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绿色建筑应本着从节能、低碳、生态等方面的考虑,全方位的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此理念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不仅弥补了现代工业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更体现了通过绿色技术使工业建筑更美观、更舒适。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工业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什么是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近年来人们所日益重视的一种新型施工设计观念,该种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建筑物的绿色环保的特性,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曾一度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和浪费,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来,人们在近些年来正在饱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为此,建设一个新型绿色节能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在建筑设计中,人们对环境改善做出的努力就是推出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为了寻求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的契机,建筑设计者们正在不断努力尝试,新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旨在建设绿色环保的建筑,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环程度,降低资源的浪费,打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绿色宜居环境。
2在公共建筑领域融入绿色设计理念的现实性意义
2006年6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对于各级政府、业主和管理人员而言,一套系统完备的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开展工业建筑的绿色化进程工作,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程度。要针对一些绿色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业建筑给予及时的奖励与表扬,而对一些能耗比较低的工业建筑,则给出整改意见并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2.1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缓解资源短缺局面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有效的缓解当前国内能源供需出现失衡的状况,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2建立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任意的工业建筑而言,其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拥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因此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对工业建筑进行评价时,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一点,不仅要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也要从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来从中选择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项目方案。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高了工业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3设计应用方案
3.1选址和设计的科学性
项目的总体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分期衔接,实现投资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进行前期选址及规划设计时,工业项目的工艺总图需要按照产品的特性考虑工艺生产区划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各类厂房,厂房间设机械化运输通廊,做到运行效率尽可能的高、物流路线尽可能的短、运行能耗尽可能的低。精心布置生产工艺,选择节能高效产品,提高设备的开动率,降低设备空载时间,节约能耗。合理优选能源种类,保障经济供给、降低综合能耗。公用动力设施靠近负荷中心,避免管线的迂回,节省管线材料及减少运行中的能量损耗。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造装备的革新,提高效能、减少能耗。
3.2使用新型能源供给
工业绿色设计中离不开新型能源的利用。目前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能源被普遍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并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型能源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而且具有高环保性和能源供给持续性,是绿色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2.1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土壤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近年来,基于地源热泵的中央空调系统发展迅猛。目前,地源热泵系统逐渐在工业厂房建设项目中实现,如在安徽某汽车生产项目中采用地源空调对其总装车间供应舒适性空调,总建筑面积约6万m2,空调系统冷负荷为3400kW,热负荷为4300kW,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裝配车间该地源空调项目2010年设计,2012年投入使用,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3.2.2太阳能光伏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2010年,东风设计院在对东风公司总部大楼太阳能发电项目成功实施了太阳能发电项目后,总装机容量为129KWP,系统采用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柔性太阳能电池组件,利用最大功率跟踪方式进行并网发电,并于2011年3月1日试运行。此外,风能、水能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也将作为新型能源在工厂设计中广泛应用。
3.3建筑施工设计
项目的绿色设计涵盖了整个工业建设的全过程,尤其在建筑设计方面,合理控制体型系数、围护结构窗墙比控制以及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适合部位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在工业建筑中应采用耐久性和节材效果好的建筑结构材料。高强混凝土、高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等结构材料在耐久性和节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用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可以解决建筑结构中肥梁胖柱问题,可增加建筑使用面积,实现生产区域大空间的需求,从而满足生产线的对车间面积的需求。目前钢结构建筑所占比重较大,钢结构具有公认的诸多优点:自重减轻,基础施工取土量少,对土地破坏小;大量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建筑材料回用率高,有利于建筑节材等。
3.4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取代了以往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还实现了建筑的环保无污染,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能。
3.5培养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
建筑企业要构建专门的工业建筑设计知识培训机构,以实现对工业建筑设计人员的定期培训,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还要加强企业双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培养集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环境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为一体的人才。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实现还需要建筑设计人才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设计得到充分的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设计理念是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的新理念,在确保工业建筑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要将建筑的绿色化、节能化、高效化运用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在编制工业建筑方案时,设计单位也应坚持绿色理念,促进工业建筑性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童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29-31.
[2]李阳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0,10:40-41.
[3]徐福来,丁敏冲,潘李钦.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2):68~69.
[4]李云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工业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什么是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近年来人们所日益重视的一种新型施工设计观念,该种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建筑物的绿色环保的特性,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曾一度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和浪费,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来,人们在近些年来正在饱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为此,建设一个新型绿色节能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在建筑设计中,人们对环境改善做出的努力就是推出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为了寻求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的契机,建筑设计者们正在不断努力尝试,新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旨在建设绿色环保的建筑,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环程度,降低资源的浪费,打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绿色宜居环境。
2在公共建筑领域融入绿色设计理念的现实性意义
2006年6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对于各级政府、业主和管理人员而言,一套系统完备的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开展工业建筑的绿色化进程工作,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程度。要针对一些绿色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业建筑给予及时的奖励与表扬,而对一些能耗比较低的工业建筑,则给出整改意见并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2.1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缓解资源短缺局面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有效的缓解当前国内能源供需出现失衡的状况,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2建立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任意的工业建筑而言,其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拥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因此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对工业建筑进行评价时,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一点,不仅要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也要从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来从中选择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项目方案。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高了工业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3设计应用方案
3.1选址和设计的科学性
项目的总体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分期衔接,实现投资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进行前期选址及规划设计时,工业项目的工艺总图需要按照产品的特性考虑工艺生产区划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各类厂房,厂房间设机械化运输通廊,做到运行效率尽可能的高、物流路线尽可能的短、运行能耗尽可能的低。精心布置生产工艺,选择节能高效产品,提高设备的开动率,降低设备空载时间,节约能耗。合理优选能源种类,保障经济供给、降低综合能耗。公用动力设施靠近负荷中心,避免管线的迂回,节省管线材料及减少运行中的能量损耗。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造装备的革新,提高效能、减少能耗。
3.2使用新型能源供给
工业绿色设计中离不开新型能源的利用。目前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能源被普遍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并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型能源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而且具有高环保性和能源供给持续性,是绿色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2.1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土壤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近年来,基于地源热泵的中央空调系统发展迅猛。目前,地源热泵系统逐渐在工业厂房建设项目中实现,如在安徽某汽车生产项目中采用地源空调对其总装车间供应舒适性空调,总建筑面积约6万m2,空调系统冷负荷为3400kW,热负荷为4300kW,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裝配车间该地源空调项目2010年设计,2012年投入使用,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3.2.2太阳能光伏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2010年,东风设计院在对东风公司总部大楼太阳能发电项目成功实施了太阳能发电项目后,总装机容量为129KWP,系统采用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柔性太阳能电池组件,利用最大功率跟踪方式进行并网发电,并于2011年3月1日试运行。此外,风能、水能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也将作为新型能源在工厂设计中广泛应用。
3.3建筑施工设计
项目的绿色设计涵盖了整个工业建设的全过程,尤其在建筑设计方面,合理控制体型系数、围护结构窗墙比控制以及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适合部位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在工业建筑中应采用耐久性和节材效果好的建筑结构材料。高强混凝土、高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等结构材料在耐久性和节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用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可以解决建筑结构中肥梁胖柱问题,可增加建筑使用面积,实现生产区域大空间的需求,从而满足生产线的对车间面积的需求。目前钢结构建筑所占比重较大,钢结构具有公认的诸多优点:自重减轻,基础施工取土量少,对土地破坏小;大量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建筑材料回用率高,有利于建筑节材等。
3.4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取代了以往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还实现了建筑的环保无污染,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能。
3.5培养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
建筑企业要构建专门的工业建筑设计知识培训机构,以实现对工业建筑设计人员的定期培训,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还要加强企业双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培养集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环境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为一体的人才。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实现还需要建筑设计人才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设计得到充分的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设计理念是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的新理念,在确保工业建筑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要将建筑的绿色化、节能化、高效化运用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在编制工业建筑方案时,设计单位也应坚持绿色理念,促进工业建筑性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童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29-31.
[2]李阳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0,10:40-41.
[3]徐福来,丁敏冲,潘李钦.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2):68~69.
[4]李云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