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初中生思维能力提升、心理走向成熟、实现历史优质课堂等三个方面的需要论述了对初中生进行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也分析了初中生在历史评价中存在着情绪性、结论性、绝对性倾向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和提升初中生历史评价能力的方法,即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联系性。对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历史评价 客观 全面 历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Ideas on Developing Junior School Studen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Ability
——Take The Chinese Nation Faces its Greatest Peril as an example
GUO Hui
(Dongguan Qingxi Middle School, Dongguan, Guangdong 52366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studen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a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 as enhanc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skills, to enhance mental maturing, the history of high-quality history classroom, and analyzed there is emotionalconclusion, absolute sexual orientation issu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y, and pointed out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to enhance the evaluation capac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hat is to do the evaluation of objectiv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develop think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historal evaluation;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historic environment
所谓历史评价能力,就是指评价者在自己现有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立场、方法和标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史学观点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能会有许多人以年龄小、知识面窄而反对在初中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对初中生进行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理由如下:
(1)是初中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必然。初中生是再生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逐步开始发展阶段。历史评价能力就属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就是激活学生在历史评价方面的潜能。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地要求初中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它符合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
(2)可满足初中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需要。初中生正逢人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成人”的心理突出。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分析:当人们物质性需求得到满足后,情感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便提上日程。青春期的初中生希望教师们能赏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异性同学的关注。而在历史课堂上,历史评价的开放性可让思维活跃的初中生得到这种满足。
(3)是实现优质历史课堂的必要途径。一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主体”“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彰显的课堂。历史评价能力得到培养的课堂可充分体现这些效果。通过学习,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老师要求学生予以评价的时候,这无异于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初中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则有助于老师发现他们在学习和思维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毫不“吝啬”的鼓励和及时的点拨与导引,可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对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史学观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但历史评价能力毕竟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来说,常出现以下的问题:(1)情绪性评价。学生对人、事或史学问题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情感喜好而作结论,很随意。(2)结论性评价。学生在下结论时,不能充分地以史实作为依据,不懂论从史出,显得空洞。(3)绝对性评价。受小学阶段不对即错、非好即坏、答案唯一的绝对思维灌输,初中生评价时往往很片面,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不能多角度地思考,更不能辩证地历史地思考问题。
学生没有掌握评价方法是上述初中生在历史评价上存在问题的根源,下面笔者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师大版)一课为例,通过让学生熟知历史评价方法具有的三个特点,来逐步掌握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史学观点的正确方法。这三个特点是:
(1)评价客观,每一个论断均有史实作依据。有一份史实说一份话,不是凭借着揣测下结论或是人云亦云,也不会因个人的喜恶而拔高或贬低某人某事。
如以“试评九一八事变”为例。①从“东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陷”的史实可让学生得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结论;②从“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的史实可得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③从“日军以很小的代价就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和后来“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入中国华北地区”的史实可得出九一八事变“大大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快了侵华步伐”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有史实支撑。另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史料的真伪,更不要将文学与历史事实混淆。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要清楚地掌握相关的历史史实,通过鉴别、分类、比较,分析后再作出评判。正如王国维所言:“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
(2)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尽量做到全面。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历史人物很复杂,也不是好或坏一个字能评定的。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其作用和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逐一点评,或是从现实、直接影响和长远、间接影响来分析,或是一分为二,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的角度来思考。如“试评九一八”其评价角度可从对中日两个国家的影响入手:①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对日本的影响:“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 、“大大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快了侵华步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其对历史的贡献这个角度出发,而非道德或个人喜好的角度。有些人只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易于评价,如聂耳。有些人活动领域广泛,时间跨度较大,评价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试对1937年以前的蒋介石作一评价。”引导学生整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活动史实:①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②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③坚持“剿共”政策;④采取不抵抗方针,导致东北沦陷;⑤西安事变,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角度——阶级角度、民族角度,得出如下的结论:①蒋早年是位革命者,但后来其阶级立场走向反动;②是位民族主义者,对日态度日趋坚定。这样蒋介石似乎不完全“很坏”。若引导初中生按上述方法,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历史人物,那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就会“饱满”很多。
(3)评价时,应将所评价的人与事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评价。人物自身的思想是会随情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事件也只有在联系到前后的历史事件时才能看得更清楚清。
如:“九一八事变后,举国上下都认为张学良是汉奸。你对此有何看法?”丢失东北,张有责,但西安事变中,张却是逆转时局的民族大英雄。只有将张学良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综合其所有的表现来分析,得出的评价才全面。又如:如何看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蒋杀与放的两种结果让学生深深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即它是“时局转变的关键”,它决定着国共是合作还是对抗,甚至决定着中国是亡国还是复兴。
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历史认知结构的完善,思维的发展及良好的课堂体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成为教学的给力点。老师在介绍历史评价方法时,要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指导历史评价的那些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方法,易于操作,让学生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通过老师的引导,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升入高中,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就更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主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中学历史素质训练方案.http://www.doci n.com/p-86077390.html.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
关键词 历史评价 客观 全面 历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Ideas on Developing Junior School Studen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Ability
——Take The Chinese Nation Faces its Greatest Peril as an example
GUO Hui
(Dongguan Qingxi Middle School, Dongguan, Guangdong 52366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studen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a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 as enhanc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skills, to enhance mental maturing, the history of high-quality history classroom, and analyzed there is emotionalconclusion, absolute sexual orientation issu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y, and pointed out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to enhance the evaluation capac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hat is to do the evaluation of objectiv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develop think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historal evaluation;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historic environment
所谓历史评价能力,就是指评价者在自己现有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立场、方法和标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史学观点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能会有许多人以年龄小、知识面窄而反对在初中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对初中生进行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理由如下:
(1)是初中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必然。初中生是再生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逐步开始发展阶段。历史评价能力就属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就是激活学生在历史评价方面的潜能。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地要求初中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它符合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
(2)可满足初中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需要。初中生正逢人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成人”的心理突出。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分析:当人们物质性需求得到满足后,情感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便提上日程。青春期的初中生希望教师们能赏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异性同学的关注。而在历史课堂上,历史评价的开放性可让思维活跃的初中生得到这种满足。
(3)是实现优质历史课堂的必要途径。一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主体”“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彰显的课堂。历史评价能力得到培养的课堂可充分体现这些效果。通过学习,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老师要求学生予以评价的时候,这无异于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初中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则有助于老师发现他们在学习和思维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毫不“吝啬”的鼓励和及时的点拨与导引,可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对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史学观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但历史评价能力毕竟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来说,常出现以下的问题:(1)情绪性评价。学生对人、事或史学问题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情感喜好而作结论,很随意。(2)结论性评价。学生在下结论时,不能充分地以史实作为依据,不懂论从史出,显得空洞。(3)绝对性评价。受小学阶段不对即错、非好即坏、答案唯一的绝对思维灌输,初中生评价时往往很片面,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不能多角度地思考,更不能辩证地历史地思考问题。
学生没有掌握评价方法是上述初中生在历史评价上存在问题的根源,下面笔者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师大版)一课为例,通过让学生熟知历史评价方法具有的三个特点,来逐步掌握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史学观点的正确方法。这三个特点是:
(1)评价客观,每一个论断均有史实作依据。有一份史实说一份话,不是凭借着揣测下结论或是人云亦云,也不会因个人的喜恶而拔高或贬低某人某事。
如以“试评九一八事变”为例。①从“东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陷”的史实可让学生得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结论;②从“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的史实可得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③从“日军以很小的代价就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和后来“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入中国华北地区”的史实可得出九一八事变“大大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快了侵华步伐”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有史实支撑。另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史料的真伪,更不要将文学与历史事实混淆。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要清楚地掌握相关的历史史实,通过鉴别、分类、比较,分析后再作出评判。正如王国维所言:“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
(2)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尽量做到全面。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历史人物很复杂,也不是好或坏一个字能评定的。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其作用和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逐一点评,或是从现实、直接影响和长远、间接影响来分析,或是一分为二,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的角度来思考。如“试评九一八”其评价角度可从对中日两个国家的影响入手:①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对日本的影响:“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 、“大大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快了侵华步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其对历史的贡献这个角度出发,而非道德或个人喜好的角度。有些人只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易于评价,如聂耳。有些人活动领域广泛,时间跨度较大,评价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试对1937年以前的蒋介石作一评价。”引导学生整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活动史实:①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②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③坚持“剿共”政策;④采取不抵抗方针,导致东北沦陷;⑤西安事变,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角度——阶级角度、民族角度,得出如下的结论:①蒋早年是位革命者,但后来其阶级立场走向反动;②是位民族主义者,对日态度日趋坚定。这样蒋介石似乎不完全“很坏”。若引导初中生按上述方法,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历史人物,那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就会“饱满”很多。
(3)评价时,应将所评价的人与事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评价。人物自身的思想是会随情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事件也只有在联系到前后的历史事件时才能看得更清楚清。
如:“九一八事变后,举国上下都认为张学良是汉奸。你对此有何看法?”丢失东北,张有责,但西安事变中,张却是逆转时局的民族大英雄。只有将张学良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综合其所有的表现来分析,得出的评价才全面。又如:如何看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蒋杀与放的两种结果让学生深深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即它是“时局转变的关键”,它决定着国共是合作还是对抗,甚至决定着中国是亡国还是复兴。
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历史认知结构的完善,思维的发展及良好的课堂体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成为教学的给力点。老师在介绍历史评价方法时,要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指导历史评价的那些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方法,易于操作,让学生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通过老师的引导,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升入高中,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就更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主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中学历史素质训练方案.http://www.doci n.com/p-86077390.html.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