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在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两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考察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创伤性失血没有得到控制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充分液体复苏疗法进行治疗。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量、液体的摄入量、血液收缩压和术前复苏的时间;同时统计治疗期间患急性肾功能衰竭症(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DIC)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总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液体输入量与复苏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低,在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和总死亡率也都比对照组低,而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输血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更快的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总死亡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严重多发创伤 失血性休克 临床效果
随着人们对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和生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在休克的早期及时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以很好的使机体的代偿机制与液体复苏效果发挥到最好,在保住性命的同时为后期的治疗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现在回顾我院这两年期间的研究,以100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考察对象,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现把具体资料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到2014年两年间到本院急诊的各类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选取的100例作为研究合作对象,排除那些不符合此类病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及有其他病症在身的患者。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充分液体复苏疗法进行治疗,男性38例,女性22例。经临床检查和信息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休克程度和休克时间等一般性资料上都不具有数理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受重伤就诊后,立即选取两条合适的静脉通道,对2号对照组患者则快速的补充液体达到血压大于90/60mmHg。对1号观察组患者则根据其血压值限制性的补液,当患者的收缩压值到达70mmHg时,立即减缓输液的速度,准确限制体液的输入量,同时在1小时内完成有效的止血措施,当创伤性出血得到控制后,立即进行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直至达到临床治疗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且充分止痛,在早期可以适当的使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和抗生素等。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血压恢复到控制水平前都进行了急救,同时需尽快对创伤处进行治疗处理,保证创伤不会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
1.3 监测指标
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量、液体的摄入量、收缩压和术前复苏的时间;同时统计治疗期间患急性肾功能衰竭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总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则用X2检验。且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临床指标比
观察组患者的液体输入量与复苏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低,且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输血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来看都要低很多,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 讨论
在传统认知里认为[2],抢救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就是尽早尽快地充分输液,以便身体有足够的血量进行人体循环,促使机体各项指征回复正常,维持身体重要器官的供血,甚至还认为补液量必须要超过原失血量的两到三倍。患者休克的时间越长,危险程度越高,那么需要的输液量就越多。但是在目前大量的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在患者活动性出血得到控制之前,大量的输液治疗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人体循环功能有所好转,但呼吸功能却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机体自身的凝血功能也降低了,伤口出血量越来越大,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3]。
随着人们对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病理机制和生理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对其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现今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它目的是在输液量和人体机能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可以通过临床液体的复苏适当地恢复各项身体机能和组织器官供血,又不会因液体过多而扰乱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与内环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的说明了限制性液体复苏作用,所以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2]袁向东,吴粤,叶珩.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7):749-751
[3]王钦存,肖南,刁有芳,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出血未控制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6):354-356
作者简介:张晓君 男 1974年5月 ?汉 ? 湖北汉川人 单位: 汉川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外科。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严重多发创伤 失血性休克 临床效果
随着人们对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和生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在休克的早期及时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以很好的使机体的代偿机制与液体复苏效果发挥到最好,在保住性命的同时为后期的治疗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现在回顾我院这两年期间的研究,以100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考察对象,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现把具体资料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到2014年两年间到本院急诊的各类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选取的100例作为研究合作对象,排除那些不符合此类病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及有其他病症在身的患者。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充分液体复苏疗法进行治疗,男性38例,女性22例。经临床检查和信息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休克程度和休克时间等一般性资料上都不具有数理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受重伤就诊后,立即选取两条合适的静脉通道,对2号对照组患者则快速的补充液体达到血压大于90/60mmHg。对1号观察组患者则根据其血压值限制性的补液,当患者的收缩压值到达70mmHg时,立即减缓输液的速度,准确限制体液的输入量,同时在1小时内完成有效的止血措施,当创伤性出血得到控制后,立即进行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直至达到临床治疗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且充分止痛,在早期可以适当的使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和抗生素等。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血压恢复到控制水平前都进行了急救,同时需尽快对创伤处进行治疗处理,保证创伤不会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
1.3 监测指标
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量、液体的摄入量、收缩压和术前复苏的时间;同时统计治疗期间患急性肾功能衰竭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总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则用X2检验。且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临床指标比
观察组患者的液体输入量与复苏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低,且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输血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来看都要低很多,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 讨论
在传统认知里认为[2],抢救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就是尽早尽快地充分输液,以便身体有足够的血量进行人体循环,促使机体各项指征回复正常,维持身体重要器官的供血,甚至还认为补液量必须要超过原失血量的两到三倍。患者休克的时间越长,危险程度越高,那么需要的输液量就越多。但是在目前大量的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在患者活动性出血得到控制之前,大量的输液治疗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人体循环功能有所好转,但呼吸功能却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机体自身的凝血功能也降低了,伤口出血量越来越大,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3]。
随着人们对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病理机制和生理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对其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现今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它目的是在输液量和人体机能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可以通过临床液体的复苏适当地恢复各项身体机能和组织器官供血,又不会因液体过多而扰乱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与内环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的说明了限制性液体复苏作用,所以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2]袁向东,吴粤,叶珩.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7):749-751
[3]王钦存,肖南,刁有芳,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出血未控制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6):354-356
作者简介:张晓君 男 1974年5月 ?汉 ? 湖北汉川人 单位: 汉川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