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40年代,陆高谊主编的一系列“一题数作法”作文丛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次大胆尝试也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今“一题数作”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极广,具体表现为:同一题目,多种体裁;同一题材,多种立意;同一文章,多次修改。“一题数作法”的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一题数作;立意;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26-02
“一题数作法”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着,这种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如何被提出的?它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它的实践又对学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陆高谊的“一题数作法”
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困难,造成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生活的严重不安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能有相对的灵活性。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批批“灵活课本”、“自学课本”、“进修课本”。而由世界书局出版,陆高谊主编的一系列“一题数作法”作文自学辅导丛书正是其中代表性的书籍,为后世语文教材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套系列丛书共分六册:《记叙文一题数作法》、《描写文一题数作法》、《论说文一题数作法》、《抒情文一题数作法》、《文体综合的研究》、《作文技巧的研究》。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一题数作法”的提出。比如在《抒情文一题数作法》中,以《离愁》为题,按因离别的“人”、“事”、“物”的不同而写成三篇不同的文章,开拓学生的思路。书中所选取的范文不仅包括现有的文章,还包括编者自己撰写的文章,由浅入深,大胆尝试,让学生真正获得启发。对于文章的写法,不仅有原理讲解、案例分析,还适时加入习作,使学生学以致用。
对于这种教学法,陆高谊颇为自得,因为“一题数作”在当时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这是一次大胆的、有价值的、开创性的尝试。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一题数作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异的出现有时也会体现在作文教学当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因为作者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引发不同的情感变化,进而体现在不同的文章中。而“一题数作”的训练往往会鲜明的突出学生在写作时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他们的写作束缚,更好的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具体来说,“一题数作”在现今作文教学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同一题目,多种体裁。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训练。
如以“医生”为题,写成记叙文:“医生是白衣天使,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医生。在患者遭遇病痛时,他总是能及时帮他们解决身体上的疼痛。而且他对人诚恳,待人热情,每当有患者向他寻求帮助,他总是耐心解答。他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医生。”写成议论文:“有人说医生的好坏,与患者的治愈程度相关。的确,医德高尚的医生,往往愿意倾听患者的话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从内心治愈他们;而医德缺失的医生,往往对患者冷若冰霜,患者也不愿与他多做交流。”写成说明文:“医生是每个国家的医院中救死扶伤的一类人。他们可分为中医、西医……同时他们也可以按照科室不同分为脑科医生、心脏内科医生、骨科医生等……医生有着严格的评定,比如临床类别医师、公共卫生类别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等等”让学生在同一题目之下,尝试多种题材的写作,使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把握更加精准,写作技能日趋成熟。
(二)同一题材,多种立意。为什么同一题目能写作出许多篇不同主旨的文章来呢?这是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欣赏它。正如看山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启发学生对题目展开思考,使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写作。
1.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正如达芬奇所说:“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态也不一样。”比如以“火”为话题,可以这样思考:从正面看火的作用,火是人文明的起源,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从反面看,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祸,我们要注意预防。从比喻的角度去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命如火,燃烧起勃勃生机;热情似火,点燃周围一切。再比如以“母爱”为题,一般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自己体贴入微的照顾,在这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一样的角度着手写作,可以“反弹琵琶”,用反面教材来进行表达。
2.同一材料的不同立意。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寻找角度立意写作。正如2014年新课标卷2中的一段材料作文“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①这段材料依旧遵循了高考的“三自原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从喂食者的角度,可以有的立意是:喂食者虽然出于好心,但却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如果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可以有的立意是:既然是野生动物,是否应抵制投来的食物,借此引申到动物是否应该自立自强。如果单纯从故事本身考虑,则是思考是否应该给野生动物喂食。
(三)同一文章,多次修改。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一题多做”的教改主张,它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批语自己进行修改,反复多次。这样做到底有没有价值?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琢出华章”,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一次次的修改。例如片段作文《同学眼里幽默的我》。原文如下,本来冷冷清清的宿舍,本人觉得太枯燥乏味了,于是就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一把大扇子,穿着拖鞋,像鸭子般的走路,大摇大摆的,哼着歌,糟了!唉! 这么“好”的事竟被我撞上了,绊倒在地上了,同学们却幸灾乐祸地拍手:“呵呵,活该! ”我嘟着嘴巴说:“哼,竟然这样说我,我要不是看见你们一张张苦瓜脸,我想让你们乐乐,才不会这样牺牲本姑娘呢! ”[2]经过教师指点,学生修改之后,变成了下文:我怕同学们午饭后的时光太枯燥乏味了,于是就学着济公的样子,拿着一把破扇子,穿着一双大拖鞋,边哼着歌儿边在宿舍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逗同学们开心。正在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没能把同学们弄开心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大又长的拖鞋把我绊倒在地上,摔了个狗啃泥。我疼得龇牙咧嘴,哭笑不得。看着我滑稽的样子,同学们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也乐了,竟忘记了疼痛,来不及爬起来就说: “看见你们一张张苦瓜脸都变成了一朵朵怒放的鲜花,牺牲本姑娘也是值得的! ”[2]可见,经过反复删减、调整、修改,这一片断描写逐渐由平淡变为生动,一些拗口、含糊的语句也渐渐清晰起来,一段形象而富有趣味的描写就这样诞生了。这也正如托尔斯泰曾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 改三遍、四遍, 这还不够。” 三、“一题数作法”的实践意义
(一)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所谓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并非简单的临摹仿写,而是能够学以致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规范的用好文字,准确合理的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二是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文字诗意化。“一题数作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文字,表达自身情感,让文章“活”起来,在作文中升华情感、升华自我,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二)教会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一题数作法”最大的实践特色就在于教会了学生从多角度对题目展开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教会学生从正面、反面、横向、纵向等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形象思维。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理解最深的一点构思成文,培养学生多元化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避免学生掉入形式单一的泥沼,从根本上消除文章“千人一面,想象雷同”的现象。在变化角度的思考训练中,学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张扬个性,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训练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写好作文”,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的想象方式,力图使每一位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张扬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综上,陆高谊“一题数作法”在现今作文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多种形式,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多元化思维的培养乃至人格塑造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白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晓:《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自己修炼中提高作文能力》,《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6月。
[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2
[4]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刘永忠:《“一题多作”作文训练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操作》,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年6月。
[6]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万小红:《从一则寓言说起——谈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初中生》,2009年1月。
[8]向学丞:《名师教作文——作文一点通》,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2
关键词:一题数作;立意;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26-02
“一题数作法”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着,这种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如何被提出的?它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它的实践又对学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陆高谊的“一题数作法”
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困难,造成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生活的严重不安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能有相对的灵活性。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批批“灵活课本”、“自学课本”、“进修课本”。而由世界书局出版,陆高谊主编的一系列“一题数作法”作文自学辅导丛书正是其中代表性的书籍,为后世语文教材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套系列丛书共分六册:《记叙文一题数作法》、《描写文一题数作法》、《论说文一题数作法》、《抒情文一题数作法》、《文体综合的研究》、《作文技巧的研究》。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一题数作法”的提出。比如在《抒情文一题数作法》中,以《离愁》为题,按因离别的“人”、“事”、“物”的不同而写成三篇不同的文章,开拓学生的思路。书中所选取的范文不仅包括现有的文章,还包括编者自己撰写的文章,由浅入深,大胆尝试,让学生真正获得启发。对于文章的写法,不仅有原理讲解、案例分析,还适时加入习作,使学生学以致用。
对于这种教学法,陆高谊颇为自得,因为“一题数作”在当时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这是一次大胆的、有价值的、开创性的尝试。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一题数作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异的出现有时也会体现在作文教学当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因为作者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引发不同的情感变化,进而体现在不同的文章中。而“一题数作”的训练往往会鲜明的突出学生在写作时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他们的写作束缚,更好的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具体来说,“一题数作”在现今作文教学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同一题目,多种体裁。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训练。
如以“医生”为题,写成记叙文:“医生是白衣天使,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医生。在患者遭遇病痛时,他总是能及时帮他们解决身体上的疼痛。而且他对人诚恳,待人热情,每当有患者向他寻求帮助,他总是耐心解答。他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医生。”写成议论文:“有人说医生的好坏,与患者的治愈程度相关。的确,医德高尚的医生,往往愿意倾听患者的话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从内心治愈他们;而医德缺失的医生,往往对患者冷若冰霜,患者也不愿与他多做交流。”写成说明文:“医生是每个国家的医院中救死扶伤的一类人。他们可分为中医、西医……同时他们也可以按照科室不同分为脑科医生、心脏内科医生、骨科医生等……医生有着严格的评定,比如临床类别医师、公共卫生类别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等等”让学生在同一题目之下,尝试多种题材的写作,使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把握更加精准,写作技能日趋成熟。
(二)同一题材,多种立意。为什么同一题目能写作出许多篇不同主旨的文章来呢?这是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欣赏它。正如看山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启发学生对题目展开思考,使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写作。
1.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正如达芬奇所说:“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态也不一样。”比如以“火”为话题,可以这样思考:从正面看火的作用,火是人文明的起源,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从反面看,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祸,我们要注意预防。从比喻的角度去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命如火,燃烧起勃勃生机;热情似火,点燃周围一切。再比如以“母爱”为题,一般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自己体贴入微的照顾,在这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一样的角度着手写作,可以“反弹琵琶”,用反面教材来进行表达。
2.同一材料的不同立意。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寻找角度立意写作。正如2014年新课标卷2中的一段材料作文“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①这段材料依旧遵循了高考的“三自原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从喂食者的角度,可以有的立意是:喂食者虽然出于好心,但却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如果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可以有的立意是:既然是野生动物,是否应抵制投来的食物,借此引申到动物是否应该自立自强。如果单纯从故事本身考虑,则是思考是否应该给野生动物喂食。
(三)同一文章,多次修改。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一题多做”的教改主张,它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批语自己进行修改,反复多次。这样做到底有没有价值?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琢出华章”,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一次次的修改。例如片段作文《同学眼里幽默的我》。原文如下,本来冷冷清清的宿舍,本人觉得太枯燥乏味了,于是就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一把大扇子,穿着拖鞋,像鸭子般的走路,大摇大摆的,哼着歌,糟了!唉! 这么“好”的事竟被我撞上了,绊倒在地上了,同学们却幸灾乐祸地拍手:“呵呵,活该! ”我嘟着嘴巴说:“哼,竟然这样说我,我要不是看见你们一张张苦瓜脸,我想让你们乐乐,才不会这样牺牲本姑娘呢! ”[2]经过教师指点,学生修改之后,变成了下文:我怕同学们午饭后的时光太枯燥乏味了,于是就学着济公的样子,拿着一把破扇子,穿着一双大拖鞋,边哼着歌儿边在宿舍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逗同学们开心。正在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没能把同学们弄开心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大又长的拖鞋把我绊倒在地上,摔了个狗啃泥。我疼得龇牙咧嘴,哭笑不得。看着我滑稽的样子,同学们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也乐了,竟忘记了疼痛,来不及爬起来就说: “看见你们一张张苦瓜脸都变成了一朵朵怒放的鲜花,牺牲本姑娘也是值得的! ”[2]可见,经过反复删减、调整、修改,这一片断描写逐渐由平淡变为生动,一些拗口、含糊的语句也渐渐清晰起来,一段形象而富有趣味的描写就这样诞生了。这也正如托尔斯泰曾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 改三遍、四遍, 这还不够。” 三、“一题数作法”的实践意义
(一)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所谓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并非简单的临摹仿写,而是能够学以致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规范的用好文字,准确合理的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二是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文字诗意化。“一题数作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文字,表达自身情感,让文章“活”起来,在作文中升华情感、升华自我,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二)教会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一题数作法”最大的实践特色就在于教会了学生从多角度对题目展开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教会学生从正面、反面、横向、纵向等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形象思维。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理解最深的一点构思成文,培养学生多元化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避免学生掉入形式单一的泥沼,从根本上消除文章“千人一面,想象雷同”的现象。在变化角度的思考训练中,学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张扬个性,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训练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写好作文”,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的想象方式,力图使每一位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张扬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综上,陆高谊“一题数作法”在现今作文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多种形式,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多元化思维的培养乃至人格塑造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白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晓:《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自己修炼中提高作文能力》,《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6月。
[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2
[4]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刘永忠:《“一题多作”作文训练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操作》,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年6月。
[6]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万小红:《从一则寓言说起——谈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初中生》,2009年1月。
[8]向学丞:《名师教作文——作文一点通》,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