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及软硬件的不断发展,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不断变化,图书馆必须更新观念,走近读者,采取各种措施,馆藏资源“追”着读者,实现图书馆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手机;图书馆;服务;读者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甚至有与阳光、水相提并论的趋势。在目前形势下,有很多人,可以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但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网络、电脑、平板、手机。人们用通过QQ、微信及其他平台互通、共享信息资源;传播自己的主张;了解世界、认道解惑、立体修养;看小说、看电视、听音乐、浏览世界风光;搜索所需要的……等等;因此,QQ、微信、“百度”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图书馆的“文字、图片、声音”市场,有霸占图书馆的读者倾向,使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图书馆的过去与现状
图书馆,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自诞生以来,保留了多少先人智慧的结晶,成就了多少前人的梦想,给智者承当了知识的云梯,给能者增添了科技的翅膀,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提供了衣食住行妙技良方。
图书馆,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知识的种子,通过智者的重新配比杂交、提纯复壮、融合嫁接、转基因等等,在阅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续写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浇筑着历史进步的阶梯。是图书馆帮助人类跨越着科学的沟壑,成就着技术的辉煌。
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字、图表这些在曾经代表中国文明的纸上落户几千年的记录人类活动的元素,一时间几乎都被“G”和“云”通吃,甚至连声音和图像这些人类刚刚为之找到驻存之地的信息元素,也进了“G”和“云”的空间;随着传输技术的改进和传输新材料的不断被发现,人类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从单一的书本,变成了立体多媒体,一个因特网,一个计算机,进而一个手机终端,把人类推进了知识、信息的万泉河,可谓多姿多彩,随手拈来,好像没有了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纸质、图书馆好像真的要无力回天。
图书馆,不能被取代,图书馆的馆藏,经过图书馆人的专业加工,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地图,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根据专业设置、师生阅读习惯和各个读者群的浏览需求,以<中图法>为准,精心编制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分类体系,并逐步拓展专业、学科的馆藏深度和广度,这是只有高校图书馆才能做到的。
图书馆,永远都不能被取代,图书馆的各种存储都经过无数人的遴选、甄别,去伪存真,得以保存的永远是科学的真理,没有历史的糟粕,虽有各种商榷和争鸣,但没有泛滥一时偏见和谬误。图书馆是知识的银行,知识在所有人的实践中获取的发展与创新,成为知识的利息,图书馆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连本带利一起“据为己有”,这是任何其他任何信息载体所不具备的。
2 让图书馆、图书馆人走近读者
第一,物理上走近。图书馆是因读者而存在,读者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因此,图书馆应该“追着”读者,根据读者群体的活动空间和需求,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短读者与图书馆的空间距离。(1)借助学生社团,设立馆外管理机构,建立流动读书群。利用教室、自习室、机房、学生宿舍等空余角落,建立临时的、灵活的、周期流动图书群。广泛征求读者意见,适应学生情况,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根据读者专业设置,阅读方向,设立以学生社团成员为主、图书馆人为辅的馆外周期流动图书群管理机构,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因素造成的“拒借”,“拒读”,使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意向都变成阅读的实际。(2)建立临时阅览区,缩短图书馆与各类读者之间的实际距离。根据馆藏情况,参考指导老师的研究习惯和毕业设计方向,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准备充足的参考资料,必要时,可以根据毕业生所在的院系,借助资料室等场地,建立临时阅览区,把“图书馆”搬到院系资料室,最大限度的减少毕业生跑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图书的参考阅读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有限图书的拒借、拒读,并及时更新临时阅览区的内容,为毕业设计保驾护航。
第二,利用网络走近读者,通过物联网,使每一种馆藏资料,都显示在读者的信息终端。网络跟踪,对于网络的服务范围,要完全追随读者,读者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彻底告别读者密集区的信号盲区和大读者群临时移动的无信号服务区,让图书馆的“信号”永远追着读者,把图书馆三维空间扩展为四维空间。在网络设置上,简便易操作,不要因为登录网络的设置及其他,给读者带了不必要的麻烦,在网络环境下,为读者创建一条便捷获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途径。并提供新书推荐、目录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与阅读、参考咨询、电子图书借阅等服务,读者可以自主查询馆藏情况,在借图书的归还日期,提示图书的及时归还和防止超期阅读;借鉴淘宝查询记录推送做法,根据读者的借阅方向、阅读习惯、借阅历史,有针对性的进行推介,发挥物联网的作用,让图书馆馆藏的每一本图书,都直接显示于每位有效读者的网络连接终端;RFID系统的实用,为图书馆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馆藏每册图书的唯一代码,就成了他的身份证,局域网已经实现了物联,只要让它走出“局”,它就会被读者发现、利用,读者就会获得更大的阅览空间,提升阅览速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了读者的图书馆,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真正的主人。
第三,是服务上的走近,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图书馆以人为本,最主要的要体现在以读者为本上,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没有读者,图书馆就不是图书馆,只能叫藏书楼,因此,“读者是上帝”,不是空话,不是套话,必须体现和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图书馆人。(1)走近科研课题,追踪课题项目,自觉成为课题组服务的一员。立项前,帮助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查新查重;研究中,实时监控,掌握课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解决信息资料的扩展补充、适时更新、真伪甄别以及环境变化等问题,为重大课题及时有效的完成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2)代办各类信息作业,为读者节省时间,保证质量。图书馆纸质资源丰富,摆放有序,主辅相宜;网络资源、数据库内容更新迅速快,保证知识、技术的前沿;硬件先进,软件齐全,信息高速畅通。因此,图书馆要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各类读者代查信息,代转各种格式的文件,给他们“拿来就能用”的各种有效、有型、有声、有色的资料,减少读者对于硬件操作、软件升级变化带来的各种困惑,节省复制粘贴、文字及格式转换的时间,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加速高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
结束语
图书馆——人类智慧的集散地,在当今的历史中,怎么扮演好知识喷泉、文明接力棒的角色?图书馆人怎样守住和发扬自己赖以生存图书馆的“高、大”形象,当务之急是走近读者,主动“追”着读者服务,让图书馆、图书馆服务成为读者阅读生活的“保姆”。用足“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用好网络化、数字化等软硬件,采取个性化手段,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现代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丽燕.高校图书馆读者滑坡现象浅析[J].科技展望,2015(12).
[2]孙婧,马晖.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J].科技信息,2013(2).
作者简介:刘晓舒(1957,2-),女,研究馆员。
关键词:网络;手机;图书馆;服务;读者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甚至有与阳光、水相提并论的趋势。在目前形势下,有很多人,可以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但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网络、电脑、平板、手机。人们用通过QQ、微信及其他平台互通、共享信息资源;传播自己的主张;了解世界、认道解惑、立体修养;看小说、看电视、听音乐、浏览世界风光;搜索所需要的……等等;因此,QQ、微信、“百度”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图书馆的“文字、图片、声音”市场,有霸占图书馆的读者倾向,使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图书馆的过去与现状
图书馆,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自诞生以来,保留了多少先人智慧的结晶,成就了多少前人的梦想,给智者承当了知识的云梯,给能者增添了科技的翅膀,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提供了衣食住行妙技良方。
图书馆,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知识的种子,通过智者的重新配比杂交、提纯复壮、融合嫁接、转基因等等,在阅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续写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浇筑着历史进步的阶梯。是图书馆帮助人类跨越着科学的沟壑,成就着技术的辉煌。
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字、图表这些在曾经代表中国文明的纸上落户几千年的记录人类活动的元素,一时间几乎都被“G”和“云”通吃,甚至连声音和图像这些人类刚刚为之找到驻存之地的信息元素,也进了“G”和“云”的空间;随着传输技术的改进和传输新材料的不断被发现,人类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从单一的书本,变成了立体多媒体,一个因特网,一个计算机,进而一个手机终端,把人类推进了知识、信息的万泉河,可谓多姿多彩,随手拈来,好像没有了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纸质、图书馆好像真的要无力回天。
图书馆,不能被取代,图书馆的馆藏,经过图书馆人的专业加工,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地图,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根据专业设置、师生阅读习惯和各个读者群的浏览需求,以<中图法>为准,精心编制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分类体系,并逐步拓展专业、学科的馆藏深度和广度,这是只有高校图书馆才能做到的。
图书馆,永远都不能被取代,图书馆的各种存储都经过无数人的遴选、甄别,去伪存真,得以保存的永远是科学的真理,没有历史的糟粕,虽有各种商榷和争鸣,但没有泛滥一时偏见和谬误。图书馆是知识的银行,知识在所有人的实践中获取的发展与创新,成为知识的利息,图书馆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连本带利一起“据为己有”,这是任何其他任何信息载体所不具备的。
2 让图书馆、图书馆人走近读者
第一,物理上走近。图书馆是因读者而存在,读者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因此,图书馆应该“追着”读者,根据读者群体的活动空间和需求,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短读者与图书馆的空间距离。(1)借助学生社团,设立馆外管理机构,建立流动读书群。利用教室、自习室、机房、学生宿舍等空余角落,建立临时的、灵活的、周期流动图书群。广泛征求读者意见,适应学生情况,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根据读者专业设置,阅读方向,设立以学生社团成员为主、图书馆人为辅的馆外周期流动图书群管理机构,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因素造成的“拒借”,“拒读”,使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意向都变成阅读的实际。(2)建立临时阅览区,缩短图书馆与各类读者之间的实际距离。根据馆藏情况,参考指导老师的研究习惯和毕业设计方向,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准备充足的参考资料,必要时,可以根据毕业生所在的院系,借助资料室等场地,建立临时阅览区,把“图书馆”搬到院系资料室,最大限度的减少毕业生跑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图书的参考阅读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有限图书的拒借、拒读,并及时更新临时阅览区的内容,为毕业设计保驾护航。
第二,利用网络走近读者,通过物联网,使每一种馆藏资料,都显示在读者的信息终端。网络跟踪,对于网络的服务范围,要完全追随读者,读者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彻底告别读者密集区的信号盲区和大读者群临时移动的无信号服务区,让图书馆的“信号”永远追着读者,把图书馆三维空间扩展为四维空间。在网络设置上,简便易操作,不要因为登录网络的设置及其他,给读者带了不必要的麻烦,在网络环境下,为读者创建一条便捷获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途径。并提供新书推荐、目录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与阅读、参考咨询、电子图书借阅等服务,读者可以自主查询馆藏情况,在借图书的归还日期,提示图书的及时归还和防止超期阅读;借鉴淘宝查询记录推送做法,根据读者的借阅方向、阅读习惯、借阅历史,有针对性的进行推介,发挥物联网的作用,让图书馆馆藏的每一本图书,都直接显示于每位有效读者的网络连接终端;RFID系统的实用,为图书馆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馆藏每册图书的唯一代码,就成了他的身份证,局域网已经实现了物联,只要让它走出“局”,它就会被读者发现、利用,读者就会获得更大的阅览空间,提升阅览速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了读者的图书馆,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真正的主人。
第三,是服务上的走近,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图书馆以人为本,最主要的要体现在以读者为本上,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没有读者,图书馆就不是图书馆,只能叫藏书楼,因此,“读者是上帝”,不是空话,不是套话,必须体现和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图书馆人。(1)走近科研课题,追踪课题项目,自觉成为课题组服务的一员。立项前,帮助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查新查重;研究中,实时监控,掌握课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解决信息资料的扩展补充、适时更新、真伪甄别以及环境变化等问题,为重大课题及时有效的完成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2)代办各类信息作业,为读者节省时间,保证质量。图书馆纸质资源丰富,摆放有序,主辅相宜;网络资源、数据库内容更新迅速快,保证知识、技术的前沿;硬件先进,软件齐全,信息高速畅通。因此,图书馆要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各类读者代查信息,代转各种格式的文件,给他们“拿来就能用”的各种有效、有型、有声、有色的资料,减少读者对于硬件操作、软件升级变化带来的各种困惑,节省复制粘贴、文字及格式转换的时间,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加速高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
结束语
图书馆——人类智慧的集散地,在当今的历史中,怎么扮演好知识喷泉、文明接力棒的角色?图书馆人怎样守住和发扬自己赖以生存图书馆的“高、大”形象,当务之急是走近读者,主动“追”着读者服务,让图书馆、图书馆服务成为读者阅读生活的“保姆”。用足“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用好网络化、数字化等软硬件,采取个性化手段,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现代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丽燕.高校图书馆读者滑坡现象浅析[J].科技展望,2015(12).
[2]孙婧,马晖.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J].科技信息,2013(2).
作者简介:刘晓舒(1957,2-),女,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