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把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质。精心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设置高质量的议题,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设计;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要素。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把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质。而情境设计能力是每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情境教学寓教材理论知识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凸显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置高质量的议题,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关注社会热点,增强政治认同
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是当代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要求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创设鲜活的热点情境,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观看新闻视频,教师精心设计主题情境,设置高质量的探究话题,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解读。
在复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长期稳定繁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此设计了几个讨论议题: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政治经济意义?加速港珠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大珠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加速港澳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港澳经济繁荣和稳定发展;加快珠江三角洲两岸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深化区域分工,推动内地市场体系发展;拉动粤西乃至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扩大港澳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促进粤港澳三地物流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满足两岸三地跨界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促进泛珠江三角洲乃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及广泛联系。通过情境设计,话题讨论,既强化了学科重点知识,又进一步引领学生关注当代中国改革的宏伟蓝图,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开设时事论坛,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是对盲从的否定,具备理性精神的人看问题比较全面,不会人云亦云。通过创設热点情境,引领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分析和表达,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自我认识能力、社会认识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尤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若不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迷茫、困惑乃至信仰危机。而时事论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话实说、明辨是非的机会,利用每节思想政治课前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上台主持。由于时事论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等等特点,与相对稳定的教材相比,事先的精心准备,对时事材料进行恰当的加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各类报刊杂志,收集时事材料,再按一定要求进行选择、整理,并根据主持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想实际和时事内容,捕捉时事热点以确定时事论坛的主题、结构和顺序,全面地把握时事论坛的思想观点和教材的切入点。在这一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编导”的作用,即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分析、时事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原则、热点问题的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准备工作有章可循。特别是这种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显示自己“纵览国际风云,评说天下大事”的风采。
以中国游客海外爆买为议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情境:分析中国消费者海外爆买的原因?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依据?为我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出谋划策?引领学生们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从最初的简单抵制洋货到理性的出谋划策 ,总能在激烈的争辩中感悟些道理,冷却自己燥热的情绪,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以案说法,培育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今日说法》等许多电视节目里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以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为例,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发,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掩卷沉思。忆往昔同窗情谊胜似兄弟姐妹,而如今却变成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对此设计了几个讨论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宿舍成为冷漠、隔阂甚至仇恨的发源地?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青年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此外像身边的一些案例如捕捉鸟类被判入刑,水资源的污染等案例相继进入学生的视野。《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道法》等学生越来越感兴趣。引导学生走近法律与规则,认识法治把握权利。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观念,让法治意识逐渐成为他们的内心信仰。不断培养学生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使他们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四、引导公共参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公共参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体现,培育具有公共参与意识的高素质公民,是现代教育的责任。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共参与要求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育有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激发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德感、公德心、公益心。核心素养最终形成的关键是学生的自觉实践、自我内化。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社会治理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博物馆、居委会、社区当志愿者,学生能够具有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政治生活《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时布置践行体验作业:制定并评价《班级公约》。制定班级公约是班级民主生活的内容,其过程类似于一种政治参与过程。让学生尝试制定班级公约,从中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能较好地开拓学生生活视野、培育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等。
在教学实践中,紧扣社会热点,精心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设置高质量的议题,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引领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正确的国家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
关键词:情境设计;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要素。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把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质。而情境设计能力是每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情境教学寓教材理论知识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凸显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置高质量的议题,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关注社会热点,增强政治认同
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是当代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要求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创设鲜活的热点情境,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观看新闻视频,教师精心设计主题情境,设置高质量的探究话题,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解读。
在复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长期稳定繁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此设计了几个讨论议题: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政治经济意义?加速港珠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大珠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加速港澳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港澳经济繁荣和稳定发展;加快珠江三角洲两岸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深化区域分工,推动内地市场体系发展;拉动粤西乃至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扩大港澳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促进粤港澳三地物流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满足两岸三地跨界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促进泛珠江三角洲乃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及广泛联系。通过情境设计,话题讨论,既强化了学科重点知识,又进一步引领学生关注当代中国改革的宏伟蓝图,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开设时事论坛,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是对盲从的否定,具备理性精神的人看问题比较全面,不会人云亦云。通过创設热点情境,引领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分析和表达,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自我认识能力、社会认识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尤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若不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迷茫、困惑乃至信仰危机。而时事论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话实说、明辨是非的机会,利用每节思想政治课前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上台主持。由于时事论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等等特点,与相对稳定的教材相比,事先的精心准备,对时事材料进行恰当的加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各类报刊杂志,收集时事材料,再按一定要求进行选择、整理,并根据主持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想实际和时事内容,捕捉时事热点以确定时事论坛的主题、结构和顺序,全面地把握时事论坛的思想观点和教材的切入点。在这一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编导”的作用,即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分析、时事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原则、热点问题的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准备工作有章可循。特别是这种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显示自己“纵览国际风云,评说天下大事”的风采。
以中国游客海外爆买为议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情境:分析中国消费者海外爆买的原因?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依据?为我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出谋划策?引领学生们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从最初的简单抵制洋货到理性的出谋划策 ,总能在激烈的争辩中感悟些道理,冷却自己燥热的情绪,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以案说法,培育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今日说法》等许多电视节目里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以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为例,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发,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掩卷沉思。忆往昔同窗情谊胜似兄弟姐妹,而如今却变成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对此设计了几个讨论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宿舍成为冷漠、隔阂甚至仇恨的发源地?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青年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此外像身边的一些案例如捕捉鸟类被判入刑,水资源的污染等案例相继进入学生的视野。《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道法》等学生越来越感兴趣。引导学生走近法律与规则,认识法治把握权利。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观念,让法治意识逐渐成为他们的内心信仰。不断培养学生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使他们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四、引导公共参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公共参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体现,培育具有公共参与意识的高素质公民,是现代教育的责任。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共参与要求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育有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激发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德感、公德心、公益心。核心素养最终形成的关键是学生的自觉实践、自我内化。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社会治理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博物馆、居委会、社区当志愿者,学生能够具有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政治生活《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时布置践行体验作业:制定并评价《班级公约》。制定班级公约是班级民主生活的内容,其过程类似于一种政治参与过程。让学生尝试制定班级公约,从中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能较好地开拓学生生活视野、培育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等。
在教学实践中,紧扣社会热点,精心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设置高质量的议题,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引领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正确的国家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