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育”模式

来源 :新课程(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i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创设“和谐的教育”模式,通过此模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阐述了如何使学生的两种职能(一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二是自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地发展。只有把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得到均衡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沧浪诗话》多方面地接触了诗歌理论问题。如果把《沧浪诗话》涉及的理论问题分类归纳,那末,它的全部理论便朝着“什么是诗”和“什么人是诗人”两大方向集聚。而“别趣”说解决“什么是诗”这个问题,“别材”说解决“什么人是诗人”这个问题。本文拟就“别材”说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类书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化发达的一个象征。而宋代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宋代官府和私家编修类书的风气大盛。以取材宏富著名于后世的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前三部就是官修的。而其前两部却又都是在太平兴国年间由宋太宗下诏,组织人员修成的。平心而论,这不能不说是诏修此书的宋太宗,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个贡献。但是,从南宋以来,直至今日,人们评说“宋太宗诏修类
<正> 一、导言这是一个小题目,却可以写成大文章。这所谓大,不是说它的重要或者说它篇幅的冗长,而是说它多少还有一些意义,值得一谈。所以语其小,可说是个微乎其微的问题;语其大,则又是与人生日常有关,涉及到文化上种种问题,牵涉到语言学、文学以及其它文化艺术都有关系的问题。又大又小,可小可大,恰恰介乎小大之间。这是一点。就文法语法之争言,可说只是名称上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这争论已经过去,
做班主任几年了,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工作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浪漫和充满情趣。曾经一度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让我不知所措;家长对我的品头论足,令我无所适从;学生调皮捣蛋,弄得我焦
<正> 近读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发现其中一处小小的失误。刘先生谈到元杂剧演出实况时,例举了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书中写道:“画的上端画一横幅,题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十一字,并有上下款”。接着诠释说:“大行当指太行山,正是在山西境内,故其上款题有‘尧都见爱’四字”。这里把“大行”释为“太行山”是极不妥当的。窃按:散乐,即我们所说的杂剧;行,当指“行院”,也就是戏班子、剧团。所谓“大行散乐”,就是大行院的杂剧班子。忠都秀,大概是当时该戏班一个最出名的演员,亦即元
【正】 一、艺术的本质——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朗格不同于将艺术混同于日常生活的非艺术观点,公开批评杜威“把伟大的艺术当作与日常生活经验无本质不同的经验来对待,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与探索。  关键词:声乐学习;初级阶段;学习与探索  我是一名从事音乐高考培训的高中音乐教师。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声乐教学不但要系统教学手法,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而又系统的理论,在声乐的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不让学生在学习中莫衷一是。  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做好歌唱的乐器的阶段。歌者只有把自己当做
<正> 认为“意”、“景”相融而相生,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传统。诗人主观翻空易奇的“意”只有在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中才能获得被认识的基础。所以,根据意(情)景(境)相生的艺术现象,探讨在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中诗人如何达“意”,如何取境,始终是我国历代诗论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那么,对这个问题,姜夔(白石)有什么认识?白石说:“体物不欲寒乞。”所谓“寒乞”,据我理解,殆有二层意思。一是模仿古人——套用前人诗歌描绘过的景物,将前人已体验过的生活感受改头换面,在古人诗歌中乞讨生活。二是牵强吟咏。——这即包恢
加强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对于全面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成绩等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对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进行了研究。
摘 要: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的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等方面外,更应该掌握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课堂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教师全面修养的反映,是教师人格的折射。一个只有真正驾驭课堂艺术的音乐教师,才是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从三方面对课堂语言艺术做了阐述:(1)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