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了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新课题。课标也要求:"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指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也正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在义务教材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训练重点尝试把阅读课上成学法指导课,把教学重点由“使学生读懂文章”转移到“使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上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到较好效果。“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是孩子勃勃生命力的表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会问、乐问的精神与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做以下简要阐述。
  一、看课题,“寻题眼”提问
  文题,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采、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就抓住“飞夺”这两个词,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呢?我认为这个“飞”一定有它的作用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学生对“飞夺”真实生动的写照体会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掌握看课题提问的方法,再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巩固,逐步养成审题提问的习惯,并使这种本领不断地得到提高。
  二、抓“中心词语”、“中心句”提问
  “中心词语、中心句”是教学一篇文章“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所谓“中心词语、中心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海底世界》中的“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均属此类词句。《草船借箭》通篇都是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了一个“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也就是把握了理解全篇课文的关键。同样,《詹天佑》的全篇文字都是围绕“杰出的工程师”展开的。“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等文字是对“杰出”、“爱国”的最好诠释。从这些重点词句提问题,也就是把握全篇的线路。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中心句提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无疑这二类文章占多。一类是以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一类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写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具体说就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个顺序写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提问题的学法是:
  1、弄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2、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做了后果如何?
  3、思一思:重点部分有几层意思?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学生提出了: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是怎样舍身的?舍身结果怎样?在教学“怎样舍身”这个重点部分时,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刨根问底的提问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类文章是用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学法是:
  1、找出一段话的中心句。
  2、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提问题。
  如《太阳》第二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发问:“太阳为什么和我们关系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四、回读课文时提问题
  本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我们在回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提问。如记事的文章,学生可提:作者着重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反映(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写人文章,学生可问:写的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物哪些表现;怎么会有这些表现;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的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教师示范指导、优秀生带路、中下游学生逐步上路。”提问也经历了“多而杂、有价值、有深度、有创造性。”根据实验,一般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边读边提问。问题的质量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学生逐步学到了一套思维提问题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及教师的“教”时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朝着促进“反三”这个目标精练地讲。由此可知“一边读书,一边提问”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创造。只要“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教师也就成了“善教者也”。
其他文献
课程快乐瞬间:5月25日,青岛东胜路小学的校园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操场上传来一阵阵雷鸣的掌声,市北区优势学科展示研讨会暨青岛东胜路小学学校课程优秀教育成果展正在这里绚烂上演:软笔书法现场书写,感受《翰墨飘香》课程带来的恢弘豁达、习字悟情之底蕴;少年军体拳,感受《国防科技》课程与《心育》课程巧妙融合的特色成果魅力;家校生三方海洋知识抢答赛,演绎着和谐,感受东胜人热爱海洋、热爱家乡,保护家园的情感;1
期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让我越来越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喜欢音乐课,但却极少有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喜欢的原因是音乐课没有压力,心里放松
期刊
【摘要】学校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的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快乐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坚持学习;勇于反思 ;乐观心态 ; 教学效率;社会实践  从教近三十年以来,我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过去,有许多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课就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孩子平时的观察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得知,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老师必须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写出真实感人的文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其实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语言生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
期刊
【摘要】品德教育课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能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品德教育课,并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  【关键词】品德教育课; 语文教学;促进作用  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经常会担任语文教学和品德教学两项教学任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品德教育课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品德课
期刊
【摘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提出要以“审美”为
期刊
【摘要】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很重要,它是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结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动词时态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优化小学语法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行动研究探究优化小学英语动词时态教学的策略,对小学英语教师学会设计有效的语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当学会运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教法来激发学
期刊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但就其形象性、审美性等特点而言,美术、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联系更为密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因而,美育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是日益更新,美术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进行绘画技巧的训练,也不以造就专业画家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
期刊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此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打下创新的基础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种封闭、统一、模仿为主的教学,教给学生的是死的知识,培养的是以模仿为主的求同思维。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