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亲密,却又无话可说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亲密关系中害怕表达真实感受


  有一位读者说,她和男友相恋四年,两人都性格外向,朋友也很多,经常一起聚会。在外人看来,他们过得有声有色,但回到家后,两人就没有了交流。她很難理解,为什么可以和朋友聊一个晚上,和恋人却无话可说。
  这很有可能是关系亲疏的问题导致的。两人与朋友的交流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的交流,如聊新闻八卦、吃喝玩乐,这是我们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我们和普通朋友在内心里并没有走得那么近。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表面的交流就失去了意义。我们都渴望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却又无法有更深入的交流,很可能是都害怕向对方暴露内心。
  有一位来访者,她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很幸福,但她有了外遇。她充满内疚,既想维持现在的婚姻,又没办法放下那段感情。于是,她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她说,自己在这段婚姻里过得并不幸福,因为她和丈夫完全没有交流,仅有的交流就是做爱。她很希望丈夫能够多看她一眼,能够用心听听她说话,或者只是单纯地拥抱。
  当咨询师问她是否和丈夫提过自己的想法,她很坚定地说,不愿去提这些要求,她只是希望丈夫能够主动做到这些。她很担心,如果告诉了丈夫这些真实的想法,最后她还是会失望。她尝试过跟丈夫表达,丈夫的确在一段时间内会更多地关注她。但她觉得那并不是丈夫主动做的,丈夫实际上并不重视她。
  她的人生经验不断地告诉她,如果暴露内心,就会带来伤害。这样的经验可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和学习的。也许我们从小的时候,就不允许在亲人那里展示内心;在父母那里展示感受,可能被指责和贬低。于是,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内心真实的话语。比如,问:“你在干吗?你要去哪里?”很有可能是希望对方关心自己,能留下来陪自己。说“你好烦”可能是想表达渴望拥有独立空间的情绪。但我们没有直接说出这些想法,而是用激烈的词语发泄情绪。因为我们觉得对方应该知道,对方也应该会明白。
  因此,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走得越来越近时,我们反而会害怕表达真实的感受。我们切断了彼此之间内心的交流,用情绪围起的城墙越来越厚,最后就演变成双方的情绪斗争。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


  你是否能真正接受对方,意味着你是否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有一位男性来访者,说当妻子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时,他就很生气;当妻子与他谈论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他就感到不悦,就对妻子讲大道理。夫妻俩经常为此吵架,妻子觉得丈夫不够关心自己,她抱怨只是期待安慰,结果丈夫却教育她。
  咨询师让丈夫表达内心的感受。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很想帮助妻子排忧解难,但又觉得帮不上忙,内心不断积聚的负罪感或挫折感,慢慢转变成自卑。因此,每次妻子抱怨时,他就用道理来压制。
  他真正的内心冲突是,他不允许自己有脆弱无助的一面,同样也不能接受妻子有抱怨的情绪。因为妻子的抱怨,会深深激发起他内心的无力感。
  当他看到自己内心的这一面时如释重负。他终于明白,只要陪伴就好。当他承认自己的无力、可以面对自己的无力感时,他感到轻松,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更流动。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以一种关爱的方式,认真听对方说话就足够了,不必非得做什么,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也做不了什么。
  心理咨询师付丽娟说:“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伴侣双方互为投射认同的场所。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各自无意识投射的内容,亲密的关系也终将是寂寞的游戏。我们渴望关系,渴望有真实的链接,去学习各种沟通技巧和方法,但我们可能忽略了,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
  对自己真实,也许才是幸福的开始。
  (摘自作者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阅读2002年《人民教育》第9~12期连载的“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多家争鸣,和2005年《小语论坛》第2期刊出的《我不写教案》等个性十足的“奇文”之后,感悟颇多。    一、无奈写“应付型”教案    “应付型”的虚假教案是指草率抄袭、对教学无实用价值、用来敷衍上级的虚假教案。李启咏在2002年《人民教育》第9期《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一文中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假教案是不
在“十一”假期之前,我借着闺女学校临时放假3天,以闪电战的速度带大女儿去河北走长城和露营,一些朋友说我偏心,使二女儿失去了难得的去大自然和人文古迹中接受熏陶的机会。  不过我跟二女儿说起出去走山爬城的事情,她是有点抵触的,认为既“累”,又很“遭罪”,根本不想去。这倒引起了我的思索和担忧:如果这样下去,二女儿会向懒于运动和娇气的方向发展,这对她可不是什么好事;大女儿因为跟我接触了更多的山川和古迹,锻
长期从事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之后,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的理解,创造了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常听大家议论这样一种困惑: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的,爱说爱笑,爱玩爱闹,见的世面也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困难,那些聪明好像都用不上了。为什么思维如此活跃的当代儿童,在写作时会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呢?其实,由思维到写作不是直接过渡的,而是需要“转换”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应该着力于在思维和写作之间铺路搭桥,帮助其实现顺利转换。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就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但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陈君宝在中央电视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讲述了他的爷爷——陈嘉庚先生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这位曾经称霸南洋的中国富商、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留给后代的家训是“节俭”。  在福建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绿树掩映间的小巷幽深处矗立一座古朴的宅院,它很不起眼,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厅里有一
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有学者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地位不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的诉求,而成为各国学者、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约而同的呼声。”[1]    一、教师团队的最高境界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每位
学者,顾名思义,是指从事某个研究领域、学有专长、拥有独立思想并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在知识社会里,学者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角色,通常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敬重和推崇,这与学者身份中内含的知识、思想意蕴有关。由于学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知识增长的重要力量,不难理解大众对具有学者特质的某种社会身份的广泛认同和正向评价。“学者型”,作为一个修饰词,是指具有学者特质或共性的一种角色形态。当称某人具有学者型身份时,亦即说某
人们往往认为小学生英语词汇量小,知识面窄,对语法不甚了解,语感也尚未形成,英语阅读教学可有可无。在实践中,教师也偏重于听、说训练,教学形式停留在做游戏、学单词、背对话上,而没有关注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因为阅读的缺失,当学生处于高年级、身心发生变化、对简单游戏形式不再热衷时,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造成英语成绩迅速下滑的现象。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机,且英语阅读
壹  花钱  悬塔塔感慨地说:“钱可真不经花啊,刚取了100块钱,都不知道花在哪儿了,转眼间就用完了,真不知道100块钱能用来干什么呢?”  芳庭笑道:“那好办啊,你给我100块,我花给你看一下呗。”贰  穿越时空  拾谷雨和亨亨去出差。火车上,亨亨迷迷糊糊睡着了。  过了半个小时,亨亨揉揉眼睛看了看窗外:“啊!时间过得好快,我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拾谷雨无奈地答:“哪里是天黑了,明明是火车进隧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怀。同时,党和国家尊师重教,以身作则,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人民教师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