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他经过长期研究、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具有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特征的基础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学说提出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十七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十七条教学原则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原则一: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陈鹤琴先生说:“在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获得直接的经验,了解做事的困难,认识事物的性质。儿童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思考是行动之母,思考没有受过锻炼,行动就等于盲动,流于妄动。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折射到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区角活动中,如何让幼儿成为区角游戏的主角,充分地去“做”,大胆地去“想”呢?“活教育”思想是解决当前区角活动中幼儿被动游戏变成主动游戏的一盏明灯。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中凸显其优势智能。在区角游戏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以幼儿为核心。我们在开展区角活动时,常常是教师为幼儿准备好一切,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游戏,这无疑使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存在自由自主的空间不足等问题,幼儿变成了游戏的配角。如何通过创设区角活动环境,确定活动内容,投放活动材料,并正确处理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进而让幼儿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人呢?本人结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如下探讨: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合理选择区角活动内容
根据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幼儿学习材料的选择要以幼儿为核心,教师不能决定幼儿的学习,而是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一个班几十个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个性、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大都不相同,教师一定要依照着儿童的经验、个性、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为他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区角活动内容的选择,也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想”与“做”的意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可以采集到很多的信息。《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教师及时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答疑解惑,还能拓宽和延伸区角活动的内容,更好地利用和挖掘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在一次的区角活动中,几个大班的幼儿从科学区的拐角找出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标本,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这个蝴蝶是真的还是假的?它能飞起来吗?冬天来了,蝴蝶都躲到哪里去了?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吗……孩子们的讨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于是科学角的内容就以蝴蝶为主题,幼儿通过与家长一起观看蝴蝶的科教片,观察蝴蝶标本等活动,对蝴蝶的生长过程以及种类等都有很清晰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有这么多关于蝴蝶的问题想知道,怎么做能得到答案呢?”幼儿的答案是回家问爸爸妈妈,有的说去图书馆找书看看,还有的说上网“百度”一下等,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关于蝴蝶的知识,还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才能和幼儿一起挖掘主题,幼儿的探索行为才更加深入,才能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思考,共同创设区角活动环境
区角环境的创设是通过区角位置的设计、材料的摆放、区角氛围的营造、区角规则的提示等途径来实现的。区角环境的布置不仅让活动能有序开展,还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幼儿的学习资料。”他还认为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认识更深刻,也更加爱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引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因此,在区角环境设置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区角环境的创设。例如:活动区设什么标志、区角规则怎么创定、怎么制作才能看得懂、里面摆放什么材料、怎么样摆放等,都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有的甚至要反复试验几次,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一次的区角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都到图书角看图书,图书角地方狭小,很多幼儿进去后,就很拥挤。于是教师请幼儿想办法来解决,有的幼儿说给图书角换个大的地方,可是活动室没有更大的地方来安置图书角。有的幼儿提出:每次游戏只请几位小朋友进去。可是怎么知道图书角里人数太多不能进去?后来经过讨论,幼儿想出了利用插卡袋来限定人数,经过几次活动,最后确定了这样的方案:在图书角放上规定数量的插卡袋,每个袋子只能插一个游戏卡,插满了其他幼儿就不能进来游戏了。幼儿制作了插卡袋贴在图书角显眼的位置,图书角的拥挤情况没有再出现了。
三、激发幼儿探索与发现,科学投放区角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延伸到区角材料的投放,我们会发现在准备区角材料上总是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干的多,思考的少。为追求材料的精美,忽略了幼儿动手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能力与水平,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只是一种习惯动作,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
例如,大班角色游戏——茶馆,因为要让幼儿认识不同茶叶的形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用卡纸制作几种不同的茶叶,由于茶叶的叶片都很小,制作起来麻烦且费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几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在制作茶叶,他们想试试,没想到做的很好,而且很快记住了这几种茶叶的名称,并能根据形状的不同区分茶叶。在后来的区角游戏中,有几位幼儿也很想去剪茶叶,有个幼儿还把剪好的茶叶拿到茶馆去卖钱。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形成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制作茶叶、炒茶叶、运茶叶、卖茶叶一系列的活动由此产生。一次让幼儿尝试制作区角材料的活动,没想到竟会引发幼儿这么多的思考,活动是幼儿动脑想出来的,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可见一斑。
在大班的科学区里,我们还投放了俄罗斯方块,幼儿很感兴趣,因为有很多不同形状的拼图版,有的拼图版横放和竖放都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幼儿想办法把拼版拼满,每一次的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一次探索的过程。后来我们又投放了九宫格和记录纸,幼儿用最少的拼图版拼满九宫格,并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这对幼儿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通过提供具有探索性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在区角中自主游戏,探索发现,把区角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
四、放手幼儿的活动,把大舞台留给主角
活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阐述:凡在学校里面各种活动各种教学,你都不应该直接去告诉他种种的结果,应当让儿童去试验、去思想、去求结果,他的方法不一定对,他的思想不一定正确,他所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满意;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从旁指导幼儿,怎样研究、怎样思想,越俎代庖,是教学中的大错,直接经验、自己的思想是学习中的惟一门径。《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区角游戏是个大舞台,幼儿应该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幼儿去游戏,注意指导的适度性和适宜性。
在角色游戏茶馆中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天担任茶馆店长的是小博,还有两名服务员和几位客人,客人们都在玩下棋,服务员给他们端茶。过了一会,小博过来跟老师说:“老师,阳阳(客人)的嘴巴上弄上茶杯上的颜料了。”原来,白色茶杯用颜料画上了花纹,但还没有干就被服务员拿去用了。老师轻声说:“你现在是店长,阳阳是你的客人,你去处理这件事。”小博稍微愣了一下,转过身对阳阳说:“对不起,我们的茶杯把你的嘴弄脏了,是我们不对,请你原谅我们一次。我们下次把杯子上的颜料晒干了再拿来用,我带你去洗洗吧。”两个小伙伴于是高高兴兴地去卫生间了。没想到“店长”这么机智,顺利地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玩具是儿童的伴侣。”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确立幼儿的核心地位,教师应该把游戏的舞台让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角,幼儿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个性的发展,还能真正体验到区角活动带来的轻松、自由和愉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游戏与玩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陈鹤琴,怎样做幼稚园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十七条教学原则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原则一: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陈鹤琴先生说:“在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获得直接的经验,了解做事的困难,认识事物的性质。儿童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思考是行动之母,思考没有受过锻炼,行动就等于盲动,流于妄动。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折射到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区角活动中,如何让幼儿成为区角游戏的主角,充分地去“做”,大胆地去“想”呢?“活教育”思想是解决当前区角活动中幼儿被动游戏变成主动游戏的一盏明灯。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中凸显其优势智能。在区角游戏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以幼儿为核心。我们在开展区角活动时,常常是教师为幼儿准备好一切,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游戏,这无疑使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存在自由自主的空间不足等问题,幼儿变成了游戏的配角。如何通过创设区角活动环境,确定活动内容,投放活动材料,并正确处理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进而让幼儿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人呢?本人结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如下探讨: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合理选择区角活动内容
根据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幼儿学习材料的选择要以幼儿为核心,教师不能决定幼儿的学习,而是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一个班几十个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个性、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大都不相同,教师一定要依照着儿童的经验、个性、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为他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区角活动内容的选择,也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想”与“做”的意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可以采集到很多的信息。《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教师及时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答疑解惑,还能拓宽和延伸区角活动的内容,更好地利用和挖掘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在一次的区角活动中,几个大班的幼儿从科学区的拐角找出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标本,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这个蝴蝶是真的还是假的?它能飞起来吗?冬天来了,蝴蝶都躲到哪里去了?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吗……孩子们的讨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于是科学角的内容就以蝴蝶为主题,幼儿通过与家长一起观看蝴蝶的科教片,观察蝴蝶标本等活动,对蝴蝶的生长过程以及种类等都有很清晰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有这么多关于蝴蝶的问题想知道,怎么做能得到答案呢?”幼儿的答案是回家问爸爸妈妈,有的说去图书馆找书看看,还有的说上网“百度”一下等,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关于蝴蝶的知识,还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才能和幼儿一起挖掘主题,幼儿的探索行为才更加深入,才能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思考,共同创设区角活动环境
区角环境的创设是通过区角位置的设计、材料的摆放、区角氛围的营造、区角规则的提示等途径来实现的。区角环境的布置不仅让活动能有序开展,还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幼儿的学习资料。”他还认为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认识更深刻,也更加爱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引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因此,在区角环境设置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区角环境的创设。例如:活动区设什么标志、区角规则怎么创定、怎么制作才能看得懂、里面摆放什么材料、怎么样摆放等,都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有的甚至要反复试验几次,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一次的区角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都到图书角看图书,图书角地方狭小,很多幼儿进去后,就很拥挤。于是教师请幼儿想办法来解决,有的幼儿说给图书角换个大的地方,可是活动室没有更大的地方来安置图书角。有的幼儿提出:每次游戏只请几位小朋友进去。可是怎么知道图书角里人数太多不能进去?后来经过讨论,幼儿想出了利用插卡袋来限定人数,经过几次活动,最后确定了这样的方案:在图书角放上规定数量的插卡袋,每个袋子只能插一个游戏卡,插满了其他幼儿就不能进来游戏了。幼儿制作了插卡袋贴在图书角显眼的位置,图书角的拥挤情况没有再出现了。
三、激发幼儿探索与发现,科学投放区角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延伸到区角材料的投放,我们会发现在准备区角材料上总是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干的多,思考的少。为追求材料的精美,忽略了幼儿动手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能力与水平,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只是一种习惯动作,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
例如,大班角色游戏——茶馆,因为要让幼儿认识不同茶叶的形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用卡纸制作几种不同的茶叶,由于茶叶的叶片都很小,制作起来麻烦且费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几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在制作茶叶,他们想试试,没想到做的很好,而且很快记住了这几种茶叶的名称,并能根据形状的不同区分茶叶。在后来的区角游戏中,有几位幼儿也很想去剪茶叶,有个幼儿还把剪好的茶叶拿到茶馆去卖钱。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形成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制作茶叶、炒茶叶、运茶叶、卖茶叶一系列的活动由此产生。一次让幼儿尝试制作区角材料的活动,没想到竟会引发幼儿这么多的思考,活动是幼儿动脑想出来的,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可见一斑。
在大班的科学区里,我们还投放了俄罗斯方块,幼儿很感兴趣,因为有很多不同形状的拼图版,有的拼图版横放和竖放都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幼儿想办法把拼版拼满,每一次的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一次探索的过程。后来我们又投放了九宫格和记录纸,幼儿用最少的拼图版拼满九宫格,并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这对幼儿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通过提供具有探索性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在区角中自主游戏,探索发现,把区角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
四、放手幼儿的活动,把大舞台留给主角
活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阐述:凡在学校里面各种活动各种教学,你都不应该直接去告诉他种种的结果,应当让儿童去试验、去思想、去求结果,他的方法不一定对,他的思想不一定正确,他所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满意;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从旁指导幼儿,怎样研究、怎样思想,越俎代庖,是教学中的大错,直接经验、自己的思想是学习中的惟一门径。《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区角游戏是个大舞台,幼儿应该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幼儿去游戏,注意指导的适度性和适宜性。
在角色游戏茶馆中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天担任茶馆店长的是小博,还有两名服务员和几位客人,客人们都在玩下棋,服务员给他们端茶。过了一会,小博过来跟老师说:“老师,阳阳(客人)的嘴巴上弄上茶杯上的颜料了。”原来,白色茶杯用颜料画上了花纹,但还没有干就被服务员拿去用了。老师轻声说:“你现在是店长,阳阳是你的客人,你去处理这件事。”小博稍微愣了一下,转过身对阳阳说:“对不起,我们的茶杯把你的嘴弄脏了,是我们不对,请你原谅我们一次。我们下次把杯子上的颜料晒干了再拿来用,我带你去洗洗吧。”两个小伙伴于是高高兴兴地去卫生间了。没想到“店长”这么机智,顺利地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玩具是儿童的伴侣。”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确立幼儿的核心地位,教师应该把游戏的舞台让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角,幼儿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个性的发展,还能真正体验到区角活动带来的轻松、自由和愉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游戏与玩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陈鹤琴,怎样做幼稚园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