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临夏东公馆建筑为例,从装饰、建筑元素、材料质感、视线等方面分析砖雕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引出对于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东公馆;建筑设计;临夏砖雕;折衷主义;地域性创作
一、临夏东公馆简介
甘肃省临夏市古称河州,临夏市内的回民又自称“八坊人”。八坊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最早的八坊具体指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回民聚居区。据史载,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关内外,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这一名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八坊是临夏伊斯兰传统民居保留较多的地方,八坊民居的建筑布局、雕饰艺术,尤其是砖雕水平代表了临夏民居的较高水平,而东公馆的砖雕则是精华,代表了民国时期临夏砖雕的最高水平。
东公馆坐落于临夏市八坊内,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民国时期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柴达木屯垦督办马步青的宅院。公馆占地面积8640平方米,由大小四个院落组成,其形制和比例均符合传统伊斯兰民居的布局形式,只是规模较普通民居宏大。
二、砖雕艺术与建筑布局的结合
(一)20世纪初期在中国流行的建筑思潮及其对甘肃建筑设计的影响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思潮。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多数有海外留学经历,当时在欧美学院折衷主义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留学者回国,将这种风格引入国内。20世纪初,国内修建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折衷主义的影子,如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以及北京的北京饭店、清华校门和学堂等。
临夏东公馆将大小四个院落以内外有别、大小空间错落有致,两外院形成北方方形四合院形式,内院作为生活主院落形成四合五天井形式,内外院之间通过回廊形成的天井院相连,院落布局不仅满足了内外有别的功能要求,也使外部的公共院落和内部的生活院落有了体量的区分。建筑单体具有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内院三层正厅房俗称通天楼,更是运用回族民居“虎抱头”形式,并以河州砖雕艺术进行装饰。大门的柱式和券拱的式样,则是借鉴罗马券柱式和繁复的山花和卷草纹样装饰,天井院的束柱和壁柱的结合,则是仿罗马壁柱的形式。通天楼的两侧耳房,山墙的做法、窗式样则完全模仿了巴洛克的形式。
(二)砖雕与建筑的结合
东公馆的建筑装饰以中国古典式样为主,并糅合了当时国际、国内流行的折衷主义式样。如影壁、大门、廊心墙、山墙墀头、门头、腰线等处运用大量的砖雕艺术进行装饰,装饰元素是流行于临夏伊斯兰地区典型的砖雕装饰图案。东公馆中的砖雕装饰多与建筑的基本组成构件相结合,两者相互呼应,精美的砖雕使整个建筑群变得十分华美,成为八坊回族民居的集大成者。
东公馆是合院式民居布局形式,因此,门在院与院之间的连接过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公馆的门与砖雕装饰的结合尤为协调,如牡丹缠枝花瓶门(见图1)所处位置是三进院处,两边的花瓶寓意平安,门洞之上倒挂的蝙蝠寓意“福到”。门洞构图为伊斯兰火焰门的造型,与砖雕装饰结合,相得益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做法。门洞与墙壁的图底关系也别有趣味,图底并没有因花瓶的嵌入而遭到破坏,反而形成一种张力,不禁使人联想到“鲁宾的花瓶”人面图。
建筑中的窗下墙形成海棠心的素斜方格,勒脚、廊心墙和山墙、腰线等部位是东公馆中砖雕最密集之处,多用葡萄和蝙蝠式样。通天楼建筑装饰是整组公馆建筑中装饰风格最华丽之处,从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到通天楼两侧的巴洛克式样的山墙,以及山墙两侧用修竹、芭蕉装饰的砖雕墙面,都体现了多元的艺术特征(见图2)。精致而细腻的砖雕用于建筑细节的勾勒显得十分巧妙,使得立面上不同部分构成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
影壁是东公馆砖雕应用最多的地方,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中的重要对景元素,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砖雕与影壁结合,更能烘托氛围,形成或雄浑或雅致的格调。
(三)砖雕质感与视线的关系
东公馆的砖雕出自当地工匠名家之手,恪守伊斯兰以可兰经文和植物为主进行装饰,不用动物题材。在选择题材时,首先考虑的是雕刻所处的位置。如西南院天井中的“江山图”,如此大面积砖雕选择场面宏大的题材,且不苛求于细节,主要表现的是其朴拙的质感,如此方能凸显气势。再如正门小天井之中的照壁所刻的“子孙万代图”(图3),与狭长的空间相配合,小面积砖雕选择小的题材去刻画,或植物或小物件,主要表现其细腻之处,甚至可以观察到蝉的羽翼以及葡萄藤架的竹子搭接。除此之外,门饰、墙饰、基座、转角等地方也多使用以植物为主的小题材(见图4)。
三、东公馆砖雕装饰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全球在地化”被频繁地用来描述当下建筑发展的一种现状,即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师们正在尝试发展地域主义的当代建筑创作,寻找地方文化应对普世文明的策略。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在地域性创作中从场所入手,利用材料的质感、光线的变幻,结合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砖雕作为非结构性构件用于表皮设计显得恰如其分。选择与记忆相联系的地方元素如砖雕来创造一种人们所熟悉的图像景观,试图从观众那里获取同情和共鸣,这是浪漫的地域主义手法。
本土和全球化之间并不对立,每个地域文化都有其普适性的一面,要接受来自各地的影响,要最有效地发展自身也许要外来力量的帮助,一种文化要做到自己,又要超越自己,需要开放的系统。临夏砖雕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所带来的蓬勃生机正印证了这一点。从批判理论的角度看,继承传统最正确的方法不是固守,而是突破自身。建筑设计视角下,探寻临夏砖雕的装饰本身为建筑所带来的生命力,用普世文明作为地域文化的推动力,传统便能得以永续传承。
〔关键词〕东公馆;建筑设计;临夏砖雕;折衷主义;地域性创作
一、临夏东公馆简介
甘肃省临夏市古称河州,临夏市内的回民又自称“八坊人”。八坊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最早的八坊具体指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回民聚居区。据史载,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关内外,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这一名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八坊是临夏伊斯兰传统民居保留较多的地方,八坊民居的建筑布局、雕饰艺术,尤其是砖雕水平代表了临夏民居的较高水平,而东公馆的砖雕则是精华,代表了民国时期临夏砖雕的最高水平。
东公馆坐落于临夏市八坊内,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民国时期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柴达木屯垦督办马步青的宅院。公馆占地面积8640平方米,由大小四个院落组成,其形制和比例均符合传统伊斯兰民居的布局形式,只是规模较普通民居宏大。
二、砖雕艺术与建筑布局的结合
(一)20世纪初期在中国流行的建筑思潮及其对甘肃建筑设计的影响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思潮。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多数有海外留学经历,当时在欧美学院折衷主义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留学者回国,将这种风格引入国内。20世纪初,国内修建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折衷主义的影子,如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以及北京的北京饭店、清华校门和学堂等。
临夏东公馆将大小四个院落以内外有别、大小空间错落有致,两外院形成北方方形四合院形式,内院作为生活主院落形成四合五天井形式,内外院之间通过回廊形成的天井院相连,院落布局不仅满足了内外有别的功能要求,也使外部的公共院落和内部的生活院落有了体量的区分。建筑单体具有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内院三层正厅房俗称通天楼,更是运用回族民居“虎抱头”形式,并以河州砖雕艺术进行装饰。大门的柱式和券拱的式样,则是借鉴罗马券柱式和繁复的山花和卷草纹样装饰,天井院的束柱和壁柱的结合,则是仿罗马壁柱的形式。通天楼的两侧耳房,山墙的做法、窗式样则完全模仿了巴洛克的形式。
(二)砖雕与建筑的结合
东公馆的建筑装饰以中国古典式样为主,并糅合了当时国际、国内流行的折衷主义式样。如影壁、大门、廊心墙、山墙墀头、门头、腰线等处运用大量的砖雕艺术进行装饰,装饰元素是流行于临夏伊斯兰地区典型的砖雕装饰图案。东公馆中的砖雕装饰多与建筑的基本组成构件相结合,两者相互呼应,精美的砖雕使整个建筑群变得十分华美,成为八坊回族民居的集大成者。
东公馆是合院式民居布局形式,因此,门在院与院之间的连接过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公馆的门与砖雕装饰的结合尤为协调,如牡丹缠枝花瓶门(见图1)所处位置是三进院处,两边的花瓶寓意平安,门洞之上倒挂的蝙蝠寓意“福到”。门洞构图为伊斯兰火焰门的造型,与砖雕装饰结合,相得益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做法。门洞与墙壁的图底关系也别有趣味,图底并没有因花瓶的嵌入而遭到破坏,反而形成一种张力,不禁使人联想到“鲁宾的花瓶”人面图。
建筑中的窗下墙形成海棠心的素斜方格,勒脚、廊心墙和山墙、腰线等部位是东公馆中砖雕最密集之处,多用葡萄和蝙蝠式样。通天楼建筑装饰是整组公馆建筑中装饰风格最华丽之处,从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到通天楼两侧的巴洛克式样的山墙,以及山墙两侧用修竹、芭蕉装饰的砖雕墙面,都体现了多元的艺术特征(见图2)。精致而细腻的砖雕用于建筑细节的勾勒显得十分巧妙,使得立面上不同部分构成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
影壁是东公馆砖雕应用最多的地方,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中的重要对景元素,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砖雕与影壁结合,更能烘托氛围,形成或雄浑或雅致的格调。
(三)砖雕质感与视线的关系
东公馆的砖雕出自当地工匠名家之手,恪守伊斯兰以可兰经文和植物为主进行装饰,不用动物题材。在选择题材时,首先考虑的是雕刻所处的位置。如西南院天井中的“江山图”,如此大面积砖雕选择场面宏大的题材,且不苛求于细节,主要表现的是其朴拙的质感,如此方能凸显气势。再如正门小天井之中的照壁所刻的“子孙万代图”(图3),与狭长的空间相配合,小面积砖雕选择小的题材去刻画,或植物或小物件,主要表现其细腻之处,甚至可以观察到蝉的羽翼以及葡萄藤架的竹子搭接。除此之外,门饰、墙饰、基座、转角等地方也多使用以植物为主的小题材(见图4)。
三、东公馆砖雕装饰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全球在地化”被频繁地用来描述当下建筑发展的一种现状,即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师们正在尝试发展地域主义的当代建筑创作,寻找地方文化应对普世文明的策略。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在地域性创作中从场所入手,利用材料的质感、光线的变幻,结合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砖雕作为非结构性构件用于表皮设计显得恰如其分。选择与记忆相联系的地方元素如砖雕来创造一种人们所熟悉的图像景观,试图从观众那里获取同情和共鸣,这是浪漫的地域主义手法。
本土和全球化之间并不对立,每个地域文化都有其普适性的一面,要接受来自各地的影响,要最有效地发展自身也许要外来力量的帮助,一种文化要做到自己,又要超越自己,需要开放的系统。临夏砖雕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所带来的蓬勃生机正印证了这一点。从批判理论的角度看,继承传统最正确的方法不是固守,而是突破自身。建筑设计视角下,探寻临夏砖雕的装饰本身为建筑所带来的生命力,用普世文明作为地域文化的推动力,传统便能得以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