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朗读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本文着眼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从而更大限度的发挥朗读在初中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朗读;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分类号:G633.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如何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有过精准的阐述,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教的法子”,这是完整的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那在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如何把语文文本解读中朗读这个“做”发挥好,进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1.注重研读,挖掘记叙文文本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的文本解读主要分析的是文中的人物形象,而如何准备地分析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片段一: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文中是这样描写:“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在这一段描写中“弯下腰去”和“直起身”是很能表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于是我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对孔乙己这两个动作进行了研读。
学生刚开始读的时候很平淡,于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好好读读孔乙己说的这两句话的不同,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又去读这两句话,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请同学们认真研读一下这两句,看看这两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于是又带着疑问去研读了一下这两句,并且把思考的内容和同桌之间进行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学生沟通回答了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点拨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孔乙己之所以有一“弯”一“直”的动作,“弯”是对孩子们说的,孩子们听不懂文绉绉的话语,用白话能与孩子正常交流,而“直”则是面对酒店里外的客人们,这时的孔乙己则要保持自己“穿长衫”的身份,用文言文可以维护自己的身份。白话和文言文的对比惟妙惟肖地揭示出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又怕他们抢自己的矛盾心理,同时刻画出孔乙己内心善良与迂腐穷酸的形象。
2.注重析讀,品析文言文文本的作者情感
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在教师常态的文言文教学中,也注重朗读,只是这样的朗读浮于表面,没有扣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没有反复析读。要在反复读语句中知晓文段的主旨,进而通过品析得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片段二:我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对重点语句进行了析读,这融合了“教学做合一”思想,这也为我较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提供了帮助。《马说》教学时,我要求学生重点去读每段最后带有“也”字的句子,去想想这三个“也”字句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我先尝试一下范读,让学生听完说说感悟,面对学生的所说我没有说什么,而是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提示学生读完要联系上下文去分析这三句话能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通过细细的读文,小组成员相互诵读、相互分析、相互交流得出了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的惋惜、不平和愤慨的情感。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和自己的诵读感悟出来的,学生抓住了读文时语气和停顿的变化自己体悟出来的。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事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在这节课上通过朗读这个“做”联系到了如何分析食马者不识马的嘴脸的形象,理解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进而抓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不断的提示点拨学生的“做”,从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学”。
3.注重品读,感悟古诗词文本的内在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比重在部编版教材中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面对古诗词比重增加,内容变化大等局面,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片段三:我在教学《十五从军征》这首五言乐府诗时,我淡化了诗句的意思的讲解,通过看视频、读诗歌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意思。我重点放在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上,我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1.诗中哪一句说出了从军之久?为什么?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引出了相应的诗句,学生根据相应的诗句不断的品读,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提示,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
第1个问题中,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一句,并且很准确的找到了诗句中的两个数字“十五”和“八十”,这个两个数字相差之大对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没有任何难度,同时也很轻松地得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和战争的残酷的内涵。第2个问题中,我提示学生要从空间位置变化的角度去找相应的诗句,学生通过品读,发现了诗人写主人公归来看到家乡的样子是由远到近变化的,这样再读就很容易的得出“松柏冢累累”这句是远望,而后面的“狗窦”、“梁上”、“中庭”和“井上”等句就是近看。通过品读,学生抓住了景象的凋敝、生活的困苦等内涵,这为下文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诗歌的内在都是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的、芬芳的。在核心素养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不断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不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回归诵读,回到语文的本源上,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使教师在读中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进而让学生在读中爱上语文,让朗读成为学生每一天学习语文的有氧呼吸,使校园的空气书香四溢。
【参考资料】: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朗读;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分类号:G633.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如何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有过精准的阐述,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教的法子”,这是完整的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那在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如何把语文文本解读中朗读这个“做”发挥好,进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1.注重研读,挖掘记叙文文本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的文本解读主要分析的是文中的人物形象,而如何准备地分析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片段一: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文中是这样描写:“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在这一段描写中“弯下腰去”和“直起身”是很能表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于是我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对孔乙己这两个动作进行了研读。
学生刚开始读的时候很平淡,于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好好读读孔乙己说的这两句话的不同,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又去读这两句话,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请同学们认真研读一下这两句,看看这两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于是又带着疑问去研读了一下这两句,并且把思考的内容和同桌之间进行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学生沟通回答了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点拨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孔乙己之所以有一“弯”一“直”的动作,“弯”是对孩子们说的,孩子们听不懂文绉绉的话语,用白话能与孩子正常交流,而“直”则是面对酒店里外的客人们,这时的孔乙己则要保持自己“穿长衫”的身份,用文言文可以维护自己的身份。白话和文言文的对比惟妙惟肖地揭示出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又怕他们抢自己的矛盾心理,同时刻画出孔乙己内心善良与迂腐穷酸的形象。
2.注重析讀,品析文言文文本的作者情感
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在教师常态的文言文教学中,也注重朗读,只是这样的朗读浮于表面,没有扣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没有反复析读。要在反复读语句中知晓文段的主旨,进而通过品析得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片段二:我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对重点语句进行了析读,这融合了“教学做合一”思想,这也为我较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提供了帮助。《马说》教学时,我要求学生重点去读每段最后带有“也”字的句子,去想想这三个“也”字句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我先尝试一下范读,让学生听完说说感悟,面对学生的所说我没有说什么,而是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提示学生读完要联系上下文去分析这三句话能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通过细细的读文,小组成员相互诵读、相互分析、相互交流得出了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的惋惜、不平和愤慨的情感。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和自己的诵读感悟出来的,学生抓住了读文时语气和停顿的变化自己体悟出来的。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事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在这节课上通过朗读这个“做”联系到了如何分析食马者不识马的嘴脸的形象,理解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进而抓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不断的提示点拨学生的“做”,从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学”。
3.注重品读,感悟古诗词文本的内在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比重在部编版教材中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面对古诗词比重增加,内容变化大等局面,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片段三:我在教学《十五从军征》这首五言乐府诗时,我淡化了诗句的意思的讲解,通过看视频、读诗歌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意思。我重点放在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上,我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1.诗中哪一句说出了从军之久?为什么?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引出了相应的诗句,学生根据相应的诗句不断的品读,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提示,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
第1个问题中,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一句,并且很准确的找到了诗句中的两个数字“十五”和“八十”,这个两个数字相差之大对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没有任何难度,同时也很轻松地得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和战争的残酷的内涵。第2个问题中,我提示学生要从空间位置变化的角度去找相应的诗句,学生通过品读,发现了诗人写主人公归来看到家乡的样子是由远到近变化的,这样再读就很容易的得出“松柏冢累累”这句是远望,而后面的“狗窦”、“梁上”、“中庭”和“井上”等句就是近看。通过品读,学生抓住了景象的凋敝、生活的困苦等内涵,这为下文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诗歌的内在都是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的、芬芳的。在核心素养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不断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不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回归诵读,回到语文的本源上,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使教师在读中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进而让学生在读中爱上语文,让朗读成为学生每一天学习语文的有氧呼吸,使校园的空气书香四溢。
【参考资料】:
1.《南有百侯——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读本》,罗维猛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
2.《聆听花开的声音,构建有效教育的探索》,王波彬编著,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