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汉语言文学所包含内容较为广泛,除散文、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外,诗歌在其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诗歌作品的赏析,其关键在于个人不同的视角,进而造成了在诗歌赏析方面的差异。本文以高中生的视角对诗歌这一汉语言文学作品形式进行赏析,在提升自身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同时,还可激发我们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赏析;诗歌
  作者简介:杨方平(2001.1-),女,汉族,辽西育明高级中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1
  与传统汉语言文学作品不同,古代诗歌的赏析受个体视角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古典诗歌研究过程中,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当根据以往诗歌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选择正确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古典诗歌中的“人物悲情”
  在古代经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一些极富有感染力的诗歌能够快速引起我们高中生的共鸣,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是忠勇义士的典范,虽是一名军事家,却也满腹诗文。然而,在赏析岳飞的《满江红》过程中,与其遭遇相联系,却也感到些许的“悲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开篇即一种压抑的情感迎面而来,似乎心头的怒火并没有被淅沥的小雨浇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岳飞心中的矛盾,一声长啸,表达出对朝廷的不满,以及怨恨自己无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经历了许多,岳飞却没有更改最初的意愿,依旧在内心深处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时过境迁,英雄一世却也过了三十余年,却担心此生空度,不免心生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为之努力的目标,为国雪耻,迎桓、灵二帝回朝,重振国威,却不知何时才能了却心头之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间将岳飞满腔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英雄形象跃然于纸上,似乎成功已经是近在眼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众人都说岳飞是愚忠,缺乏政治头脑,甚至在风波亭,岳飞却依然不知错在何处,依然想着为国尽忠。
  每当读到岳飞的《满江红》,岳飞那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令人折服,但是,在想到十二道金牌夺取其性命时,我们才真正能够从心底问自己“臣子恨,何时灭!”
  二、诗歌意境的抽象化釋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严格遵守各种要求,否则,极易触犯政治阶层的利益,遭到严肃处理,为此,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多采用抽象化释义的手法,来表达个人心中的不满。其中,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具有代表性。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一首写实的诗歌,细致的描述了杜甫当时的居住情况,以及面对狂放时的窘迫局面,这也是当时杜甫境遇的真实写照,只身飘零。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对于杜甫所面临的情况,一些不懂事的孩子竟然落井下石,打破了他原本清净的生活环境,但是,年龄愈发老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茅屋的破败。在这里,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杜甫对当时朝廷的不满,贪污、腐败等问题严重,导致人们对国家的信任度降低。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无论基于何种情况,杜甫将对朝廷的不满在此进行宣泄,却使用了抽象的描述方法,从而避免了直抒胸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对于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与杜甫具有相同抱负人士的一种无奈,“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一种没有期限的等待,在古代生活中,国家能够给与人民的太少,就算是一个简单的落脚之地,也存在着患得患失的担忧。由此可见,唐朝后期的社会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李氏家族一手创建的唐朝终将毁于一旦。
  整篇诗词均是在讲述杜甫所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在其中并未提及任何有关政治的问题,且内容看似积极向上,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对统治阶层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但是,通过抽象化释义的理解,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将杜甫对统治阶层的失望进行了放大,这也正好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加以体现,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
  三、总结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的积淀,我们高中生对应当认真学习包括古代经典诗词在内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正确的视角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才能够领略汉语言文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在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方面有限,在选择对应汉语言文学作品时,应当量力而行,避免难度增加导致其对汉语言文学鉴赏的兴趣降低,影响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在诗词赏析中的韵味[J].叶子妍.《报刊荟萃》.2017(12).
  [2]强化语言教学,渗透古诗词的美学价值[J].黄勇.《语文天地》.2015(26).
  [3]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J].陈衡.《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 (20).
其他文献
我在广岛的原子弹灾害纪念馆中,见到一个很大的石件,上边清晰地印着一个人的身影。据说这个人当时正坐在广场纪念碑前的台阶上小憩。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一道无比巨大的强光将他的影像投射在这石头上,并深深印进石头里边。这个人肯定随着核爆炸灰飞烟灭。然而毁灭的同时却意外地留下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觀。  毁灭往往会创造出奇迹。这在大地震后的唐山、火山埋没的庞贝城,以及奥斯威辛与毛特豪森集中营里我们都已经见过。这些奇
摘 要:文化作品外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项伟业,需要考虑四个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作品值得输出;选择谁作为译者以搭建作者和读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挑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出版发行;以及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如何。莫言的《蛙》深具乡土特色与世界气派,完全符合输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以其为例,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进行前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中
摘 要:新疆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是一部着重描写新疆阿拉泰地区游牧民族文化的散文集,该书的英译能够使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我国新疆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符合我国当前提倡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求。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出发点,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风格对等四个方面对该散文集进行英译分析。  关键词:《阿勒泰的角落》;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风格对等  作者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其小说中经典之作,既有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的过程和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哲学著作对于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思。笔者通过分析其中梦境中的“瘦马”这一意向,并对于心理描写的进行梳理,探究人性的苏醒以及其两面性的特点。最后通过分析小说结局,感受人性的救赎,完成读者角度的心灵升华。  关键词:罪与罚;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  作者简介:李想,女,山东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
作者简介:裴钰(1994-),女,汉,山西长治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细节就像是一个个珠子,散落在故事中,单个的珠子无法进行串联,导演给了观众珠子,也给了故事线,故事的发展,真相的揭秘,就是串联细节,得到答案的过程。  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导演忻钰坤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长于诗词,尤以词闻名于世,特以爱情词出名。其爱情词中多以“苦情”为主,形成了“哀感顽艳”的独特风格,本文以爱情词为例探讨其形成此种风格的原因,分析其运用的主要意象:梦、梨花、回廊,认识其爱情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关键词:爱情词;哀感顽艳;梦;梨花;回廊;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雷光高(199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西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王
摘 要:沈宜修与柳如是都是晚明著名的才女,沈宜修是晚明江南地区闺秀词人的代表,柳如是是晚明名妓的代表之一,两人在文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与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两人处于同一时代,本文作者通过对两人成为才女原因,文学成就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晚明女性作家的文学成就与不足,分析造成其不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才女;沈宜修;柳如是;对比  作者简介:吴冯豆(1995-),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他搭建了一片百花百草的自然天地,每天与农人们、百花百草分享日出日落,一同生长。希望多花些时间走向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甚至跟它结合在一起。“我头发都已经斑白,但是越来越快乐。”  百花百草,生出自然观照  从惠州机场驱车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一片草木繁茂之地,便是“原水味”健福恒春农场所在。在这远离城市的远郊,生长着百余种植物,郁郁芬芳。  说起来,农场的创始人张健福原是一个地地道道
摘 要:阿来小说人物呈现出一种精神游乡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历史过往的坚守、在浮世生活的虚妄、对生命本真的复归。究其原因,这与作家在肉体还是精神、历史还是新生中更关注精神和历史有关。阿来在深入到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后,对这些悲剧式的人物流露出悲悯。  关键词:阿来;人物;虚妄;复归;精神游乡  作者简介:段舒(199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
摘 要:本文以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为例,从戏剧的内容、结构特征、语言、意境这四个方面认真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话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审美特征;内容与结构;语言与意境  作者简介:张晓凤,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笔者通过观看《我们的荆轲》这部话剧,并结合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