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弄柴火是东北方言。有了柴火,过日子就不愁了。
四五十年前我在乡下,每年都要经历割柴火、捡柴火、搂柴火的辛苦劳作。
每年立秋一过,家里人便抽时间把镰刀磨得快快的,到细河岸两边、浑河大堤上、大小土路两侧和粮菜地头旁,寻找稗草、菖蒲、芦苇、灰菜秆、“蚂蚱腿”、苋菜秆、苍耳、艾蒿秆、杂草等植物,如发现便割倒、晾晒。此时,秋老虎仍发余威,气温高达二十多度,不等寻找到柴火,靠两脚行走便全身出汗了。发现一块没有被割的柴火后,先把四个边割倒,证明有人占领了,别人就不会与你争抢了,这是乡下人的规矩。然后就可以不着急地割。那时候没有钱买手套,左手拽一把柴草往身后一带,右手拿镰刀贴着地皮,“唰”的一声,柴草就割下来了。割下后要整齐地放下,一趟一趟摊平。每隔几个小时就要给柴火翻个身,还要在露水散后上下翻个个,把湿的一面放上边。
割柴草时,蚂蚱时而在眼前跳蹦,时而在空中飛舞,有绿色的,有灰色的,仿佛怕你割累,让你适当放慢速度,割累了就歇会儿。待柴火要干透时,用野草“打绕”,把柴火捆成一捆一捆的。如果是三五捆就用绳子背或扛到家。如果是二三十捆,就用推车推拉到家。如果是百八十捆,只能利用收工后,到生产队借辆马车运回家。柴火运回家后,每捆柴火要继续晾晒,须是斜立放,直至彻底干透,方可平码堆垛。
为什么过立秋割柴火?主要是能晒住,加之柴草已长成,下雨不易腐烂。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待把粮食运回场院、秆棵拉回队部后,田野里还有些遗落的很短的苞米秆、高粱秆、大豆秆、谷子秆、茄子秆等。这时候,家家老小也来个“二次秋收”,主要是冲秆子来的。我们便跨垄沟,走垄台捡柴火。一根二根都放在腋下,待积攒一小把后再放到地上。捡累疲乏时,就坐在垄台上。
捡柴火之中最为盼望的是能捡到苞米棒、小高粱穗及大豆荚、谷子穗,那是硬货,是粮食,见到都如获至宝。数量少时用兜装,数量多时把上衣脱下,用细草将袖口扎紧,捡到的粮食就可放到两个袖子中,蛮能装的,可以装不少斤。
每逢礼拜天,我就会和同龄的伙伴相约,到村外捡柴火。捡柴火,比割柴火省时间、省劲儿,往往捡到天黑时才会往家赶。
下了雪,搂柴火的时候到了。光靠生产队分的柴火肯定不够用,因为烧水做饭用柴火,取暖烧炕用柴火,给猪烀熟菜用柴火,给猪食加温用柴火,这就要干搂柴火的活儿。
搂柴火的工具,是一种不经常使用的宽耙子,一般是六齿耙或八齿耙。这种耙子的特点是齿多而短,但搂的范围大,效率高。它能把一二尺长的草棍搂进来,也能把一些细小柴火末搂起来。如果运气好,碰上脚踩厚厚的野柴火,真是舒服极了,空气中都散发着干杂草苦涩而清香的味道。当时只吃早饭和晚饭,没有午饭一说,我们也没有带干粮和水的习惯,不敢耽误工夫。冬日的大地也很诱人,一看见柴火,便格外兴奋,不管多与少,不分厚与薄,不论燃烧时间长与短,实在是充满乐趣,乐趣在于寻找和奔波。
如今,农村烧柴做饭和取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绝大多数家庭已经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暖气等,基本不再烧柴火。昔日的割柴火、捡柴火、搂柴火,都与农民们说再见了。
(邱宝珊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潆夏)
四五十年前我在乡下,每年都要经历割柴火、捡柴火、搂柴火的辛苦劳作。
每年立秋一过,家里人便抽时间把镰刀磨得快快的,到细河岸两边、浑河大堤上、大小土路两侧和粮菜地头旁,寻找稗草、菖蒲、芦苇、灰菜秆、“蚂蚱腿”、苋菜秆、苍耳、艾蒿秆、杂草等植物,如发现便割倒、晾晒。此时,秋老虎仍发余威,气温高达二十多度,不等寻找到柴火,靠两脚行走便全身出汗了。发现一块没有被割的柴火后,先把四个边割倒,证明有人占领了,别人就不会与你争抢了,这是乡下人的规矩。然后就可以不着急地割。那时候没有钱买手套,左手拽一把柴草往身后一带,右手拿镰刀贴着地皮,“唰”的一声,柴草就割下来了。割下后要整齐地放下,一趟一趟摊平。每隔几个小时就要给柴火翻个身,还要在露水散后上下翻个个,把湿的一面放上边。
割柴草时,蚂蚱时而在眼前跳蹦,时而在空中飛舞,有绿色的,有灰色的,仿佛怕你割累,让你适当放慢速度,割累了就歇会儿。待柴火要干透时,用野草“打绕”,把柴火捆成一捆一捆的。如果是三五捆就用绳子背或扛到家。如果是二三十捆,就用推车推拉到家。如果是百八十捆,只能利用收工后,到生产队借辆马车运回家。柴火运回家后,每捆柴火要继续晾晒,须是斜立放,直至彻底干透,方可平码堆垛。
为什么过立秋割柴火?主要是能晒住,加之柴草已长成,下雨不易腐烂。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待把粮食运回场院、秆棵拉回队部后,田野里还有些遗落的很短的苞米秆、高粱秆、大豆秆、谷子秆、茄子秆等。这时候,家家老小也来个“二次秋收”,主要是冲秆子来的。我们便跨垄沟,走垄台捡柴火。一根二根都放在腋下,待积攒一小把后再放到地上。捡累疲乏时,就坐在垄台上。
捡柴火之中最为盼望的是能捡到苞米棒、小高粱穗及大豆荚、谷子穗,那是硬货,是粮食,见到都如获至宝。数量少时用兜装,数量多时把上衣脱下,用细草将袖口扎紧,捡到的粮食就可放到两个袖子中,蛮能装的,可以装不少斤。
每逢礼拜天,我就会和同龄的伙伴相约,到村外捡柴火。捡柴火,比割柴火省时间、省劲儿,往往捡到天黑时才会往家赶。
下了雪,搂柴火的时候到了。光靠生产队分的柴火肯定不够用,因为烧水做饭用柴火,取暖烧炕用柴火,给猪烀熟菜用柴火,给猪食加温用柴火,这就要干搂柴火的活儿。
搂柴火的工具,是一种不经常使用的宽耙子,一般是六齿耙或八齿耙。这种耙子的特点是齿多而短,但搂的范围大,效率高。它能把一二尺长的草棍搂进来,也能把一些细小柴火末搂起来。如果运气好,碰上脚踩厚厚的野柴火,真是舒服极了,空气中都散发着干杂草苦涩而清香的味道。当时只吃早饭和晚饭,没有午饭一说,我们也没有带干粮和水的习惯,不敢耽误工夫。冬日的大地也很诱人,一看见柴火,便格外兴奋,不管多与少,不分厚与薄,不论燃烧时间长与短,实在是充满乐趣,乐趣在于寻找和奔波。
如今,农村烧柴做饭和取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绝大多数家庭已经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暖气等,基本不再烧柴火。昔日的割柴火、捡柴火、搂柴火,都与农民们说再见了。
(邱宝珊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潆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