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让品社课“活”起来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1 善于营造教学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如在讲授《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时,我先设计了几个谜语,让孩子们猜:①上边毛,下边毛,里面装着黑葡萄,你若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②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你若猜不着,听我说一遍。这些谜语孩子都非常感兴趣,通过猜谜活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积极参入课堂教学,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如在讲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做好计划,利用课前时间去菜市场采访卖菜的农民伯伯,做好采访记录;让学生去食堂访问厨师和服务人员,做好采访记录。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访问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家的劳动,我们应该尊重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又如在讲授完《邻里一家亲》后,我鼓励学生回家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确了邻里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如在讲授《说话有礼貌》一课的课堂上,教师戴着老牛的头饰,与学生共同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有礼貌地问到:“老牛伯伯您好,请问小鹿家在哪儿?”时,教师扮演的小牛却严肃生硬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老牛”的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说:“老师,您刚才说话太横了,那样说多没礼貌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请学生再来表演,通过对比,通过教师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对人说话有礼貌,不仅要说礼貌用语,还要注意态度要和气”。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得出了行为要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较好体现,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4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围绕新课程改革中政治科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从参与式教学的外延、本人的感受、树立的观念以及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应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初中政课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力求构建一种“参与式”的政治课教学法体系。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政治课 参与式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
期刊
【摘 要】 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高职教育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做出了很多贡献,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从非学历教育角度出发,阐释高职教育为区域城市化进程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区域城市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同地位,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近年来,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高职教育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做出了很多
期刊
【摘 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是笔者从事听课教研从地理
期刊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中政治  1 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1 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
期刊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英语教学 新课标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
期刊
【摘 要】 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地理 识图 能力  读图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在教学中具有“左图右书”的地位。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数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也可以表现地理原理和地理
期刊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6个年头。依稀记得刚进校园时,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一双双天真无邪的慧眼,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不言而喻。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就像一位水手,领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迎着新的目标去远航。出发是空的,回来时却是满满的。心灵的船舱由空到满,蓄满了辛劳、酸楚,也贮满了感动、幸福。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也是学校里最忙的“主任”。无疑,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是
期刊
【摘 要】 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我们应辩证、科学地对待多媒体。在新课改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功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推进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多媒体运用 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化抽象为具体,可以
期刊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并对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有益结论,为同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员 职业道德修养 策略研究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育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教师的发展,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国家及教师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