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此相适应,我国各级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德育中渗透,或开设课程,或设立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指导实践不力、消极倾向明显等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健康的校园文化,而导致这一原因的根源在于学校未能充分重视、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文化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塑造作用,校园文化也同样影响和塑造着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心理和行为。正如荀子在《效儒篇》中所言:“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研究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并不是社会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由学校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根植于校园土壤上的,经过对社会文化吸收、内化、加工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实质是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心理生活空间”或“心理场”,通过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观察学习”,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感染。所以它的最大功能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它教育功能的表现之一。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格塑造功能。
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其人格的不断塑造、臻于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人格特质,如态度、意向、价值观等,难以直接传授,更多是间接获得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指出:“说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被传播给了学生,会使许多老师感到难堪,如果这种传授不是通过教科书,那么就是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课程——座位的安排、学校的铃声、不同年龄学生的隔离、教师的权威……所有这些安排向学生们输送了无声无息的信息,塑造着他们的态度和观点;”由此可见,校园文化通过综合的心理情境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人格倾向及其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质。因而,一个经过教育者对社会文化进行有目的滤化、净化加工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形成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使学生在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二)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的校园文化,通过熏陶、暗示、从众、舆论等心理机制影响学生,使学生根据外在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社会期待的行为方式,达到使之社会化的目的。
(三)情感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按照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而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是其具体的文化形态(节日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都会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前进的刺激因素,促使学生产生各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娱乐、愉悦身心的调节剂,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对构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培养人才起到优化作用,所以各级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表层的形式表现,轻深层的精神构建,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内容体系上,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外显层(校园物质文化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中间层(校园制度文化等)、内隐层(体现学校成员共同认可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校园精神文化),其中内隐层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形态,是其核心,也是其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和娱乐活动,而忽视或轻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积极、理性的校园精神的构建与培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以致出现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自我意识膨胀,社会行为失范。
(二)从方式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行政命令,轻人文关怀,容易使学生产生抑郁、逆反心理。
对学校教育而言,校园文化既表明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时也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存在。在一所学校里,校园文化不可能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产物。因而,对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方式。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方法单一,只强调管理的控制和导向功能,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容易受消极文化的影响而变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管理活动,不是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而是把学生看成对立面,因惧怕学生闹出乱子而对之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缺乏与学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常常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来干预和压服学生中的不良倾向。这样的管理,一般来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容易使学生产生抑郁和逆反心理,形成对学校主流文化的冷淡、忽视与无动于衷,对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难以认同。
(三)从参与主体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个体、轻全体,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理。
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在内容上应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全方位兼顾,而且在参与主体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不但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正如前苏联维列鲁学派的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正是产生于外部的、展开的集体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个体活动的转化之中。杜威也曾指出:“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仅把校园文化活动看 成是宣传学校的窗口,为了尽快展示成绩,往往把参与主体锁定在一部分人身上,更多的学生似乎是旁观者。这不仅无助于推动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使得他们因总得不到认可或承认而感到受轻视,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尽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尽管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能规范学生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但两者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还必须依赖于是否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因为校园精神文化所体现的是学校成员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内因,决定着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制约着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作用的大小及其性质。所以,一种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种为环境而环境的建设,而是与心育相结合的建设,即在抓好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活动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促使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在强调控制和干预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特点,重视以多种教育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校园文化是完整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了防止校园文化建设走人误区,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所以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提倡和肯定积极因素、批评和干预消极因素是必须的。但对学生中的二些不良倾向,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干预、压服,非但不能奏效,还会激起逆反心理,使已出现的现象变本加厉。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注意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在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在对一些消极落后倾向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的同时,要采取一些心理教育的方式,诸如认知改变、榜样示范、心理训练、心理修养等,这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启发个体自我教育的手段,比单纯的行政方式,更利于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也更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在培养优秀人才、打造精品文化的同时,要重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固然,培养个别优秀人才、打造几个精品文化活动节目,不仅能节约成本,而且在对外宣传上也有利于树立学校良好形象,但学校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为全体学生服务。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也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抓个体,更要重视和关注全体;不仅要组织一些能让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众性、普及性的文化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更要促成学生能把单纯的“活动经历”提升为“活动经验”、乃至为“活动体验”,从而形成对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改造,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当然,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如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等。本文囿于篇幅,仅在学校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但有一点是能形成共识的:建设一个良好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美国全国中学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所说:“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各级学校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重视挖掘、发挥和优化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并不是社会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由学校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根植于校园土壤上的,经过对社会文化吸收、内化、加工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实质是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心理生活空间”或“心理场”,通过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观察学习”,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感染。所以它的最大功能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它教育功能的表现之一。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格塑造功能。
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其人格的不断塑造、臻于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人格特质,如态度、意向、价值观等,难以直接传授,更多是间接获得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指出:“说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被传播给了学生,会使许多老师感到难堪,如果这种传授不是通过教科书,那么就是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课程——座位的安排、学校的铃声、不同年龄学生的隔离、教师的权威……所有这些安排向学生们输送了无声无息的信息,塑造着他们的态度和观点;”由此可见,校园文化通过综合的心理情境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人格倾向及其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质。因而,一个经过教育者对社会文化进行有目的滤化、净化加工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形成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使学生在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二)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的校园文化,通过熏陶、暗示、从众、舆论等心理机制影响学生,使学生根据外在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社会期待的行为方式,达到使之社会化的目的。
(三)情感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按照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而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是其具体的文化形态(节日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都会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前进的刺激因素,促使学生产生各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娱乐、愉悦身心的调节剂,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对构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培养人才起到优化作用,所以各级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表层的形式表现,轻深层的精神构建,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内容体系上,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外显层(校园物质文化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中间层(校园制度文化等)、内隐层(体现学校成员共同认可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校园精神文化),其中内隐层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形态,是其核心,也是其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和娱乐活动,而忽视或轻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积极、理性的校园精神的构建与培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以致出现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自我意识膨胀,社会行为失范。
(二)从方式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行政命令,轻人文关怀,容易使学生产生抑郁、逆反心理。
对学校教育而言,校园文化既表明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时也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存在。在一所学校里,校园文化不可能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产物。因而,对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方式。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方法单一,只强调管理的控制和导向功能,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容易受消极文化的影响而变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管理活动,不是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而是把学生看成对立面,因惧怕学生闹出乱子而对之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缺乏与学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常常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来干预和压服学生中的不良倾向。这样的管理,一般来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容易使学生产生抑郁和逆反心理,形成对学校主流文化的冷淡、忽视与无动于衷,对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难以认同。
(三)从参与主体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个体、轻全体,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理。
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在内容上应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全方位兼顾,而且在参与主体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不但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正如前苏联维列鲁学派的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正是产生于外部的、展开的集体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个体活动的转化之中。杜威也曾指出:“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仅把校园文化活动看 成是宣传学校的窗口,为了尽快展示成绩,往往把参与主体锁定在一部分人身上,更多的学生似乎是旁观者。这不仅无助于推动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使得他们因总得不到认可或承认而感到受轻视,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尽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尽管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能规范学生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但两者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还必须依赖于是否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因为校园精神文化所体现的是学校成员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内因,决定着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制约着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作用的大小及其性质。所以,一种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种为环境而环境的建设,而是与心育相结合的建设,即在抓好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活动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促使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在强调控制和干预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特点,重视以多种教育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校园文化是完整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了防止校园文化建设走人误区,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所以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提倡和肯定积极因素、批评和干预消极因素是必须的。但对学生中的二些不良倾向,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干预、压服,非但不能奏效,还会激起逆反心理,使已出现的现象变本加厉。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注意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在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在对一些消极落后倾向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的同时,要采取一些心理教育的方式,诸如认知改变、榜样示范、心理训练、心理修养等,这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启发个体自我教育的手段,比单纯的行政方式,更利于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也更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在培养优秀人才、打造精品文化的同时,要重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固然,培养个别优秀人才、打造几个精品文化活动节目,不仅能节约成本,而且在对外宣传上也有利于树立学校良好形象,但学校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为全体学生服务。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也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抓个体,更要重视和关注全体;不仅要组织一些能让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众性、普及性的文化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更要促成学生能把单纯的“活动经历”提升为“活动经验”、乃至为“活动体验”,从而形成对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改造,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当然,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如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等。本文囿于篇幅,仅在学校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但有一点是能形成共识的:建设一个良好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美国全国中学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所说:“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各级学校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重视挖掘、发挥和优化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