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际运动比赛的多元化,国家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但是,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评价一个运动员,不是单方面地通过他的比赛成绩就能断定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同样重要。就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而言,培养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体育人才和高水平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运动各行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思想教育运动训练技能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的观赏需求也越来越大。顺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捧运动明星,并将在特定运动技能比赛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奉成偶像。我不禁深思,难道一个人只要在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就可以成为别人膜拜的对象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即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不仅要重视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更要抓好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运动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因而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挑战自我,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肌肉疼痛和酸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导致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多和运动员交流,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以此克服其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里障碍。运动精神是一個运动员的精神支柱,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运动员就容易妥协,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2.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由于接触较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思想都比较的简单,行动都比较直接,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因而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是由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不易管教的另类,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犯了错误后,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教练员要动用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应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懂得怎样做人,以及怎样与老师相处,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交好朋友。只有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3.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培养运动员自觉性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而拒绝此类训练,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不被约束,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才显得个性,才与众不同。但是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如果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很难想象,在比赛的时候,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4.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思想,弘扬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5.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二、运动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动力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则与要求训练法。运动训练就是用规则和要求来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的。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训练、比赛所包含的规则之外,我们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则和要求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容易导致运动员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仅仅通过教练员的严明执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竞争与对抗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运动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而,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得到提高,进而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1]胡曼玲,樊凡.运动训练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 思想教育运动训练技能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的观赏需求也越来越大。顺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捧运动明星,并将在特定运动技能比赛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奉成偶像。我不禁深思,难道一个人只要在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就可以成为别人膜拜的对象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即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不仅要重视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更要抓好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运动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因而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挑战自我,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肌肉疼痛和酸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导致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多和运动员交流,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以此克服其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里障碍。运动精神是一個运动员的精神支柱,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运动员就容易妥协,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2.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由于接触较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思想都比较的简单,行动都比较直接,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因而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是由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不易管教的另类,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犯了错误后,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教练员要动用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应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懂得怎样做人,以及怎样与老师相处,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交好朋友。只有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3.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培养运动员自觉性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而拒绝此类训练,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不被约束,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才显得个性,才与众不同。但是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如果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很难想象,在比赛的时候,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4.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思想,弘扬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5.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二、运动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动力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则与要求训练法。运动训练就是用规则和要求来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的。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训练、比赛所包含的规则之外,我们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则和要求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容易导致运动员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仅仅通过教练员的严明执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竞争与对抗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运动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而,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得到提高,进而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1]胡曼玲,樊凡.运动训练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