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 ”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 ”,才能先发制人,免遭社会淘汰。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OO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 本地化 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2011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eMarketer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手卡几用户达5.19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7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 ”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 ”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匕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 ”,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三、“互联网 ”时代企业管理的变化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 ”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 ”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 ”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 ”,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 ”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白宫、去自杀重生。
分工与协作。现有的传统企业管理都是基于传统的经济模式,从小作坊到工业化,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但移动浪潮时代到来,平等、协作成为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会导致中小企业更有效率。这种模式造成了传统大公司形态的转型,或许需要聚焦在核心模块,让其他的模块和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或许内外部产生协作的新机制。未来,企业科层制将消失,一个大规模协作的组织方式及新的管理将重新构建体系。未来,企业边界将消失,企业将成为平台型的企业。
个性与规模。传统的科学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采用大规模生产,将产品成本尽可能降低,但是,互联网催化了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出现,消费者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规模化产品,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生产甚至销售环节,把此当作一个体验,企业也将此当作一个新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未来“互联网 ”的产品或许是“乐高”式积木生产,通过不同的模块组装成不同的产品。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OO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 本地化 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2011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eMarketer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手卡几用户达5.19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7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 ”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 ”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匕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 ”,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三、“互联网 ”时代企业管理的变化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 ”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 ”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 ”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 ”,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 ”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白宫、去自杀重生。
分工与协作。现有的传统企业管理都是基于传统的经济模式,从小作坊到工业化,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但移动浪潮时代到来,平等、协作成为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会导致中小企业更有效率。这种模式造成了传统大公司形态的转型,或许需要聚焦在核心模块,让其他的模块和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或许内外部产生协作的新机制。未来,企业科层制将消失,一个大规模协作的组织方式及新的管理将重新构建体系。未来,企业边界将消失,企业将成为平台型的企业。
个性与规模。传统的科学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采用大规模生产,将产品成本尽可能降低,但是,互联网催化了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出现,消费者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规模化产品,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生产甚至销售环节,把此当作一个体验,企业也将此当作一个新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未来“互联网 ”的产品或许是“乐高”式积木生产,通过不同的模块组装成不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