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学习成绩也就特别好。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了情感,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其实,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教师、家长的督促更重要。课堂上,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要营造这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我常用肢体语言表达老师的关爱,如慈爱的眼神、轻轻点头、温柔的抚摸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感情、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居高临下的命令为平等交流与对话。
二、让课堂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的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对此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说“我想……”“我要……”“我能……”“我认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言之有理但因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吗?当然,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假意称赞,应耐心地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口服心服的前提下获得真知。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对课文赏析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有部分同学回答,他们想对小猴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东西啊!”还有的说:“小猴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不跟农民伯伯打个招呼就去摘西瓜啊!”……这些回答虽然与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之后,把这些回答板书出来,让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再把发散思维回拢起来,达成共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不墨守教案的预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墨守教案的预设,不敢越教参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留情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敏锐地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充实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
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有个学生不小心把盛水的瓶子打破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略带调侃地说:“你看,你又帮乌鸦找到了一种喝水的新方法。”此举立刻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丰富了课堂内容。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抓取那些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
四、创建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民主的、开放性的课堂,努力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呢?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如在教《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时,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大声读、默读、和小伙伴一起对读等形式,来品味小鸟和青蛙的对话,通过读课文,同学们感悟到青蛙有礼貌但固执己见、小鸟有耐心但面对青蛙却无可奈何。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应以鼓励为主,不能钳制学生。事实证明,如果课堂上少了些条条框框,多了些自由与宽松,就一定能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责 编 木 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学习成绩也就特别好。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了情感,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其实,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教师、家长的督促更重要。课堂上,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要营造这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我常用肢体语言表达老师的关爱,如慈爱的眼神、轻轻点头、温柔的抚摸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感情、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居高临下的命令为平等交流与对话。
二、让课堂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的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对此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说“我想……”“我要……”“我能……”“我认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言之有理但因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吗?当然,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假意称赞,应耐心地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口服心服的前提下获得真知。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对课文赏析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有部分同学回答,他们想对小猴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东西啊!”还有的说:“小猴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不跟农民伯伯打个招呼就去摘西瓜啊!”……这些回答虽然与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之后,把这些回答板书出来,让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再把发散思维回拢起来,达成共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不墨守教案的预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墨守教案的预设,不敢越教参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留情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敏锐地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充实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
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有个学生不小心把盛水的瓶子打破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略带调侃地说:“你看,你又帮乌鸦找到了一种喝水的新方法。”此举立刻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丰富了课堂内容。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抓取那些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
四、创建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民主的、开放性的课堂,努力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呢?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如在教《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时,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大声读、默读、和小伙伴一起对读等形式,来品味小鸟和青蛙的对话,通过读课文,同学们感悟到青蛙有礼貌但固执己见、小鸟有耐心但面对青蛙却无可奈何。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应以鼓励为主,不能钳制学生。事实证明,如果课堂上少了些条条框框,多了些自由与宽松,就一定能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