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不断变化,尤其在观赏景色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触景伤情的变化,这种感情让苏轼一度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但是随后感受到自然景色本身的魅力,又逐渐走向豁达。因此,通过分析《赤壁赋》当中苏轼的感情变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赤壁赋》;苏轼;思想感情;豁达;触景伤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赤壁赋》是苏轼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创作的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一篇文章也是苏轼赤壁战场怀古的千古名作,所以苏轼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感情更为复杂,不仅仅表现出他对于自身遭到朝廷贬谪的痛苦,更表现出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豁达心态。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苏轼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但是在《赤壁赋》当中,其实苏轼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苏轼遭到的朝廷的排斥,苏轼的内心当中的愤懑无法排遣,这些也都让苏轼到了黄州热衷于游山玩水,观光各种景色,以此将自己内心世界当中的感情进行抒发。所以,解读《赤壁赋》,能够更好地对苏轼这样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进行多面化地解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豁达和郁闷感情之间的转化,对于苏轼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的心理状态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赤壁赋》当中苏轼触景伤情的情感变化
在《赤壁赋》当中,苏轼首先是表现出触景伤情的情感变化特点。因为苏轼来到黄州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景色非常优美的地方,黄州这里有吴王曾经营建过的避暑行宫,也有伍子胥逃亡过昭关,曾经将价值百金的宝剑赠送给渔父的旧址,还有当年赤壁古战场等。所以苏轼来到这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地方,难免对于人生变化无常有着更加深入地理解。在黄州这个地方,多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折戟沉沙,正如苏轼在《赤壁赋》当中写到的“如今安在”,曹孟德曾经在这里“横槊赋诗”,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被孙权和刘备等人的联军打败了,曾经是一代关东英雄的孟德,尚且无法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江山是归于司马氏,其他平凡人更加没有办法预料自己的未来。写到这个部分,实际上苏轼是联想到了自己,因为苏轼感觉到自己因为乌台诗案,被朝廷“扣上帽子”,变成了一个对朝廷政治有意见的人,但是苏轼实际上并没有忤逆君上或者议论朝廷新政的意思,苏轼是一个耿直的人,他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些想法,或许并无影射朝廷之意,但是朝廷政治的阴险和互相排斥等,无疑让他贬谪黄州,感受到内心世界的无奈之后,又触景伤情,深深感受到人生无常。
苏轼对于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是《赤壁赋》中的一绝,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非常渴望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不会因为朝廷当中的互相党争或者政治斗争掀起什么波动,但是苏轼却没有办法,美丽空远的景色,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些都是苏轼对于美好人生的景色追求,然而将自己比喻成为“纵一苇之所如”,讲述的就是浩荡的江河如同命运和人生,而每一个也不过是一苇扁舟,根本没有办法把控自己人生到何处,描写到这里,苏轼内心仍然是沉闷的,因为他深深感觉到对改变人生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深刻地煎熬着苏轼,让苏轼没有办法逃出内心世界的桎梏,这或许也是苏轼来到赤壁古战场徘徊观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赤壁赋》当中苏轼走向豁达的情感变化
《赤壁赋》最终苏轼还是转变为走向豁达,因为苏轼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追羡仙风道骨者的文学家,所以在《赤壁赋》当中,苏轼也慢慢从主客问答里将自己内心的命运哀伤转变成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面对江山如画的赤壁古战场,苏轼一开始是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说自己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也不过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可能也就转瞬即空的,但是长江漫漫流动,如同历史的大河那样无法停滞,每一个人看似宝贵的生命,即便英雄如曹孟德,也不过是长河当中一颗闪耀的流星,转眼就消失了。所以苏轼又在《赤壁赋》里面说到了客吹奏起哀伤的曲子,正如文章当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句话,讲述的就是苏轼内心世界的悲伤,所谓的客人,不过也是他内心世界变化出来的一种悲伤。
但是,苏轼在《赤壁赋》慢慢就走向了豁达,他以自己的口吻,说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理解。特别是苏轼在《赤壁赋》最后的一段,讲述到自己不需要触景伤情,因为人生虽然是非常短,虽然人生是没有办法把握,不过仍然还是可以抓住人生当中的种种快乐,正如苏轼在《赤壁赋》当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里讲的是他自己虽然人生流逝,但是未尝不是一种经历,人生如同月亮那样,会此消彼长,会慢慢经历阴晴圆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感受到更多超脱。这种人生的变化,最终让苏轼在《赤壁赋》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变化的超然思想。实际上,苏轼并不是没有悲伤,但是看到江水和自然的景色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一旦消失了,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开始,人生总有新生命的产生和旧生命的消亡,这样的一种消亡让苏轼在观赏赤壁的景色过程当中,有了更多的领悟,他的心灵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得到了一种平衡。所以苏轼在《赤壁赋》的情感变化,最终还是回归到他向来都追慕的豁达,特别是自己心灵当中的平衡。这种平衡让他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源源不绝,也让苏轼不断成长起来。
三、结语
《赤壁赋》当中,苏轼摆脱了汉代赋这种文体本身的烦琐的特点,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在整个《赤壁赋》当中,苏轼的思想感情从命运之哀,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对于人生的超脱思想,这样的变化,归根到底是苏轼对于人生的独特追求。他向来有着一种追求人生自由自在的想法,所以即便是在面对人生的不断变化过程当中,也能够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抵抗人生的苦闷和打击,这也是苏轼之所以成就千古文豪之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杨丽宏.超然物外旷达洒脱——苏轼《前赤壁赋》儒道佛思想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王文捷.苏轼山水诗文中自然审美观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王河.浅谈“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3).
作者简介:郭小可,女,邹城市第一中学2014级39班。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赤壁赋》;苏轼;思想感情;豁达;触景伤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赤壁赋》是苏轼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创作的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一篇文章也是苏轼赤壁战场怀古的千古名作,所以苏轼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感情更为复杂,不仅仅表现出他对于自身遭到朝廷贬谪的痛苦,更表现出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豁达心态。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苏轼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但是在《赤壁赋》当中,其实苏轼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苏轼遭到的朝廷的排斥,苏轼的内心当中的愤懑无法排遣,这些也都让苏轼到了黄州热衷于游山玩水,观光各种景色,以此将自己内心世界当中的感情进行抒发。所以,解读《赤壁赋》,能够更好地对苏轼这样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进行多面化地解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豁达和郁闷感情之间的转化,对于苏轼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的心理状态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赤壁赋》当中苏轼触景伤情的情感变化
在《赤壁赋》当中,苏轼首先是表现出触景伤情的情感变化特点。因为苏轼来到黄州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景色非常优美的地方,黄州这里有吴王曾经营建过的避暑行宫,也有伍子胥逃亡过昭关,曾经将价值百金的宝剑赠送给渔父的旧址,还有当年赤壁古战场等。所以苏轼来到这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地方,难免对于人生变化无常有着更加深入地理解。在黄州这个地方,多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折戟沉沙,正如苏轼在《赤壁赋》当中写到的“如今安在”,曹孟德曾经在这里“横槊赋诗”,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被孙权和刘备等人的联军打败了,曾经是一代关东英雄的孟德,尚且无法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江山是归于司马氏,其他平凡人更加没有办法预料自己的未来。写到这个部分,实际上苏轼是联想到了自己,因为苏轼感觉到自己因为乌台诗案,被朝廷“扣上帽子”,变成了一个对朝廷政治有意见的人,但是苏轼实际上并没有忤逆君上或者议论朝廷新政的意思,苏轼是一个耿直的人,他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些想法,或许并无影射朝廷之意,但是朝廷政治的阴险和互相排斥等,无疑让他贬谪黄州,感受到内心世界的无奈之后,又触景伤情,深深感受到人生无常。
苏轼对于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是《赤壁赋》中的一绝,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非常渴望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不会因为朝廷当中的互相党争或者政治斗争掀起什么波动,但是苏轼却没有办法,美丽空远的景色,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些都是苏轼对于美好人生的景色追求,然而将自己比喻成为“纵一苇之所如”,讲述的就是浩荡的江河如同命运和人生,而每一个也不过是一苇扁舟,根本没有办法把控自己人生到何处,描写到这里,苏轼内心仍然是沉闷的,因为他深深感觉到对改变人生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深刻地煎熬着苏轼,让苏轼没有办法逃出内心世界的桎梏,这或许也是苏轼来到赤壁古战场徘徊观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赤壁赋》当中苏轼走向豁达的情感变化
《赤壁赋》最终苏轼还是转变为走向豁达,因为苏轼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追羡仙风道骨者的文学家,所以在《赤壁赋》当中,苏轼也慢慢从主客问答里将自己内心的命运哀伤转变成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面对江山如画的赤壁古战场,苏轼一开始是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说自己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也不过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可能也就转瞬即空的,但是长江漫漫流动,如同历史的大河那样无法停滞,每一个人看似宝贵的生命,即便英雄如曹孟德,也不过是长河当中一颗闪耀的流星,转眼就消失了。所以苏轼又在《赤壁赋》里面说到了客吹奏起哀伤的曲子,正如文章当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句话,讲述的就是苏轼内心世界的悲伤,所谓的客人,不过也是他内心世界变化出来的一种悲伤。
但是,苏轼在《赤壁赋》慢慢就走向了豁达,他以自己的口吻,说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理解。特别是苏轼在《赤壁赋》最后的一段,讲述到自己不需要触景伤情,因为人生虽然是非常短,虽然人生是没有办法把握,不过仍然还是可以抓住人生当中的种种快乐,正如苏轼在《赤壁赋》当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里讲的是他自己虽然人生流逝,但是未尝不是一种经历,人生如同月亮那样,会此消彼长,会慢慢经历阴晴圆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感受到更多超脱。这种人生的变化,最终让苏轼在《赤壁赋》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变化的超然思想。实际上,苏轼并不是没有悲伤,但是看到江水和自然的景色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一旦消失了,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开始,人生总有新生命的产生和旧生命的消亡,这样的一种消亡让苏轼在观赏赤壁的景色过程当中,有了更多的领悟,他的心灵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得到了一种平衡。所以苏轼在《赤壁赋》的情感变化,最终还是回归到他向来都追慕的豁达,特别是自己心灵当中的平衡。这种平衡让他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源源不绝,也让苏轼不断成长起来。
三、结语
《赤壁赋》当中,苏轼摆脱了汉代赋这种文体本身的烦琐的特点,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在整个《赤壁赋》当中,苏轼的思想感情从命运之哀,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对于人生的超脱思想,这样的变化,归根到底是苏轼对于人生的独特追求。他向来有着一种追求人生自由自在的想法,所以即便是在面对人生的不断变化过程当中,也能够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抵抗人生的苦闷和打击,这也是苏轼之所以成就千古文豪之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杨丽宏.超然物外旷达洒脱——苏轼《前赤壁赋》儒道佛思想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王文捷.苏轼山水诗文中自然审美观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王河.浅谈“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3).
作者简介:郭小可,女,邹城市第一中学2014级39班。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