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之夜》《山那边人家》等,或者作为翻译家翻译过的肖洛霍夫名篇《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些早已被读者朋友们熟知了。只是,同一个周立波,也曾经有过波澜壮阔的编辑、主编生涯,可能不少人就知之甚少了。
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联”后,周立波即开始编辑“左联”会刊,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1938年,他赴湖南沅陵参与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到桂林编辑《救亡日报》。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1945年任《七七日报》《中原日报》副社长,1948年到东北解放区任《文学战线》主编。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立波又做过《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追溯《鸭绿江》办刊的历史,我们不能不研究《文学战线》时期的主编周立波。《鸭绿江》初始版——《东北文艺》办至1948年1月第二卷第六期,停顿半年,《文学战线》接过《东北文艺》的旗帜,继续飘扬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和众多读者心中。1948年末,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文学战线》随东北文协从哈尔濱迁往沈阳,直至1949年7月。一年时间,《文学战线》出版11期,在刊物的后半程,“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马加又加入“主编”行列。
《文学战线》名副其实,创刊号便登载了草明对诗歌《一对黑溜溜的眼睛》的批评文章《评<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登载了周立波自己撰写的对小说《网和地和鱼》的批评文章《庄严的现实不容许歪曲》。被批评的两篇作品都发表在之前《东北文艺》上。第三期《文学战线》则直接命名为“批判萧军专号”。历史的不同阶段总有特定的语言情境与语言势力,今天读懂与否都要给予理解的空间。萧军当时作为东北文协研究部主任和《东北文艺》编委,对刊物操控力直接有效,主观猜想一下,《文学战线》的“另起炉灶”,与萧军不无关系。
《文学战线》贡献巨大,当《东北文艺》的编者发出“累得满头大汗”“不得不对稿子加以迁就”的困苦“编后记”之后,《文学战线》加强了对青年业余作者的发现和培养,开辟“青年之页”专栏,连续两期出版“工人作品专号”。尤其是“文学战线丛书”的出版发行,壮大了文化大军阵容,令“东北作家群”形象更加突出。稍举几例:刘白羽《红旗》,草明《原动力》,丁玲《陕北风光》,华山《踏破辽河千里雪》,井岩盾《基本群众》,舒群《文艺散论》,马加《江山村十日》。
逄增玉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期刊出版》一文对《东北文艺》创刊始末和延承做过精当表述,提及《文学战线》,但《文学战线》被当作独立存在,忽略了《文学战线》“承上启下”的连带关系,把它游离于《东北文艺》至《鸭绿江》的“发展史”之外。这也是历史误区,《东北文艺》首期叫创刊号,接下来的《文学战线》第一期叫创刊号,1950年复名后第一期《东北文艺》又叫创刊号,1953年更名《东北文学》首期还叫创刊号……历史的迷茫无序之处需要今人澄清厘定,文字只是方式之一。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之夜》《山那边人家》等,或者作为翻译家翻译过的肖洛霍夫名篇《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些早已被读者朋友们熟知了。只是,同一个周立波,也曾经有过波澜壮阔的编辑、主编生涯,可能不少人就知之甚少了。
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联”后,周立波即开始编辑“左联”会刊,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1938年,他赴湖南沅陵参与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到桂林编辑《救亡日报》。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1945年任《七七日报》《中原日报》副社长,1948年到东北解放区任《文学战线》主编。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立波又做过《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追溯《鸭绿江》办刊的历史,我们不能不研究《文学战线》时期的主编周立波。《鸭绿江》初始版——《东北文艺》办至1948年1月第二卷第六期,停顿半年,《文学战线》接过《东北文艺》的旗帜,继续飘扬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和众多读者心中。1948年末,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文学战线》随东北文协从哈尔濱迁往沈阳,直至1949年7月。一年时间,《文学战线》出版11期,在刊物的后半程,“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马加又加入“主编”行列。
《文学战线》名副其实,创刊号便登载了草明对诗歌《一对黑溜溜的眼睛》的批评文章《评<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登载了周立波自己撰写的对小说《网和地和鱼》的批评文章《庄严的现实不容许歪曲》。被批评的两篇作品都发表在之前《东北文艺》上。第三期《文学战线》则直接命名为“批判萧军专号”。历史的不同阶段总有特定的语言情境与语言势力,今天读懂与否都要给予理解的空间。萧军当时作为东北文协研究部主任和《东北文艺》编委,对刊物操控力直接有效,主观猜想一下,《文学战线》的“另起炉灶”,与萧军不无关系。
《文学战线》贡献巨大,当《东北文艺》的编者发出“累得满头大汗”“不得不对稿子加以迁就”的困苦“编后记”之后,《文学战线》加强了对青年业余作者的发现和培养,开辟“青年之页”专栏,连续两期出版“工人作品专号”。尤其是“文学战线丛书”的出版发行,壮大了文化大军阵容,令“东北作家群”形象更加突出。稍举几例:刘白羽《红旗》,草明《原动力》,丁玲《陕北风光》,华山《踏破辽河千里雪》,井岩盾《基本群众》,舒群《文艺散论》,马加《江山村十日》。
逄增玉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期刊出版》一文对《东北文艺》创刊始末和延承做过精当表述,提及《文学战线》,但《文学战线》被当作独立存在,忽略了《文学战线》“承上启下”的连带关系,把它游离于《东北文艺》至《鸭绿江》的“发展史”之外。这也是历史误区,《东北文艺》首期叫创刊号,接下来的《文学战线》第一期叫创刊号,1950年复名后第一期《东北文艺》又叫创刊号,1953年更名《东北文学》首期还叫创刊号……历史的迷茫无序之处需要今人澄清厘定,文字只是方式之一。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