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媒”入诗解千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文字简洁、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千百年来,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道出了古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它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让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下面,我以《枫桥夜泊》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的感受。
  一、 展现画面,整体感知入愁思
  经典古诗蕴含哲理,意境高远,简简单单几行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接触一首古诗,学生先要对其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诗歌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但插图是静止的、单一的,对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意境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动画,配上符合诗情的音乐,带领学生走入诗境之中。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写夜间停船枫桥时凄寒、幽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如何让学生来领会作者所描绘的凄寒、幽美的秋夜美景,感受到作者轻柔、缥缈、幽寂、寥落的羁旅愁思呢?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于教学开始时就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苏州水乡的画面——月色朦胧,诗人半卧于小船上,眺望着远处,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浓霜弥漫于空旷的水面,身后的枫桥隐约可见,远处的渔火忽暗忽明;小船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岸边树上的乌鸦不时发出几声鸣叫……背景音乐,缓缓地流淌出凄凉忧伤的曲调,让人不由觉得浑身凉凉的,内心忧伤之情油然而生。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学生轻声读着古诗,他们虽然还不能完全领悟其意境,但从脸上那凝重的神情和缓慢低沉的语调中,却已经能感受到他们内心那一丝淡淡的忧伤。显然,他们对全诗的基调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 图文结合,品词析句解愁思
  古诗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也就是说,古诗的情致意蕴是含而不露、隐而不显、幽深微妙、耐人寻味的。每首诗都有诗眼,诗眼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核心。教学中,我抓住诗眼,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来引导学生体悟诗情诗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一个“愁”字是作者的感情宣泄点,蕴藏着他旅途孤独、寂寞与惆怅。而“霜满天”“对愁眠”这两个词是品诗悟情的突破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图文结合、对比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课件中分别出示两幅画面:一幅画面上皓月当空,湖面上波光粼粼;另一幅画面上夜色朦胧,远处的景物模模糊糊。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画面上的景色,再说说哪幅画面上的景色与“霜满天”相一致;并从“满”字入手,让学生了解“满”是指那晚的霜很大,夜空中到处都弥漫着寒霜。“对愁眠”,很多同学理解为对着忧愁入睡。如果我直接讲出意思,学生虽然也可理解,却不能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所以,我将画面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诗人的表情、动作,讨论诗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不睡觉,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讨论中感受作者那浓浓的愁思。在如此忧愁的情况下,作者怎能入睡呢?所以,“对愁眠”是说作者心中忧愁,难以入睡。解决了这两个难点,诗句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形声相辅,悟情诵读抒愁思
  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诗语言精练,辞采华美,意蕴深远,这决定了古诗特别适合诵读,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古诗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诗人之悲而悲,为诗人之乐而乐。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对古诗品词析句、理解其主要内容之后,我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形式,让图片、声音等参与进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悟情诵读。
  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内心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幅图画,而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座桥、一扇门、一把钥匙。当古诗这一古人的文化精粹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在一起,古诗深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就更能为我们的学生所接受,所理解,所喜爱,从而将这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低年级学生识字又不多,因此要他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实有很大困难。那么我们老师又该如何进行低年级的阅读训练指导呢?  一、培养真读的习惯  课前让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拼音预习课文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的全国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课题。自2006年开展以来,7年间全国就有3000余所学校做着这项实验。“语文主题学习”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即是以这套丛书为依托实施的课内大量阅读的教改实验。当拿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以“教”为前提,而是“前提之前,更有前提”。这个“更有前提”就是学生的“学”。2011版新课标也大力突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才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逻辑前提,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理念,教前寻找合适的教学起点,教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后认真评估达成的教学结果,让学生在多样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语文知识和能力。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实
期刊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直倡导以真情作文,抒写心中想说的话。他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所以,我们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我手写我心”,自然流泻灵动的文字。  一、积蓄情感,储备作文素材  1.用心观察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期刊
作前准备,是作文之前必要的谋划与筹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是优化作文训练的基础和前提。作前准备的指导,考量的是教师“导”的智慧。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显现“导”的主动性  “导”的主动性,显现的是教师主动出击、全盘思考的谋略。“二次作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运作意向就是“弱化作前指导”,但笔者认为不应弱化,而应优化,要突出“导”的主动性,做到两个结合:远
期刊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上个星期,我们考了试,结束后,我们像出了笼的鸟一样,拼命地玩着。当我在集上疯狂地嬉戏时,正巧碰到了我妈,过了几天,成绩结果是一塌糊涂。这时我妈结合上次的事,将我大骂了一顿,当时我的心情糟透了。我拉着叔叔来到家中,二话不说,先摆下了象棋,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战胜了他,他和气地拍了拍我的头:“最近学习,应该有不少进步吧,一时的失败不能证明什么,好好努力,用实力证明一切。”听到
期刊
新课标提出让低年段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选择写话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指导写话的时候就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想写。  1.在图画中畅想。低年级的教材中配有很多精美、富有情趣的图画,学生们拿到书,最爱翻看的就是这些图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知,激励学生表意,丰富学生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这是语文课堂的魂之所在。在《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深钻教材,体味文本情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本文语言质朴优美,生动形象,拟人化的笔调更增添
期刊
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魅力城市”——江阴市的东花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江阴高新区,有一所宁静美丽、充满活力的“书香校园”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  这里,浸润着净化灵魂的书香,闪耀着理想腾飞的光彩,流淌着生命成长的声音。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支年轻的队伍——语文教研组,沐浴着书香,一步步走向成熟,为山观高中的发展添光加彩。  群芳争妍香满园  语文教研组是山观高级中学教研组中的传统大组,也是教育教学和
期刊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由此,即使教说明文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语文素养,是对理性、逻辑的语言的感悟,对严谨、深刻的语言的体会。 回观薛法根老师《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他课堂中的三重转变实现了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语言能力的拔节生长。  一、 以语言为根,从知识积累转向言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