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检察院的调研,从细节审视,评论分析了检察院的总体布局,内部空间组织,外部造型特色等等设计手法。
关键词:整体设计空间组合个性特征
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以室喻有无,是最早对建筑的一种概括,可以看成是古代先哲对建筑的一种认识与评价。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建筑评价的过程中,建筑评论主体既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建筑的使用者、居民或社会公众;评论的客体包括建筑创作设计作品、实际的建筑空间环境、某种建筑学说、理论、建筑文化思潮或某位建筑师的创作思想、方法、技术和个人风格等建筑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评论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又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基础的建筑科学文化艺术活动。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最早的建筑评论可以追溯到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20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所著的《空间建筑论》则对建立建筑评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本身副标题就是“如何品评建筑”。另一位称得上建筑评论奠基人的是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和理论家塔夫罩,他在《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人文主义建筑》、《设计与乌托邦》和《领域与迷津》等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建筑的历史批评理论和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第一次有创见而又全面地陈述并论证了“建筑就是批评”这个命题,奠定了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建筑评论理论深入了解,再进一步对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检察院的调研,从各方面对这座建筑做以尝试分析。
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建设用地位于高新开发区,主景观科学大道中段北侧,呈长方形,南北长140,东西长100米。主楼退科学大道60米,坐北朝南,呈明显的中轴对称关系。检察院主入口设在科学大道上,形成主入口绿化广场;楼后为花园等活动场地。把空地及建筑最好景观让给城市。西北为服务楼和活动楼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总平面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建筑及出入口布置得当,各种人流、车流关系清晰,并满足停车位及消防要求,充分照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景观要求(图1)。
在整体设计的把握中,设计师力求使总平面
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造型格调、城市空间景观
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整体环境的协调吻合,并形成对话关系。在重点体现检察院的严肃认真,锐意进取的个性特征,致力营造开发区科学大道新的建筑景观和检察院建筑特有的空间氛围——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简明大气,质朴典雅,简约美观,庄重大方。
仔细观察办公楼(图2)坐北朝南,面向科学大道,形成开敞的楼前绿化、美化广场,既照顾到了城市景观大道,又突出了主体建筑,并在入口处形成威严
而不失亲切的围合空间。总体布置分区合理,流线清晰,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在对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设计师是怎样经过精心设计,巧妙配合室内外空间组合关系,力求使建筑“表里如一”、“浑然天成”地溶于新城市环境中非常感兴趣(图3)。研究发现检察院的主辅楼平面采用较规整的柱网形式,可有效降低和节约工程造价。流线渐变的造型,用才的合理搭配,基础稳固,造型飘逸。既有古典韵味,又透出现代风格。整个空间色彩温和,质感朴素,适合法律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以石材做中堂地面,凝重、庄严、肃穆又与空间整个色调是一色系,空间协调统一,给人以简单、朴素、凝重、廉洁之感。整个设计力求避免哗众取宠,奢侈浪费。
办公楼地上七层,平面呈腰鼓状,一字形南北朝向(图4)。一层为门厅、公诉大厅和案件管理中心等;二至六层为办公、办案、技术用房,每层设有一个小型会议室和两套领导办公室;七层主要是职工大活动室和大会议室;地下一层为警务区和设备用房。服务楼为二层,底层为小汽车库,二层为职工食堂和小餐厅
等。活动楼一层,主要为室内健身运动活动场地。平面柱网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大小空间搭配适中,使用方便。
站在检察院办公楼面前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人民检察院的个性特征。设计师不断整合零碎细节,力求简洁明快,质朴典雅,风格现代;用心去体现检察院建筑的庄重大方,质朴洒脱,又不失亲切感。整体设计强调与开发区的协调一致,照顾到主干道的建筑景观效果。
检察院办公楼设计为七层,服务楼为二层,活动楼为一层。沿街立面采用全对称及大尺度柱列,统一的母题韵律符号,虚实结合,形体搭配。漏空的挑板檐口(图5),厚实的石材台阶基座,现代的装饰材料分格等处理手法,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营造检察院个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简约美观,庄重大气,伟岸流畅。整个建筑格调清隽高压,简洁明快。既富有现代建筑的韵味,又有古典建筑的精美(图6)。
当代中国建筑评论在建设实践如火如荼韵大潮中震开。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建筑评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国馨先生曾提到:“建筑评论的繁荣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要有获取各方面意见的心理准备,要有切磋讨论的宽松环境,要有正确的引导,要有一大批热心的评论者”。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评论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趋势等等,这些都将给建筑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都应是我们新一代建筑学者应该特别关注的新视野和范畴
参考文献:
1.支文軍、朱广宇.永恒的追求—马里奥·博塔的就建筑思想评析 .新建筑.2001
2.徐千里.建筑批评的环境与氛围.新建筑.2001
3.朱大明.建筑评论的“评”和“论”.建筑。1997
作者简介:
张书林 女 1986年03月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李大为 男 1983年10月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整体设计空间组合个性特征
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以室喻有无,是最早对建筑的一种概括,可以看成是古代先哲对建筑的一种认识与评价。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建筑评价的过程中,建筑评论主体既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建筑的使用者、居民或社会公众;评论的客体包括建筑创作设计作品、实际的建筑空间环境、某种建筑学说、理论、建筑文化思潮或某位建筑师的创作思想、方法、技术和个人风格等建筑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评论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又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基础的建筑科学文化艺术活动。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最早的建筑评论可以追溯到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20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所著的《空间建筑论》则对建立建筑评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本身副标题就是“如何品评建筑”。另一位称得上建筑评论奠基人的是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和理论家塔夫罩,他在《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人文主义建筑》、《设计与乌托邦》和《领域与迷津》等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建筑的历史批评理论和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第一次有创见而又全面地陈述并论证了“建筑就是批评”这个命题,奠定了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建筑评论理论深入了解,再进一步对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检察院的调研,从各方面对这座建筑做以尝试分析。
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建设用地位于高新开发区,主景观科学大道中段北侧,呈长方形,南北长140,东西长100米。主楼退科学大道60米,坐北朝南,呈明显的中轴对称关系。检察院主入口设在科学大道上,形成主入口绿化广场;楼后为花园等活动场地。把空地及建筑最好景观让给城市。西北为服务楼和活动楼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总平面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建筑及出入口布置得当,各种人流、车流关系清晰,并满足停车位及消防要求,充分照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景观要求(图1)。
在整体设计的把握中,设计师力求使总平面
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造型格调、城市空间景观
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整体环境的协调吻合,并形成对话关系。在重点体现检察院的严肃认真,锐意进取的个性特征,致力营造开发区科学大道新的建筑景观和检察院建筑特有的空间氛围——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简明大气,质朴典雅,简约美观,庄重大方。
仔细观察办公楼(图2)坐北朝南,面向科学大道,形成开敞的楼前绿化、美化广场,既照顾到了城市景观大道,又突出了主体建筑,并在入口处形成威严
而不失亲切的围合空间。总体布置分区合理,流线清晰,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在对郑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设计师是怎样经过精心设计,巧妙配合室内外空间组合关系,力求使建筑“表里如一”、“浑然天成”地溶于新城市环境中非常感兴趣(图3)。研究发现检察院的主辅楼平面采用较规整的柱网形式,可有效降低和节约工程造价。流线渐变的造型,用才的合理搭配,基础稳固,造型飘逸。既有古典韵味,又透出现代风格。整个空间色彩温和,质感朴素,适合法律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以石材做中堂地面,凝重、庄严、肃穆又与空间整个色调是一色系,空间协调统一,给人以简单、朴素、凝重、廉洁之感。整个设计力求避免哗众取宠,奢侈浪费。
办公楼地上七层,平面呈腰鼓状,一字形南北朝向(图4)。一层为门厅、公诉大厅和案件管理中心等;二至六层为办公、办案、技术用房,每层设有一个小型会议室和两套领导办公室;七层主要是职工大活动室和大会议室;地下一层为警务区和设备用房。服务楼为二层,底层为小汽车库,二层为职工食堂和小餐厅
等。活动楼一层,主要为室内健身运动活动场地。平面柱网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大小空间搭配适中,使用方便。
站在检察院办公楼面前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人民检察院的个性特征。设计师不断整合零碎细节,力求简洁明快,质朴典雅,风格现代;用心去体现检察院建筑的庄重大方,质朴洒脱,又不失亲切感。整体设计强调与开发区的协调一致,照顾到主干道的建筑景观效果。
检察院办公楼设计为七层,服务楼为二层,活动楼为一层。沿街立面采用全对称及大尺度柱列,统一的母题韵律符号,虚实结合,形体搭配。漏空的挑板檐口(图5),厚实的石材台阶基座,现代的装饰材料分格等处理手法,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营造检察院个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简约美观,庄重大气,伟岸流畅。整个建筑格调清隽高压,简洁明快。既富有现代建筑的韵味,又有古典建筑的精美(图6)。
当代中国建筑评论在建设实践如火如荼韵大潮中震开。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建筑评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国馨先生曾提到:“建筑评论的繁荣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要有获取各方面意见的心理准备,要有切磋讨论的宽松环境,要有正确的引导,要有一大批热心的评论者”。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评论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趋势等等,这些都将给建筑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都应是我们新一代建筑学者应该特别关注的新视野和范畴
参考文献:
1.支文軍、朱广宇.永恒的追求—马里奥·博塔的就建筑思想评析 .新建筑.2001
2.徐千里.建筑批评的环境与氛围.新建筑.2001
3.朱大明.建筑评论的“评”和“论”.建筑。1997
作者简介:
张书林 女 1986年03月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李大为 男 1983年10月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