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的心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y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公给我起的是个男孩的名字。我身上也有野小子的性格脾气,常玩男孩的游戏,爬树,捉鸟,打鱼,摸虾,时不时还会和男孩打上一架。记得老师和父母常挂在嘴边警告我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回家放牛”!
  每当听到这句话,心里总会发笑:“放牛是多么惬意的事啊,怎么拿这样的好事来惩罚我呢?我就一辈子放牛好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帮助父母做农活本是山里娃娃与生俱来应做的事,但我自小生得纤小瘦弱,手无缚鸡之力,大人也不忍心把有我身体两三倍的背箩放在我的背上,小时候每每跟在大人后面上山,大人总会把赶牛的鞭条往我手里一放,说声“放牛去”,就自顾自的做农活去了。习惯成自然,放牛就成为我整个读书时代不二的农活。
  有谁能够体会得到在风景如画的山水间放牛时的那种心情呢?
  我的家乡是澜沧江支流沘江边的一个靠山面江的小山村,背后山高入云,雄伟巍峨,树木葱郁,景色如画。沘江如一条银色的带子在山里逶迤穿行,波光闪烁,涛声阵阵。放牛的时刻,是我能够有机会登高望远,细细观赏体味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时候。坐累了,还可仰面躺在草地上,看看变化万般的云朵,像小狗,像小猪,像老虎,像观音菩萨,像本主老爷,尽拿脑海中能够比拟的东西想象个够,漫长的时光便会在无穷的想像中消逝。有时又觉得天上的某朵云彩像个英俊的小伙子,心便猛地一阵跳,霎时醒悟后脸便红了起来,自己骂自己一句:“呸,不要脸”。躺够了,看看日头还早,正思量着怎么打发时光,下意识一低头,哦,有了,眼前展现的是生动而有趣的昆虫世界:勤劳的蚂蚁,愚笨的屎克郎,狡猾的牛屎拱拱,还有很多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昆虫聪明而又愚蠢的表演,这一切,成为吸引我眼球的好戏了。看够了,站起身,满山遍野的野花又让我为它们伤起脑筋:它叫什么名字,有没有毒,为什么是杂色的?心中的还没有问完,也就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放牛呵,是读书时代紧张情绪的一种放松,是回归自然的一次惬意的休息,是心灵随心所欲的一次放飞,放牛使我保持了与青山、绿水零距离的接触,在鸟语花香中感到从未有过的乐趣。我就在这与牛相伴的日子里慢慢长大了。
  或许是从小就对放牛有无数美好而甜蜜的记忆吧,当高考落选后回到山里,我选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然而然地牵起牛上了山。来到老地方,心中的失落和惆怅瞬间消逝得干干净净,我又恢复了昔日里登高望远无忧无虑的模样,又躺在草丛中作起了美丽的遐想。我又找回了失落已久的那种心情,正是在那种恬静的心情中我重新找回了自己,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后来,不满十八岁的我,也曾经毅然走出大山,到北京打工当营业员。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的阴影间穿行,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的光影里奔走,我常常在身心交瘁中想念故乡的山水,思念在故乡放牛时那种无拘无束的心情。我才明白在远离故乡的这座城市,有太多的东西不属于我:超负荷的上班,逼仄的鸽子笼的住宿,缺乏交流的陌生的面孔……对故乡亲人的苦苦思念,弥漫成一种痛彻心扉的难受与感伤。唯一能够做的,只有在孤寂与无奈中怀想在故乡放牛时那份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在喧嚣和烦乱中怀想放牛时历历在目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才能排遣心中的愁烦,才能渐渐忘却眼前的不快,度过那艰难的时光。
  “北漂”五年,经不住故乡和亲人的召唤,我终于又回到家乡,进了县的烟草公司工作。公司规定在基层一个点工作满两年就得轮换地点。今年年初,由于命运之神的眷顾,我被轮调到澜沧江边母亲的出生成长之地。虽然母亲不在身边,但是年近80的外公外婆还在这里。长年累月形成的劳动习惯,还未脱贫的生活现状,使得这么大年纪的他们还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放牛就是他们的劳动之一。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颤巍巍的步履,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阵的难过。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我都要回到外公外婆的身边,帮助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劳动。当然了,放牛本是我轻车熟路的活计。
  牵牛上山,依然是蓝天白云,阳光朗朗,依然是绿水青山,树脂凝香。依然是鸟叫虫鸣,野花遍地,可是我老找不到童年时的那份感觉那份纯真。心中涌动着一阵阵莫名其妙的烦恼和忧伤。想到城市里的老人,晨练太极暮跳舞,儿孙绕膝享晚年,我年迈的外祖父母虽然有几个女儿,但远嫁在外的她们,因同样艰难的生活,也没有能过多地照顾老人。两位老人还要土里刨食,自食其力,孤苦伶仃。我不禁为我多年来的疏忽倍感自责。山还是那份山,水还是那份水,在山里放牛的我,心情中却多了几分沉重。
  岁月呵,潺潺的流水。岁月使人长大,心情也会随着时过境迁而发生变化。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黄毛丫头,如今已变成一个心事重重的年轻姑娘。童年时光,放牛的心情是梦是诗是幻想是阳光,“北漂”的年月,放牛的心情是排遣乡愁抚慰伤痕的心灵鸡汤。而现在,放牛的心情更多的则是对老一辈亲人的爱无法偿还的内疚和惆怅。
其他文献
云龙虎头山,在县内名声不小。然而整天忙于俗事,晃眼几年没有探访,于是在夏日午后,才忙里偷“闲”匆匆到虎头山一游。   马不停蹄赶往虎头山,竟忘却入口的位置。一路寻来,煞是辛苦,本土人如我都如此,何况外人就更难知晓。于是妙想天开想对名山大川叙上一语:风景名胜,亮出你响亮的金字招牌来。你的知名度应该让世人共晓,你的美丽度应该让世人同赏。  独具特色的大门永远铭记于心,看一眼就让人难以忘却。终于发现入口
期刊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一部《五朵金花》,一首《蝴蝶泉边》,让人们心驰神往于由神话中的彩蝶、溪涧中的灵泉和大山中的古木所构成的斑斓意境之中。  其实,早在300多年前,蝴蝶泉就已蜚声天下了。  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曾说:“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并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期刊
岁次己丑四月十九日,阳光明丽。正午时分,随着三声大爆竹的巨响,父亲在他的远亲近邻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向朝霞山故土进发。是的,他该回去了,回到那块没有忧愁,没有病痛,只有流水花香的故土。父亲一生热爱自然,爱清风朗月,爱丽日碧空,爱奇花怪石,爱流水清音……如今,他终于回到了它的怀抱中,真为父亲高兴。  送行的亲邻在古河堤上停止了他们的脚步,一阵裂心撕肺的痛哭之后,他们便拖着疲惫的身影渐渐离去,我与弟则要
期刊
燕子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益鸟,素来逗人喜爱。古往今来,歌咏燕子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诸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时候,我的故乡到处都有飞翔的鸟儿。麻雀、铁链夹、豆丁鸟、斑鸠、黑头翁、白头翁、八哥、咕咕鸟等等,但就是难得见到燕子。要是谁家有一巢燕子,总是令人羡慕不已。乡亲们会说:“看呵,连燕
期刊
盛哉漾濞,古之蒙巂,昔之样备。六乡之设,三镇之辖;东邻大理、巍山,西界永平、云龙,南抵昌宁,北接洱源。系州府之卫星城,大理之后花园。地形恰如灵芝,东西走窄,南北狭长。群山巍峨,峰高岭秀,逶迤山外之山;百溪激荡,瀑布流翠,叠裹水外之水。诗曰:云岭哀牢分水岭,横断山麓镶明珠;四时春风花弄影,温泉水滑涤灵魂。  漾川春秋,历史绵长,文明起之久远:苍山崖画,惊现彩云之南,五千年文明之始,人文恒昌。自古驿道
期刊
连着下了几天的雨,洱海的水位升高了,岸边那块草地缩小了许多。老黑把担来的鱼鹰放在草地上,自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然后就静静地望着他的鱼鹰。自从洱海恢复了清澈,老黑每次出海都要这么搞上一次,这已成了不可缺少的仪式。毕竟是就要出海了,哪只鱼鹰会为他立下功劳那是说不定的,所以他要把鱼鹰们挨个儿地欣赏一遍。  早上的风柔,整个洱海宁静幽亮,蓝绸子似的铺向了遥远。这几年所有的机动船都不下海了,洱海里没有了以
期刊
1、中国民间木版画简介    中国民间木版画按照实际的应用和形式特点,大致可分作十二类:1、门面,包括门神、魁头、房门对、栏门判等;2、年画,包括中堂、配轴、屏条、横匹、格景、斗方、窗顶、窗旁、炕围画等;3、窗花,包括彩印窗画、剪纸印画等;4、灯画,包括灯笼画、走马灯画、灯谜画等;5、幡画,包括彩印门笺、重阳旗、拂尘纸、桌围画等;6、神像,包括常供神像、仪式神像、神位牌、祖宗轴等;7、纸马,包括甲
期刊
乡村四月,正是乡下农人最忙的时候。周末和孩子到郊外走走,烟雨中看见洱海边上漠漠水田里白鹭翻飞、农人忙着插秧,便回想起大集体时代在乡下栽秧的情景。  故乡栽秧,最隆重的是开秧门。为了来年大丰收,图个吉利,开秧门的日子要请村里懂历法天文的老先生来定,一般在“小满”前后。日子选定后,要在村中选一个有威信、生产技能高、懂指挥的人当“秧官”,然后由“秧官”组织青年男女准备好一面有白色犬牙镶边的蓝色或红色三角
期刊
洗马塘位于苍山玉局峰与龙泉峰交接处,海拔3920米,面积约4500平米,水深约1.5米,该潭距峰顶仅20余米,被称为“山巅之湖”。它以海拔高、水质清的特色成为苍山顶上一个绝佳的高山湖泊旅游景点。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这里驻扎洗马,洗马潭因之得名。洗马塘塘底和四周有很薄的青黑色石板铺砌,显然为人工所为。它是南诏时期的水利工程设施。南诏德化碑中有“遏寒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记载
期刊
古代歌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歌谣。有民族文字的,传承和保留得比较多。没有民族文字的,大多以口传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被汉文典籍收录,从而完整的保留下来。  白族作为祖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和文化渊远流长。从秦汉开始,白族与迁移西南的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融合,在共同的地域生产生活、相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