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埃斯波西多和内格里等人对“公共”概念的讨论与意大利20世纪左翼革命的特质密切相关,由于意大利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强大的激进革命传统,左翼激进政治理论家始终面对国内政治分裂和公共领域的不稳定状态,对“公共性”的讨论替代了对“公开性”的讨论。而21世纪之后,全球新自由主义治理体系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和阶级矛盾,则将这种立足于意大利现实的讨论,转化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概念探讨。阿甘本立足于主权权力结构中“一”与“多”之间的矛盾来探讨“公共”,将公共概念定位为民众立足于神圣暴力,对既定政治秩序的抵抗性
【机 构】
: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埃斯波西多和内格里等人对“公共”概念的讨论与意大利20世纪左翼革命的特质密切相关,由于意大利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强大的激进革命传统,左翼激进政治理论家始终面对国内政治分裂和公共领域的不稳定状态,对“公共性”的讨论替代了对“公开性”的讨论。而21世纪之后,全球新自由主义治理体系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和阶级矛盾,则将这种立足于意大利现实的讨论,转化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概念探讨。阿甘本立足于主权权力结构中“一”与“多”之间的矛盾来探讨“公共”,将公共概念定位为民众立足于神圣暴力,对既定政治秩序的抵抗性悬置。埃斯波西多则专注于共同体向免疫共同体的转化,并认为从霍布斯开始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对公共性的设定,都会激发社会共同体转化为排斥他者的免疫共同体,从而导致了公共性的丧失。内格里和哈特则试图通过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论证,建立一种不需要主权权力整合,而依赖于差异结构和主体生产的共同体,并将“公共”概念的讨论基础从抽象的法律一规范领域,转化为现实的政治一经济学领域。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收藏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即将进行的文献电子化项目。
本文前半部分对日本大学、研究机构保存的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文献的收藏和公开情况进行了介绍,后半部分则主要针对东北大学收藏的马克思藏书《哲学的贫困》及其数字化进行了详细论述。IMES(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有关人士充分肯定了该数字化方法的有效性,认为这种方法应该应用于多达800册、约4000-5000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注的编辑和发表。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重新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通过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和国家机构、无产阶级专政、政党和国际战略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政治思想置于当时历史条件,剖析了它们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以及与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政治观念的相关性和矛盾性。
本文讨论了哪些条件有利于经验科学的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背后,有三大类的基本条件:心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哲学条件。哲学观点有可能促进或阻碍科学研究,例如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会严重伤害理性的探索现实的计划。只有在一个有利于理性和客观性的哲学环境中,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蓬勃发展;此外,哲学环境本身也座落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之中。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些主题,指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必须服膺于由科学主义、实在论、唯物主义、系统论、人文主义构成的哲学五边形,且每一边都必须从“纲领性的主义”的角度来看待。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接受史和解释史是丰富多样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治·马尔库什在本文中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种意义内涵,分别是论战一揭露的意识形态、解释一功能性的意识形态以及批判一哲学的意识形态。在本文中,作者详细探讨了三种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不仅指出三种意识形态概念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更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内在张力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生态文明只有通过发展能有效达到预期目标的政策才能实现。仅仅谴责现有的经济因素,意义不大。为此,一种建没性的、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应该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指出具体的政策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本文论证的“杰斐逊式的社会主义”即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于生态文明的社会经济制度,它体现了人类寻求管理与治理之间相互融合并最终促进生态保护的努力。
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柯亨认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并不建立在事实性的依据之上。但本文指出,所有的根本道德原则都是敏于事实的。它们都深嵌于一个独立的信念——包括事实性信念——之网中。实际上,所有发挥作用的道德信念、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都处于这样一些独立的网络中。最根本的原则是最深入地镶嵌在相互依赖的信念和事实网络中的道德原则。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哲学的问题可以通过从心灵主义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型而避免,他相信主体性是与他人交往过程的结果,在解释主体性问题时,主体间性占有优先性。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主体哲学的复兴表明这一论断的可疑性。任何理论的认识合法性都必须预设一个主体和主体性。在亨利希等人看来,主体性仍然能够作为哲学的原则,只要我们能够避免在基础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亨利希试图从对主体性的分析开始,提出一种能够统一当代哲学个中本体论的一元论,以坚持和发展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成就。亨利希等人的主体哲学对哈贝马斯及其学派的批判理论提
在本文第一部分,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发起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它的收文原则,回顾了试编过程和当时的机构、人员配备,重点介绍了作者自己编辑出版《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的具体经过。在文章第2部分,作者运用严谨的资料,阐述了《资本论》的创作史。这包括从设想、受恩格斯推动,到写作手稿、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再到写作《资本论》两部手稿并正式出版第1卷的全部过程。在总结该卷编辑得失的第3部分,作者通过回顾自己总结的研究重点,为我们提供了评价编辑工作的参
对于文化,钱穆先生曾有这样的看法:“文化是一个生命,这生命是一大生命,不如我们每一人的小生命;同时是一长生命,不如我们每一人的短生命。因此在文化传统里面,必然包含着长时期和多方面的活动,因此文化定有个大体系。在此大体系中,自会不断发生冲突,也就得不断寻求调和。任何一个文化体系,不会没有冲突,其所绵历的时期太长,而中间内容又太复杂,总得要产生有冲突,而又不能老是冲突下去,又一定要得以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