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月17日,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通过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一部宣传短片《啥是佩奇》。该短片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一夜之间便成了刷屏爆款。
《啥是佩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快过年了,在农村生活的爷爷给城里的孙子打电话,小孙子说了句想要“佩奇”,但老爷子并不知道佩奇是个啥。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爷爷开始满村寻找佩奇,从洗发水到“张佩奇”,村民们口中的答案千奇百怪。直到一个在城里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解开谜底,原来佩奇是个小猪,红的。除夕夜家人团聚,爷爷开始展示爱心礼物,一个由鼓风机做成的佩奇的出现,惊呆众人,老爷子别出心裁的爱跨越了隔代距离。而片尾墙上一句“大年初一不收礼,全家进城看佩奇”的标语,才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啥是佩奇》是个广告片。
虽然《啥是佩奇》的时长只有5分40秒,却让观众看了之后既想笑又想哭,也让不少人想到了自己远在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纷纷评价它是“猪年开年第一温情片”。
啥是佩奇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抱亲情
“长辈或许不懂你,但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啥是佩奇”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归亲情、拥抱亲情。“啥是佩奇”也很重要,因为对牵挂孙子的爷爷而言,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无论故乡在哪里,总有一双手在为子女的归来而操劳,总有一段思念在为亲情重逢而守候。正是这一中国所特有的情感共鸣,才使得《啥是佩奇》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
同时,《啥是佩奇》也是一个生动例证,充分说明脱离了文化背景谈文化,结果难免南辕北辙、各说各话。从小猪佩奇到鼓风机佩奇戏剧般的转身,反衬出的正是代与代之间的文化落差。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爷爷和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孙子,文化鸿沟跨越几十年。“啥是佩奇”的文化落差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是“微信是什么信”“天猫是什么猫”。长辈同晚辈的文化代沟固然可以引发许多欢笑,但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常回家看看”是最大的尽孝。在走向美好生活的路途上,晚辈们不妨拉一把长辈,让他们信息不闭塞、生活更精彩。
“天大地大,记得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部短视频固然可以像投入池水的石子2一样激起无数涟漪,但解读归解读、思考归思考,最不能忘却的是春节团圆。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啥是佩奇》为2019年开了一个好头,也期待更多好作品带给人们思考和感动。
把文艺创作的目光投向生活
一位留守山村的老年农民与一位以动漫为伴的城市幼童之间,通过佩奇这一纽带,在情感世界里得以聯结。这份朴素而浓烈的情感,也在祖孙三辈人之间得以传承。推而广之,《啥是佩奇》这部短片令无数人热泪盈眶,激活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使人们得以体验价值、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洗礼,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当然,一则短短几分钟的商业广告,远远无法承载我们真实的日常和情感重量。《啥是佩奇》的爆红,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声追问:有没有意愿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没有能力挖掘和诠释真实的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须知,乡与城、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这些几乎是国人生活中面临的“元命题”,却只在年复一年的返乡期才成为短暂的话题焦点。这些“元命题”所蕴藏的内涵,远比《啥是佩奇》所表现的复杂、厚重、纠葛、充满张力。留守爷爷的一片挚爱背后,有着更多的辛酸苦涩。代与代之间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么平面和单向。甚至过年本身,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并非快乐团圆那么简单。一顿团年饭,浓缩着更多的欢欣和悲苦,包含着人生和生活的百味杂陈。
重要的命题,呼唤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艺术创作。直面它们的优秀作品,将可以触动情感、抚慰人心,赋予人们风雨兼程的精神力量。
《啥是佩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快过年了,在农村生活的爷爷给城里的孙子打电话,小孙子说了句想要“佩奇”,但老爷子并不知道佩奇是个啥。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爷爷开始满村寻找佩奇,从洗发水到“张佩奇”,村民们口中的答案千奇百怪。直到一个在城里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解开谜底,原来佩奇是个小猪,红的。除夕夜家人团聚,爷爷开始展示爱心礼物,一个由鼓风机做成的佩奇的出现,惊呆众人,老爷子别出心裁的爱跨越了隔代距离。而片尾墙上一句“大年初一不收礼,全家进城看佩奇”的标语,才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啥是佩奇》是个广告片。
虽然《啥是佩奇》的时长只有5分40秒,却让观众看了之后既想笑又想哭,也让不少人想到了自己远在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纷纷评价它是“猪年开年第一温情片”。
啥是佩奇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抱亲情
“长辈或许不懂你,但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啥是佩奇”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归亲情、拥抱亲情。“啥是佩奇”也很重要,因为对牵挂孙子的爷爷而言,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无论故乡在哪里,总有一双手在为子女的归来而操劳,总有一段思念在为亲情重逢而守候。正是这一中国所特有的情感共鸣,才使得《啥是佩奇》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
同时,《啥是佩奇》也是一个生动例证,充分说明脱离了文化背景谈文化,结果难免南辕北辙、各说各话。从小猪佩奇到鼓风机佩奇戏剧般的转身,反衬出的正是代与代之间的文化落差。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爷爷和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孙子,文化鸿沟跨越几十年。“啥是佩奇”的文化落差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是“微信是什么信”“天猫是什么猫”。长辈同晚辈的文化代沟固然可以引发许多欢笑,但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常回家看看”是最大的尽孝。在走向美好生活的路途上,晚辈们不妨拉一把长辈,让他们信息不闭塞、生活更精彩。
“天大地大,记得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部短视频固然可以像投入池水的石子2一样激起无数涟漪,但解读归解读、思考归思考,最不能忘却的是春节团圆。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啥是佩奇》为2019年开了一个好头,也期待更多好作品带给人们思考和感动。
把文艺创作的目光投向生活
一位留守山村的老年农民与一位以动漫为伴的城市幼童之间,通过佩奇这一纽带,在情感世界里得以聯结。这份朴素而浓烈的情感,也在祖孙三辈人之间得以传承。推而广之,《啥是佩奇》这部短片令无数人热泪盈眶,激活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使人们得以体验价值、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洗礼,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当然,一则短短几分钟的商业广告,远远无法承载我们真实的日常和情感重量。《啥是佩奇》的爆红,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声追问:有没有意愿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没有能力挖掘和诠释真实的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须知,乡与城、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这些几乎是国人生活中面临的“元命题”,却只在年复一年的返乡期才成为短暂的话题焦点。这些“元命题”所蕴藏的内涵,远比《啥是佩奇》所表现的复杂、厚重、纠葛、充满张力。留守爷爷的一片挚爱背后,有着更多的辛酸苦涩。代与代之间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么平面和单向。甚至过年本身,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并非快乐团圆那么简单。一顿团年饭,浓缩着更多的欢欣和悲苦,包含着人生和生活的百味杂陈。
重要的命题,呼唤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艺术创作。直面它们的优秀作品,将可以触动情感、抚慰人心,赋予人们风雨兼程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