喜爱之意吗?
咏物言志诗。我们民族的感情往往含蓄内敛,很少直接表露。因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自比的咏物诗在古诗中占一定比重。张九龄的感遇诗就是其中的代表。联系作者的生活生存境遇可知:诗人托物喻志有赞丹橘节操品德之意,却也慨叹丹橘的命运、遭遇,很自然的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
其它的诗也完全可结合当时情境,设身处境去感知去体会。比如《青玉案·钉鞋踏破祥符路》:参加科考的主人公学贫识乏,携带小抄却无处可藏,考试时间到无奈胡写交卷。想自己一路艰辛参加考试却将无所获,再加上生活困顿,这,怎一个“愁字了得!”而这和我们现今学的不好却需参加考试的考生,考场上的表现又何其相似!
我们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并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之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使之博古通今,调动学生阅读古诗的积极性,重视在诗境中的自我体验,拉近古今的距离,利于学生感受古人的脉动,增强阅读古诗的自信,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力及鉴赏水平,更深入的研究探讨诗人的思想情感。
民族文化的基因血脉相连,古今的思想情感的交汇,能打通“今”理解“古”的通道。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品格决定了我国古今人拥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情感特征。希望学生多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多了,能将心比心、会设身处地去感知、去体味了,自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的核心是理解。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相同。为此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并尝试以此去感知古詩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关键词:古诗词理解;生活意识;生活场景情景;世态人情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奇特的想象、荡气回肠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
可是,当前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纵观国内,在分数至上、急功近利的升学压力下,中学生的汉语(母语)的学习饱受轻视,更不要说“年代久远”的古诗文了。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的重要板块之一,更是高考备考中的难点。诗歌鉴赏题还是拉开语文分差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路径。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情趣,消除对古诗词的畏惧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脉动,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制约学生诗歌阅读的最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或不太懂。在现行的古诗教学中,大家往往多注重诗歌教学的术语概念,就题讲题,往往忽视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体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学生不能入境去体悟诗歌,读不出生活情趣,读不出古人的世事人情。仅仅用一些学过的标签,机械的套解,缺乏自己對诗歌情境的体悟和对作品的个性解读。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是一样的。为此我们就尝试提醒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古诗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人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作家(诗人)的作品,一定离不开诗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无非就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所以解读诗歌,也往往脱离不了这个范围。
下面我就以几种具体诗歌的解读为例,谈谈生活意识在古诗理解中的运用。
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南)船(北)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古代通讯更是不发达,因此离别送别一直是古诗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不吐不快的诗情。解读此类诗时,引导学生想:假如你要与好友离别,这一别可能很长时间才会见面,还可能一别再难相遇。试问,你会产生何样情怀?--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牵挂担忧、祝福劝勉?这是人之常情,甚至可能还会引发更远的思绪:别后自己的孤寂落寞,对自己人生遭际前途的忧虑等等。
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或游宦或游学或访友或被贬或游历,试想当时情境:长路漫漫、山水阻隔,家乡遥遥、亲人远离、路途艰辛、将归家的欣悦……如果我们处于此境,会怎样呢?--思乡怀亲?孤独寂寞?旅途艰辛?而可能随之而来的还会延伸到自己现实中的不如意不得志等人生感喟。
山水田园诗。“一枝一花真朋友,山莺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她最能引发诗人的诗情。古代诗人喜爱自然贴近自然,他们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涤荡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
回想现今旅游业兴起,人们为何钟情于灵秀山水、古朴田园呢?无非这么几类:寻乐、消忧解压、寄情山水、休闲、追风……让我们再看看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基本上不也是淳朴的乡间风情,闲适的生活情趣,向往喜爱之意吗?
咏物言志诗。我们民族的感情往往含蓄内敛,很少直接表露。因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自比的咏物诗在古诗中占一定比重。张九龄的感遇诗就是其中的代表。联系作者的生活生存境遇可知:诗人托物喻志有赞丹橘节操品德之意,却也慨叹丹橘的命运、遭遇,很自然的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
其它的诗也完全可结合当时情境,设身处境去感知去体会。比如《青玉案·钉鞋踏破祥符路》:参加科考的主人公学贫识乏,携带小抄却无处可藏,考试时间到无奈胡写交卷。想自己一路艰辛参加考试却将无所获,再加上生活困顿,这,怎一个“愁字了得!”而这和我们现今学的不好却需参加考试的考生,考场上的表现又何其相似!
我们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并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之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使之博古通今,调动学生阅读古诗的积极性,重视在诗境中的自我体验,拉近古今的距离,利于学生感受古人的脉动,增强阅读古诗的自信,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力及鉴赏水平,更深入的研究探讨诗人的思想情感。
民族文化的基因血脉相连,古今的思想情感的交汇,能打通“今”理解“古”的通道。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品格决定了我国古今人拥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情感特征。希望学生多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多了,能将心比心、会设身处地去感知、去体味了,自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