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了解梅阁水库主坝工程区域地质情况,包括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峰参数、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内容,为该水库的安全达标加固设计工作提供工程地质参数和建议。
关键词: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分析
1. 工程概况
梅阁水库位于新会区沙堆的南部,崖海东岸、虎跳门北侧,库区集雨面积11.38km2,总库容1321万m3,正常蓄水位为13.53m,校核洪水位为16.11m。由主坝、两座副坝、溢洪道、泄洪洞、压力输水涵管、灌溉涵洞、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是一宗以灌溉为主,兼顾供水、发电等中型水利工程。其中主坝为粘土质砂的均质土坝,坝顶长274米,坝顶宽7.2~7.6米。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梅阁水库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地带,水库三面环山,山高多在200m之下,山坡坡度多在20~50°之间变化。山坡植被茂盛,冲刷相对较弱,基本上看不到较严重的坍塌现象,边坡相对较为稳定。场区地形总体上是北高南低,呈长条形展布,东西两侧为低山斜坡,坡面倾向库区,山体坡面零星出露尚未完全风化的花岗岩孤石。
2.2 地层岩性
区域处于燕山三期花岗岩出露带,山体岩石主要由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球状风化明显,山坡可见较大块石出露。山坡及坡角处存在有残坡积土层,多由粉土质砂或粘土质砂组成,含石英砂及砾粒较多,粘塑性差。
2.3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存在NE和NW两组主要断裂,工程区处于澳门——惠东断裂以北,四会江门断裂以西,属构造相对不发育的地块。
2.4 区域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其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库区及其下游排泄。
3.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库区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带,库区整体上成NNW走向,库区谷底高程1.5m左右,与东西两侧山岭相对高差在50~200m之间变化,属低山丘陵地带,两岸山坡坡度一般在20~50°之间变化。山体主要有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山坡及坡脚可见残积及坡积粉质粘土及粉土质砂。
3.1.2 地层岩性
库区地层以黑云母粗粒花岗岩为主,受风化作用影响,表层多有风化裂隙存在,深部风化程度渐弱,岩质坚硬,山坡及坡脚处存在的残坡积土,多为粉土质砂或粘土质砂,粘粒含量相对较少,粘塑性较差,具相对透水性。
3.1.3 地质构造
库区NE及NW向节理裂隙相对较发育,伴有NE、NW向的冲沟,岩脉存在,但由于区域处于构造挤压带,节理裂隙多为压剪性,其透水性相对较差,因此,库水较难通过山体外渗。
环库区进行地质构造调查,未发现严重影响水库正常运用的构造带存在。
3.1.4 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土层孔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直接向地形低洼及山坡沟谷处排泄,并进入库区,库水主要依靠上游大气降水补给向下游排泄。
在库区采取水样一件进行水质分析表明,库区水的PH值为6.77,侵蚀性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为3.33mg/L,碳酸氢根HCO3-、硫酸根SO42-的含量分别为12.94和2.93mg/L,对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G的有关规定,该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2 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3.2.1 水库渗漏
水库东、西、北均为山体,山体宽厚,均有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山体中节理裂隙不发育,且多为压扭性,不具渗水条件,为相对隔水层,有利于防止库水外渗。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库底为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库水不存在大规模外渗的地质条件。
3.2.2 水库浸没
水库回水区范围内,以山坡地为主,岸坡坡度中等,出露基岩为黑云母粗粒花岗岩,地下水位高于库水位,故水库不存在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浸没问题。
3.2.3 水库淤积
库区范围内农田较少,回水线以上两岸植被良好,岸坡坡度相对较缓,未见较大规模的物理地质现象发育,故水库淤积物主要以悬移质为主,推移质所占比重不大。水库淤积对水库正常运行影响相对较小。
3.2.4 库岸稳定性
库区两岸边坡较缓,稳定性较好,无严重的外部因素影响,库岸是稳定的。在暴雨等因素作用下,局部小规模的岸坡滑塌较难避免,但一般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用。
4.建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主坝坝体主要有人工填土Q4ml构成,钻探揭露的最大厚度17.50m,黄褐色、土黄色,主要由粉土质砂构成,其次是粉质粘土。现场描述表明,填土含粉粘粒较多,粘性相对较强,但局部土层含粘粒较少,粘性较差。土中含风化岩块较多,压密度低,岩芯松散破碎,多呈硬塑状态。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填土干密度在1.33~1.58g/cm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45g/cm3,孔隙比在0.66~0.96之间,平均值0.80,慢剪强度平均值c=15kPa,Φ=30.4°。小值平均值c=14kPa,Φ=28.9°。压缩系数在0.56~0.70MPa-1之间,平均值为0.63MPa-1,表明填土属高压缩性土。 坝基岩土层主要由冲积层Qal、残积层Qel及处于不同风化程度的花岗岩γ52(3)构成,其中冲积层又可分为冲积粉质粘土Qal和砂砾石两个主要亚层Qal。
(1)冲积粉质粘土层Qal,钻探显示其最大厚度3.3m,主要出露在个别钻孔中。主要由粉土质砂、粘土质粉砂构成,其次是低液限粘土,含砂低液限粘土,含砂高液限粉土。各孔土样的含水量平均值为28.6%,干密度在1.38~1.52g/cm3之间,平均值为1.43g/cm3,孔隙比在0.71~0.89之间,平均值0.82,慢剪强度平均值c=15kPa,Φ=26.2。
(2)冲积粗砂砾石层Qal,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7.1m。多为不良级配粗砂。不良级配粗砂中含粗砂粒(0.5~2mm)在47.7~77.5%之间,含砾石6.3~42.8%。砾石磨圆度较差,多呈次棱角状。不良级配粗砂不均匀系数多数在3.14~3.68之间。
(3)残积层Qel:钻探显示其最大揭露厚度为3.8m,呈土黄色、灰黄色,主要由粘土质砂和粉土质砂构成。残积土层中含较多强风化岩块,粘性较弱,岩芯呈短柱状,土块易散体,松散破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干密度在1.39g/cm3左右,孔隙比为0.87,慢剪强度平均值c=16kPa,Φ=30.5°。
(4)弱风化花岗岩γ52(3)层,呈淡红色,断口新鲜,具油脂光泽,石英,长石,黑云母清晰可见,岩芯坚硬无裂隙。
5.建筑区的工程地质评价
5.1 主坝段地段的工程地质评价
梅阁水库大坝坝体填土土料多是花岗岩残积土,主要土类是粘土质砂和粉土质砂,含石英砂砾大于40%,虽具粘性,但压实度差,部分土体干密度只有1.33g/cm3,孔隙比0.96,压缩系数平均为0.63,属高压缩性土。现场在坝体填土中做注水试验渗透系数K的平均值是4.0×10-3cm/s。由此可见大坝坝体填土的渗透性是相当强的。显而易见坝体填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渗透及渗透稳定性问题。
坝基冲积层主要为粗砂,少量细砾及中砾,砂层纯净,由于其厚度相对较薄,现场注水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在5.2×10-3~1.1×10-2cm/s之间。室内渗透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在a×10-2cm/s~a×10-1cm/s之间。可见该层属强透水层,需对其采取防渗加固措施。
在坝基残积土中所做注水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全部是a×10-3,其平均值为3.2×10-3cm/s,可见,其渗透性相对偏大。
坝基下伏弱风化花岗岩,本次钻进厚度仅0.5~-0.7m,岩芯坚硬裂隙少,其强度高,渗透性极弱。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 区域为花岗岩出露区,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 水库所在位置不存在较大的活动断裂,因受构造及风化应力的影响,小规模的节理裂隙相对较为发育,库区无大的渗水通道,适宜建设水库。
3. 库区环境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4. 勘察揭示坝体填土的砂砾含量较大,密度均匀性稍差,属中等透水性。但坝基砂砾石层的渗透系数值明显增大,属强透水层,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渗加固方案才能消除此类隐患。
6.2 建议
1、对大坝坝体进行劈裂灌浆或充填灌浆处理,降低浸润线,增强坝体填土的防渗能力。对坝基冲积砂砾石层进行高压定喷墙处理,定喷墙应深入残积层3.0m左右。
3. 在对水库进行安全达标加固设计时,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参考下表(表1)数值选用。
表1 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参考文献:
[1] 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 梅阁水库大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
作者简介:
霍键源(1981—),男,从事水工建筑物勘察设计工作。
关键词: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分析
1. 工程概况
梅阁水库位于新会区沙堆的南部,崖海东岸、虎跳门北侧,库区集雨面积11.38km2,总库容1321万m3,正常蓄水位为13.53m,校核洪水位为16.11m。由主坝、两座副坝、溢洪道、泄洪洞、压力输水涵管、灌溉涵洞、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是一宗以灌溉为主,兼顾供水、发电等中型水利工程。其中主坝为粘土质砂的均质土坝,坝顶长274米,坝顶宽7.2~7.6米。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梅阁水库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地带,水库三面环山,山高多在200m之下,山坡坡度多在20~50°之间变化。山坡植被茂盛,冲刷相对较弱,基本上看不到较严重的坍塌现象,边坡相对较为稳定。场区地形总体上是北高南低,呈长条形展布,东西两侧为低山斜坡,坡面倾向库区,山体坡面零星出露尚未完全风化的花岗岩孤石。
2.2 地层岩性
区域处于燕山三期花岗岩出露带,山体岩石主要由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球状风化明显,山坡可见较大块石出露。山坡及坡角处存在有残坡积土层,多由粉土质砂或粘土质砂组成,含石英砂及砾粒较多,粘塑性差。
2.3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存在NE和NW两组主要断裂,工程区处于澳门——惠东断裂以北,四会江门断裂以西,属构造相对不发育的地块。
2.4 区域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其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库区及其下游排泄。
3.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库区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带,库区整体上成NNW走向,库区谷底高程1.5m左右,与东西两侧山岭相对高差在50~200m之间变化,属低山丘陵地带,两岸山坡坡度一般在20~50°之间变化。山体主要有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山坡及坡脚可见残积及坡积粉质粘土及粉土质砂。
3.1.2 地层岩性
库区地层以黑云母粗粒花岗岩为主,受风化作用影响,表层多有风化裂隙存在,深部风化程度渐弱,岩质坚硬,山坡及坡脚处存在的残坡积土,多为粉土质砂或粘土质砂,粘粒含量相对较少,粘塑性较差,具相对透水性。
3.1.3 地质构造
库区NE及NW向节理裂隙相对较发育,伴有NE、NW向的冲沟,岩脉存在,但由于区域处于构造挤压带,节理裂隙多为压剪性,其透水性相对较差,因此,库水较难通过山体外渗。
环库区进行地质构造调查,未发现严重影响水库正常运用的构造带存在。
3.1.4 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土层孔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直接向地形低洼及山坡沟谷处排泄,并进入库区,库水主要依靠上游大气降水补给向下游排泄。
在库区采取水样一件进行水质分析表明,库区水的PH值为6.77,侵蚀性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为3.33mg/L,碳酸氢根HCO3-、硫酸根SO42-的含量分别为12.94和2.93mg/L,对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G的有关规定,该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2 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3.2.1 水库渗漏
水库东、西、北均为山体,山体宽厚,均有黑云母粗粒花岗岩构成,山体中节理裂隙不发育,且多为压扭性,不具渗水条件,为相对隔水层,有利于防止库水外渗。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库底为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库水不存在大规模外渗的地质条件。
3.2.2 水库浸没
水库回水区范围内,以山坡地为主,岸坡坡度中等,出露基岩为黑云母粗粒花岗岩,地下水位高于库水位,故水库不存在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浸没问题。
3.2.3 水库淤积
库区范围内农田较少,回水线以上两岸植被良好,岸坡坡度相对较缓,未见较大规模的物理地质现象发育,故水库淤积物主要以悬移质为主,推移质所占比重不大。水库淤积对水库正常运行影响相对较小。
3.2.4 库岸稳定性
库区两岸边坡较缓,稳定性较好,无严重的外部因素影响,库岸是稳定的。在暴雨等因素作用下,局部小规模的岸坡滑塌较难避免,但一般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用。
4.建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主坝坝体主要有人工填土Q4ml构成,钻探揭露的最大厚度17.50m,黄褐色、土黄色,主要由粉土质砂构成,其次是粉质粘土。现场描述表明,填土含粉粘粒较多,粘性相对较强,但局部土层含粘粒较少,粘性较差。土中含风化岩块较多,压密度低,岩芯松散破碎,多呈硬塑状态。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填土干密度在1.33~1.58g/cm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45g/cm3,孔隙比在0.66~0.96之间,平均值0.80,慢剪强度平均值c=15kPa,Φ=30.4°。小值平均值c=14kPa,Φ=28.9°。压缩系数在0.56~0.70MPa-1之间,平均值为0.63MPa-1,表明填土属高压缩性土。 坝基岩土层主要由冲积层Qal、残积层Qel及处于不同风化程度的花岗岩γ52(3)构成,其中冲积层又可分为冲积粉质粘土Qal和砂砾石两个主要亚层Qal。
(1)冲积粉质粘土层Qal,钻探显示其最大厚度3.3m,主要出露在个别钻孔中。主要由粉土质砂、粘土质粉砂构成,其次是低液限粘土,含砂低液限粘土,含砂高液限粉土。各孔土样的含水量平均值为28.6%,干密度在1.38~1.52g/cm3之间,平均值为1.43g/cm3,孔隙比在0.71~0.89之间,平均值0.82,慢剪强度平均值c=15kPa,Φ=26.2。
(2)冲积粗砂砾石层Qal,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7.1m。多为不良级配粗砂。不良级配粗砂中含粗砂粒(0.5~2mm)在47.7~77.5%之间,含砾石6.3~42.8%。砾石磨圆度较差,多呈次棱角状。不良级配粗砂不均匀系数多数在3.14~3.68之间。
(3)残积层Qel:钻探显示其最大揭露厚度为3.8m,呈土黄色、灰黄色,主要由粘土质砂和粉土质砂构成。残积土层中含较多强风化岩块,粘性较弱,岩芯呈短柱状,土块易散体,松散破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干密度在1.39g/cm3左右,孔隙比为0.87,慢剪强度平均值c=16kPa,Φ=30.5°。
(4)弱风化花岗岩γ52(3)层,呈淡红色,断口新鲜,具油脂光泽,石英,长石,黑云母清晰可见,岩芯坚硬无裂隙。
5.建筑区的工程地质评价
5.1 主坝段地段的工程地质评价
梅阁水库大坝坝体填土土料多是花岗岩残积土,主要土类是粘土质砂和粉土质砂,含石英砂砾大于40%,虽具粘性,但压实度差,部分土体干密度只有1.33g/cm3,孔隙比0.96,压缩系数平均为0.63,属高压缩性土。现场在坝体填土中做注水试验渗透系数K的平均值是4.0×10-3cm/s。由此可见大坝坝体填土的渗透性是相当强的。显而易见坝体填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渗透及渗透稳定性问题。
坝基冲积层主要为粗砂,少量细砾及中砾,砂层纯净,由于其厚度相对较薄,现场注水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在5.2×10-3~1.1×10-2cm/s之间。室内渗透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在a×10-2cm/s~a×10-1cm/s之间。可见该层属强透水层,需对其采取防渗加固措施。
在坝基残积土中所做注水试验表明,其渗透系数全部是a×10-3,其平均值为3.2×10-3cm/s,可见,其渗透性相对偏大。
坝基下伏弱风化花岗岩,本次钻进厚度仅0.5~-0.7m,岩芯坚硬裂隙少,其强度高,渗透性极弱。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 区域为花岗岩出露区,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 水库所在位置不存在较大的活动断裂,因受构造及风化应力的影响,小规模的节理裂隙相对较为发育,库区无大的渗水通道,适宜建设水库。
3. 库区环境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4. 勘察揭示坝体填土的砂砾含量较大,密度均匀性稍差,属中等透水性。但坝基砂砾石层的渗透系数值明显增大,属强透水层,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渗加固方案才能消除此类隐患。
6.2 建议
1、对大坝坝体进行劈裂灌浆或充填灌浆处理,降低浸润线,增强坝体填土的防渗能力。对坝基冲积砂砾石层进行高压定喷墙处理,定喷墙应深入残积层3.0m左右。
3. 在对水库进行安全达标加固设计时,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参考下表(表1)数值选用。
表1 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参考文献:
[1] 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 梅阁水库大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
作者简介:
霍键源(1981—),男,从事水工建筑物勘察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