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的主阵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其突破口。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集体主义的渗透和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渗透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找到影响和制约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因素
1、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然而许多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尤其是德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往往仅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良好品质以及其他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家长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甚至是文盲,根本不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其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并未能发挥重要作用。
2、学校的德育主渠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衡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更好地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3、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优势未能很好凸现
社会是个人成才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大融合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教育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的发挥。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
1、素质教育的深入为语文学科思想品德渗透提供更大的空间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质量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也较应试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教育在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科德育的强化和渗透,这为我们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去渗透学科德育教育。
2、课程改革的深化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理论的基础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因而初中阶段各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材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语文学科的学科功能也逐渐在恢复,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所蕴涵的学科优势正被人们日益重视,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3、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方法的借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围绕教堂教学的各种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涌现出一大批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手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德育信息,还应该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目标的突破和渗透寄托在典型的文学作品和背景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和延伸德育渗透的效果。
1、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名人进行渗透
从语文课文作者介绍入手来强化德育渗透。作者有有名的政治家,如毛泽东、诸葛亮等;也有著名的学者,鲁迅等;还有文学家、思想家如司马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老子、孔子、孟子等等……这些可歌可泣的作者实在不胜枚举啊。由于有的学生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人物,这似乎给我们的德育渗透造成了障碍。殊不知,这不仅不是障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语文新教材给我们语文第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供教师自由发挥的更大的德育渗透的空间,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善于挖掘和捕获课本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强化渗透。
2、利用典型成语故事进行渗透
成语故事可以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学生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四面楚歌、嗟來之食、精卫填海、寸草春辉、投笔从戎、敝帚自珍、余音绕梁、庖丁解牛、夸父逐日、过门不入、推敲、开卷有益、天经地义、马革裹尸、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适时因势地穿插这些生动的成语典故。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思想道德
教师在组织教学和研究教材时,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适时地提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得情感和道德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收获感悟、培养能力,从而达成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渗透。
4、学科教案设计中要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总体上看,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对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提供了贯彻和实施的保证。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并有突破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详细说明,最好是在进行每课的教学设计时,都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德育因素,更要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因素,然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设计,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课后争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语文书籍的可喜现象。更大大激发和促成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形成。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的主阵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其突破口。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集体主义的渗透和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渗透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找到影响和制约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因素
1、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然而许多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尤其是德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往往仅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良好品质以及其他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家长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甚至是文盲,根本不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其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并未能发挥重要作用。
2、学校的德育主渠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衡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更好地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3、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优势未能很好凸现
社会是个人成才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大融合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教育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的发挥。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
1、素质教育的深入为语文学科思想品德渗透提供更大的空间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质量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也较应试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教育在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科德育的强化和渗透,这为我们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去渗透学科德育教育。
2、课程改革的深化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理论的基础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因而初中阶段各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材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语文学科的学科功能也逐渐在恢复,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所蕴涵的学科优势正被人们日益重视,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3、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方法的借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围绕教堂教学的各种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涌现出一大批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手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德育信息,还应该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目标的突破和渗透寄托在典型的文学作品和背景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和延伸德育渗透的效果。
1、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名人进行渗透
从语文课文作者介绍入手来强化德育渗透。作者有有名的政治家,如毛泽东、诸葛亮等;也有著名的学者,鲁迅等;还有文学家、思想家如司马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老子、孔子、孟子等等……这些可歌可泣的作者实在不胜枚举啊。由于有的学生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人物,这似乎给我们的德育渗透造成了障碍。殊不知,这不仅不是障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语文新教材给我们语文第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供教师自由发挥的更大的德育渗透的空间,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善于挖掘和捕获课本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强化渗透。
2、利用典型成语故事进行渗透
成语故事可以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学生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四面楚歌、嗟來之食、精卫填海、寸草春辉、投笔从戎、敝帚自珍、余音绕梁、庖丁解牛、夸父逐日、过门不入、推敲、开卷有益、天经地义、马革裹尸、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适时因势地穿插这些生动的成语典故。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思想道德
教师在组织教学和研究教材时,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适时地提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得情感和道德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收获感悟、培养能力,从而达成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渗透。
4、学科教案设计中要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总体上看,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对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提供了贯彻和实施的保证。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并有突破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详细说明,最好是在进行每课的教学设计时,都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德育因素,更要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因素,然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设计,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课后争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语文书籍的可喜现象。更大大激发和促成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