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见恨晚,一起走过最灰暗的岁月
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许,华人“影视国王”邵逸夫离世,享年107岁。这个在娱乐圈叱咤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的老人,不仅培育了无数的演艺人才,他捐资助学的“逸夫楼”也遍布华夏大地,就连他的两段爱情故事,也同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1907年,排行第六的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因为从小痴迷戏剧和电影,19岁那年,刚中学毕业的他就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涉足电影业。兄弟俩用了几年时间走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去放电影,尽管很苦很累,但还是渐渐小有名气。也就在那时,他们受到新加坡富翁余东璇的赏识。
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出门迎接的除了余东璇,还有一位气质典雅的美貌女子——黄美珍。饭后,余东璇和邵仁枚商谈合作意向,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游玩。两个年轻人边走边聊,说的最多的就是电影,共同的话题让他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一次会面,让两人的心湖都泛起了涟漪,分开后,黄美珍的倩影总浮现在脑海,这让邵逸夫第一次体会到恋爱的滋味。
在余东璇的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机构。很快,邵仁枚见弟弟足以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去马来西亚开辟市场。邵逸夫的才干充分展现出来,这更引起了黄美珍的注意。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去邵氏机构,给员工带礼物,帮邵逸夫排忧解难。就这样,两颗心越来越近,经常一起观影、散步。从公司到余府,一路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时光。
只是,邵逸夫虽然享受着爱情萌动带来的心动,但又惶恐不安。他深深明白,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可深陷其中,要想放弃谈何容易。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也传到了余东璇耳里,可他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行家陪着,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仿佛看到了希望,她更多地参与到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次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他的大胆想法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在行船渡海中,邵逸夫所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板才得以在茫茫大海中被人搭救。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带着大量器材返回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历经生死考验,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拍摄完成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这部影片让邵逸夫声名鹊起。虽然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关系倍受争议,但此时的他们却再也难以割舍。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向余东璇倾吐了真相。看着为情所痴的邵逸夫,余东璇同意了。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偏见与35岁的黄美珍举行了婚礼,两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同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几年,战火弥漫至东南亚,邵氏影院被摧毁殆尽,在这动荡的日子里,是黄美珍陪着邵逸夫走过了事业和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氏公司百废俱兴,邵逸夫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热情,而生育两男两女的黄美珍也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她希望做一株木棉,挺立在深爱的男人身边
1952年,邵逸夫到香港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开场的表演让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开时,方逸华的歌声破空响起。一曲《花月佳期》让邵逸夫如痴如醉,他让侍者送上了鲜花。演唱结束后,方逸华专程去道谢。那一晚,两人交谈甚欢。
此后,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邵逸夫总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通过频繁接触,方逸华感觉坐在自己眼前的邵逸夫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和蔼的老师和幽默的朋友。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也把方逸华视为红颜知己。
1955年,已经占领东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想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反对,无奈,邵逸夫离开奋斗30年的南洋,从狮城来到香港。这一年,他50岁。
来到香港后,邵逸夫邀请方逸华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不顾一切隐退歌坛,追随邵逸夫。而事实证明,邵逸夫的选择并没有错,方逸华加入邵氏后,全身心投入工作,她从最基层的小职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邵逸夫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不负众望,拍摄的电影掀起了收视狂潮。而邵氏电影公司也在此后的20年间达到全盛期,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而当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时,方逸华又建议邵逸夫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从而一举获得成功,从此,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成为无人可及的“教主”。
相伴四十多载,方逸华无怨无悔,把一个女人最宝贵的时间和聪明才情都奉献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她不愿做攀附大树的藤蔓,她希望做一株木棉,挺立在深爱的男人身边。她从不强求他给自己一个名分,也理解他对黄美珍的那份感情。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与后来忙于事业的丈夫相守时间不多,但在邵逸夫的心目中,她的地位无可替代。为了追忆亡妻,邵逸夫命令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的离去,让很多人盼望看到邵逸夫和方逸华喜结连理,但邵逸夫总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也依旧守护在其左右,不提也不求。其实,在邵逸夫的心里,对方逸华还是心存愧疚的。1997年,在黄美珍逝世10年后,他终于决定迎娶身边这个痴情的女人。而此时,方逸华已年过60,与90岁的邵逸夫手挽着手,脸上浮现着新嫁娘的娇羞。
面对采访,邵逸夫毫不含糊地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但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而对于方逸华来说,追随那么多年,她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仰慕他,感激他,钦佩他,但并不是依赖和乞宠。
婚后,邵逸夫和方逸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们依旧住在各自的家,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大概逗留三小时。也许无人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对于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他们来说,信赖和倚重已成为习惯。
邵逸夫的一生,无疑是绚烂的,前半生与黄美珍冲破世俗的婚姻,后半生与方逸华步步紧随的守护,都成为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珍珠,熠熠生辉,温润人心。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许,华人“影视国王”邵逸夫离世,享年107岁。这个在娱乐圈叱咤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的老人,不仅培育了无数的演艺人才,他捐资助学的“逸夫楼”也遍布华夏大地,就连他的两段爱情故事,也同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1907年,排行第六的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因为从小痴迷戏剧和电影,19岁那年,刚中学毕业的他就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涉足电影业。兄弟俩用了几年时间走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去放电影,尽管很苦很累,但还是渐渐小有名气。也就在那时,他们受到新加坡富翁余东璇的赏识。
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出门迎接的除了余东璇,还有一位气质典雅的美貌女子——黄美珍。饭后,余东璇和邵仁枚商谈合作意向,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游玩。两个年轻人边走边聊,说的最多的就是电影,共同的话题让他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一次会面,让两人的心湖都泛起了涟漪,分开后,黄美珍的倩影总浮现在脑海,这让邵逸夫第一次体会到恋爱的滋味。
在余东璇的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机构。很快,邵仁枚见弟弟足以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去马来西亚开辟市场。邵逸夫的才干充分展现出来,这更引起了黄美珍的注意。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去邵氏机构,给员工带礼物,帮邵逸夫排忧解难。就这样,两颗心越来越近,经常一起观影、散步。从公司到余府,一路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时光。
只是,邵逸夫虽然享受着爱情萌动带来的心动,但又惶恐不安。他深深明白,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可深陷其中,要想放弃谈何容易。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也传到了余东璇耳里,可他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行家陪着,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仿佛看到了希望,她更多地参与到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次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他的大胆想法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在行船渡海中,邵逸夫所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板才得以在茫茫大海中被人搭救。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带着大量器材返回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历经生死考验,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拍摄完成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这部影片让邵逸夫声名鹊起。虽然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关系倍受争议,但此时的他们却再也难以割舍。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向余东璇倾吐了真相。看着为情所痴的邵逸夫,余东璇同意了。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偏见与35岁的黄美珍举行了婚礼,两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同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几年,战火弥漫至东南亚,邵氏影院被摧毁殆尽,在这动荡的日子里,是黄美珍陪着邵逸夫走过了事业和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氏公司百废俱兴,邵逸夫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热情,而生育两男两女的黄美珍也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她希望做一株木棉,挺立在深爱的男人身边
1952年,邵逸夫到香港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开场的表演让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开时,方逸华的歌声破空响起。一曲《花月佳期》让邵逸夫如痴如醉,他让侍者送上了鲜花。演唱结束后,方逸华专程去道谢。那一晚,两人交谈甚欢。
此后,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邵逸夫总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通过频繁接触,方逸华感觉坐在自己眼前的邵逸夫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和蔼的老师和幽默的朋友。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也把方逸华视为红颜知己。
1955年,已经占领东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想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反对,无奈,邵逸夫离开奋斗30年的南洋,从狮城来到香港。这一年,他50岁。
来到香港后,邵逸夫邀请方逸华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不顾一切隐退歌坛,追随邵逸夫。而事实证明,邵逸夫的选择并没有错,方逸华加入邵氏后,全身心投入工作,她从最基层的小职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邵逸夫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不负众望,拍摄的电影掀起了收视狂潮。而邵氏电影公司也在此后的20年间达到全盛期,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而当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时,方逸华又建议邵逸夫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从而一举获得成功,从此,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成为无人可及的“教主”。
相伴四十多载,方逸华无怨无悔,把一个女人最宝贵的时间和聪明才情都奉献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她不愿做攀附大树的藤蔓,她希望做一株木棉,挺立在深爱的男人身边。她从不强求他给自己一个名分,也理解他对黄美珍的那份感情。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与后来忙于事业的丈夫相守时间不多,但在邵逸夫的心目中,她的地位无可替代。为了追忆亡妻,邵逸夫命令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的离去,让很多人盼望看到邵逸夫和方逸华喜结连理,但邵逸夫总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也依旧守护在其左右,不提也不求。其实,在邵逸夫的心里,对方逸华还是心存愧疚的。1997年,在黄美珍逝世10年后,他终于决定迎娶身边这个痴情的女人。而此时,方逸华已年过60,与90岁的邵逸夫手挽着手,脸上浮现着新嫁娘的娇羞。
面对采访,邵逸夫毫不含糊地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但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而对于方逸华来说,追随那么多年,她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仰慕他,感激他,钦佩他,但并不是依赖和乞宠。
婚后,邵逸夫和方逸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们依旧住在各自的家,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大概逗留三小时。也许无人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对于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他们来说,信赖和倚重已成为习惯。
邵逸夫的一生,无疑是绚烂的,前半生与黄美珍冲破世俗的婚姻,后半生与方逸华步步紧随的守护,都成为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珍珠,熠熠生辉,温润人心。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