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術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術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重构、相互融合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以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術课程;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14-02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促进着教育的与时俱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普遍应用标志着信息化的社会的到来。现代信息技術赋予教育新的内涵。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魅力丰富着课堂教学,把课堂调理的“色、香、味”俱全,给学生带来清新的“视”界,为实现课堂结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新的利器。
一、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術进行图像烘托、音乐渲染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以此叩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和文本情感的深入交流。
在高中语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元曲,《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而其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美,在这种惬意、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中,才能产生艺術化和科学化完美结合的教学体验效果。在这种境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文化品味怎么会不提高,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浓厚呢?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其毕竟已年代久远,要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学生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以信息技術作为工具就不同了。例如,讲解杜甫诗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術和网络资源,制作关于古代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通过视、听感官来了解诗人生平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再结合吟诵、朗读来感受、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个性、精神,品味创作风格。其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学习,而经过讨论,整理资料,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其诗歌作品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就能加强整体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
二、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发挥信息技術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哪些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即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 bx 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像的影响,可在交互操作的界面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像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学生自己就能够总结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阐述,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有趣的理化实验,又像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创造力得到发挥。在得出的许多新发现和新猜想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言语的描述和原始演示,调动了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巧设疑问,激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考,思源于疑。巧设疑问,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促使他们探究、深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有关磁场性质的内容很多,教师的言语阐述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演示过程,激发思维。例如:(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和不通电的导体周围放置杂乱无章的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等等。当学生直观地看到种种现象时,疑问就会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诸如“磁体为什么吸引大头针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等等问题。学生急着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的思维被打开,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感性认识,就能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顺利展开。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的总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堂伊始就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那么,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观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系在已经嵌人我们脑中的图画上。”这是经过反复印证的科学结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是最难让学生遗忘的,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取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以片段式的视频,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可有效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丰富了他们的直观体验,增强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难于理解和掌握,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倦情绪。由于多媒体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点,若能恰当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接收信息,提高了理解能力,从而使那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抽象、深奥内容变具体、变浅显,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离子”这一内容,由于微观世界的离子、电子和原子极其微小,远远超出了肉眼的感知能力,因此,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这个难点就显得好教多了: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认识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况,接着播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理解把握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原子是稳定结构的知识。然后,再出示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画面,并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氯化钠形成的过程中,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怎样变成8个电子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讨论、解决之后,再播放电子运动的动画情景,增进感悟认知和理解知识的融合,由此推出结论:离子是带电的原子。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宏观和微观都变抽象为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術像一缕温馨的清风,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股清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信息技術介入课堂,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讲解、演示、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坚持灵活、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信息技術课程;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14-02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促进着教育的与时俱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普遍应用标志着信息化的社会的到来。现代信息技術赋予教育新的内涵。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魅力丰富着课堂教学,把课堂调理的“色、香、味”俱全,给学生带来清新的“视”界,为实现课堂结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新的利器。
一、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術进行图像烘托、音乐渲染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以此叩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和文本情感的深入交流。
在高中语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元曲,《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而其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美,在这种惬意、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中,才能产生艺術化和科学化完美结合的教学体验效果。在这种境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文化品味怎么会不提高,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浓厚呢?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其毕竟已年代久远,要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学生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以信息技術作为工具就不同了。例如,讲解杜甫诗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術和网络资源,制作关于古代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通过视、听感官来了解诗人生平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再结合吟诵、朗读来感受、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个性、精神,品味创作风格。其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学习,而经过讨论,整理资料,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其诗歌作品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就能加强整体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
二、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发挥信息技術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哪些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即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 bx 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像的影响,可在交互操作的界面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像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学生自己就能够总结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阐述,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有趣的理化实验,又像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创造力得到发挥。在得出的许多新发现和新猜想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言语的描述和原始演示,调动了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巧设疑问,激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考,思源于疑。巧设疑问,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促使他们探究、深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有关磁场性质的内容很多,教师的言语阐述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演示过程,激发思维。例如:(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和不通电的导体周围放置杂乱无章的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等等。当学生直观地看到种种现象时,疑问就会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诸如“磁体为什么吸引大头针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等等问题。学生急着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的思维被打开,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感性认识,就能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顺利展开。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的总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堂伊始就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那么,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观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系在已经嵌人我们脑中的图画上。”这是经过反复印证的科学结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是最难让学生遗忘的,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取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以片段式的视频,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可有效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丰富了他们的直观体验,增强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难于理解和掌握,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倦情绪。由于多媒体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点,若能恰当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接收信息,提高了理解能力,从而使那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抽象、深奥内容变具体、变浅显,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离子”这一内容,由于微观世界的离子、电子和原子极其微小,远远超出了肉眼的感知能力,因此,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这个难点就显得好教多了: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认识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况,接着播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理解把握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原子是稳定结构的知识。然后,再出示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画面,并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氯化钠形成的过程中,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怎样变成8个电子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讨论、解决之后,再播放电子运动的动画情景,增进感悟认知和理解知识的融合,由此推出结论:离子是带电的原子。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宏观和微观都变抽象为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術像一缕温馨的清风,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股清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信息技術介入课堂,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讲解、演示、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坚持灵活、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