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个案研究,通过大量的文例,对杂文的内涵、属性与功能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杂文的五种艺术风格。分别是:泼辣讽刺的个性,形象化的品味,巧妙的生发,活泼多样的形式,素朴自然的语言等。
【关键词】 杂文;功能;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204-04
1 引言
杂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属于文学体裁之一。它有散文的特点,但确乎不仅仅是散文,它是论文与诗的结合,既要针砭时事、揭微显隐,又要有诗的艺术特点,要讲求艺术性。辞海对杂文的解释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一言以蔽之,杂文的特点 在于“杂”的内容和形式发议论,使表达上的外向和内在浑然一体。
对于杂文的艺术风格,要作一个精确、全面的描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得不好则会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笔者在这里以《上海杂文选》为范本,根据修辞美学的认识论方法:即紧密结合文本的环境,对杂文的艺术风格作一个定性分析。
2 泼辣讽刺的个性
杂文原本无类,从鲁迅倡导杂文开始,一直是被当作投枪,匕首使用,形成了一身带刺的性格.这一来杂文与"小品文"的大类分家独立开户而成为揭露讽刺性质的短论,所以如果谈杂文有性格,那它一定是属于"火命",性辣又有点牛脾气,嗜辣的人爱吃辣椒,怕刺激的人就不那么欢喜,这已是一般的常情了,同样的道理,杂文也是文艺白花园里的一朵花,但它确像有刺的蔷薇,惟其带刺,"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因此,有很大的威慑力,有剧烈的刺痛力,这样就有人欣赏有人忌,并不是皆大欢喜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都有带刺的文章,五四鲁迅的"投枪",匕首是明显的性辣,建国以后,议论社会问题和针砭时弊的居多,五十年代末,带刺的文章少了,特别在十年浩劫中,更是无片言只语,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社会时弊不很明显,但是一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引进他国经验技术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舶来品,污染了社会风气,贪污,腐败,盲目崇拜,金钱至上的恶风恶气大势竄涨,在这个时期所出现的上海杂文中,针砭时弊的文章随处可见,试举几列分析如下。
例一:"洋奴"不是象盗窃,敲诈,贪污这样在法律上表示犯罪的通用的规划的词语,它只是社会上形容一种类型人物的通用贬义词.是否构成侮辱,那是看你有没有"洋奴"行为和"西崽相",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痛斥鞭挞的西崽相,依徒华样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这是旧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之后社会上的一种为国人所不齿的新型奴才相,比如同中国人讲并无难达的信息,毋须借助外语的话时,但为了显示自己懂洋话,故意镶嵌几个外文字词,钱钟书对这种“西崽相”讽刺道:”这比不得嘴里镶的金牙,金牙尚可装点,使用,只好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以显示饭菜吃得比你们好。”
如今,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但是对于封建遗毒洋奴故态的沉渣泛起,败坏改革开放的声誉和形象,切不可等闲视之.
——舒展《释“洋奴”》原载《新民晚报》1993.2.1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吴祖光是否侵犯了“国贸”职工名誉权一案被告和原告律师的发言实况说起,意在反映出在改革开放中所发生的一些怪现象,即崇洋媚外又沉渣泛起。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是否构成侮辱,那就看你有没有洋奴行为和西崽相.”这实际上也就暗指你国贸职工丧失了国格人格,称为洋奴,正所谓名符其实,无可厚非的。作者又用讽刺的笔调指出,这些洋奴比不上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金牙,金牙还有点用处,他们只能是牙缝里嵌的肉屑。好一个牙缝里的肉屑,这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洋奴的无比鄙视。作者用西崽相、封建遗毒等泼辣的语言直通通地刺中了那些洋奴的痛处,从而在力地鞭挞了社会上类似的丑恶现象。
例二:奇怪的是新近有一路理论家把反奢侈反浪费的舆论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名之曰平民情结,认为这是阻碍发展的不利因素。自以为贵,想作威作福的人,往往不过是为了一雪先前的自以为卑微的耻辱,而对平民的镇压,目的也就是要与平民彻底划清界限,早些年,那些肉麻的传扬越穷越光荣的人结搞出那么多穷人是有功的,而今他自已却摇身成了官司商,见了穷人恨不得放出狗去咬,“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平民看来,是一种社会的无耻,而按理论家的观点,克服掉“平民情结”之后,就显得无比的合理,结婚买五万朵玫瑰花的生活才是国民应有的情结。
……
太监有时比皇帝还要神气。
——吴非《什么叫平民情结》原载《解放日报》,19951.12
该文章旨在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穷奢极欲的一些所谓革命功臣。那些功臣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却极端仇视老百姓对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反对。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自以为贵的人,往往只不过是为了一雪先前的自以为卑微的耻辱”,与平民彻底划清界线,这就暴露了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心理状态:致富忘本,只能百姓与其同苦,不可百姓与其共甘,是实实在在的伪君子、真小人。他们盼平等,有了平等恨平等,这是一种十足的官僚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小人得势者。最后作者辛辣地指出,“太监有时比皇帝还要神气”,运用比喻的手法,痛击了这些丑恶小人,真是掷地有声,泼辣有力。
3 形象化的品味
文艺与议论相结合的杂文,虽然不像诗歌、戏剧那样天生具有形象性,但它确实给人一种形象化的品味,这个形象化不是用具体的形象刻画来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而是靠发议论、讲道理,是“往往夹杂一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加活气,读者往往感到格外的举趣,不易疲倦。”
杂文如能做到形象化则会给读者一种清闲自然的风味。杂文的形象化就是要真切实在,有如生活本身,又比生活更能引动人的感情,那里面桩桩件件的事情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新鲜,使读者看过以后会随之产生联想,感到文已尽而意有余,所谓“议论而兼叙述者”,就是指能根据逻辑思维形象地反映生活,使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有机地统一起来,迸发出一种既有情又有理的逼真性,为了达到形象化的风味,杂文又要通过各种手法诸如比喻、联想、取类型以及揭露讽刺等加以具体化。上海杂文很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特摄几例如下。
例一:五年前,李时珍打报告说人辞华夏医药会名誉主席之职,学会书记处说等换届再说……这一日,忽听门铃响,李时珍打开门一看,哈,是何老总……,“李时老!昨天本报要闻版头条新闻H市天河酒厂研制成功金箔酒,你看到没有?”“据认为,这是一大科研成果啦……请你尝尝并请你老提出宝贵意见。”“啊,唔,这个……我戒酒了,”“况且黄金不在我的本草一千八百九十二味之内,我也不知道黄金可以酿酒。”
“可是,黄金可食用,可抑菌,这是尊著《本草纲目》上写着的呀”,“呃…不记得了,不过据我现时的认识,黄金断乎不可入药,尤其不可饮用,倘饮金箔酒,吃黄金宴成风,将使国人金迷心窍,肝肠吃断,只剩一张浮肿的阔脸,招摇市上……”
第二天,李时珍花了一整天,写了个辞职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前次辞职报告,时珍为愤激之情所蔽,曾建议修订本草纲目时,将中外货币列于一千八百九十味之首,同时指出,此药多服易致精神昏瞀,财迷心窍,良知泯灭,廉耻丧尽,至于贪污,受贿盗窃诈骗,勒索抢劫……,究属乖缪,时珍于今,痛感货币入药为害之烈,故特郑重声明,将此建议撤消。”
——刘金《李时珍再辞名誉职》原载《北京日报》1994.1.26
该文,作者通篇运用叙述手法,体现了议论中的形象化特点。文章旨在批判那些为了追逐名利以至财迷心窍、良知泯灭的人,作者虚构李时珍这个世人皆知的医学家辞职的事情,用叙述笔调徐徐展开议论,开篇叙述李时珍要辞名誉主席职实际上批评了那些借用名人作幌子欺骗民众以谋取暴利的人,然后通过何总的金箔酒说是《本草纲目》写着“黄金可抑菌”,想要得到李时珍的捧场,无奈李时珍说据我现时的认识“黄金断乎不可入药”,从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社会上一些无良知之徒为了铜钱,竟不顾科学上的认证,却肆意在古老的医书上找论据,以骗取人们的信赖,最后叙述李时珍的辞职书,更鲜明地抨击了那些精神昏瞀、财迷心窍的丑恶分子。文章通篇叙述,并用比喻的手法由此及彼,议论自出,鲜明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使人爱看,读后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感觉,发人深思。
例二:……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鱼头,中段清蒸,尾段红烧,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痛,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有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出朱元璋要的当年美滋味。
——江曾培《幸福递减律》原载《解放日报》1994.8.9
这是属于片断的叙述和议论的形象化,作者旨在表达九十年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一种看法: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消费品得之很容易,因此,人们逐渐忘却了节俭的美德,大肆铺张浪费。作者叙述了两个故事,都在叙述中生发议论,观点是一致的:即幸福不在于丰富的物质享受,而在于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一旦富了就忘了往日的艰辛,老太太觉得北京的鱼好吃,朱元璋认为当年的翡翠白玉汤味美,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和现在的处境不同,不知道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忘却了往日的艰辛。作者以此类比,进而批评了社会上那些贪图享受,大肆浪费的人。
4 巧妙的生发
一篇耐人寻味的杂文,往往是由于其点子出得巧,而又生发得妙。大道理是要谈的,为了避免泛泛而谈,作者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议论问题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善于发挥,由一点加以生发以小做大。杂文针对性强,它不能面面俱到,題目做大了,力所难及,四平八稳,一马平川,就会失之于泛,所以要有个小题——窥出精神的巧点子,所谓这个巧点子,通俗点说,不过是可资生发的巧角度罢了,杂文阐发议论,要选择角度,并不要求作者一味地去寻一个新的事物作出出发点,我们往往可以在旧事物中找到另外一个新角度,这就是说要善于挖掘角度,有了好点子,如果没有把它化开来,或者说生发得勉强生硬,也属美中不足。所以说,要巧妙地生发,必须有感受而发,当然,这个有感不是多愁善于感受,临风则洒泪,对月则长吁,而是要有思想的火花。那么,杂文该如何生发呢?这没有什么定律可循,只要体现在化有感为联想,出其不意,触类旁通,节外生枝,不落俗套,这就够了。
人们称杂文作家为杂家,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概括。作为杂家的产品,生发是非杂不可的,事理相济,情采并茂,不管来自生活也好,来自书本也好,都要寄托在广阔的知识面上,我们可以根据一则故事,一条经典,一件报道事件,从中抓住一点加以生发,要古为今用,旧为新用,把尘封的经典变成有生命力的活源。所有生发,综此一点,即要贵在自然,从现实和生活出发。试以《上海杂文选》中几例分析如下。
例一:明末一位读书人周容,有一篇文章《小巷渡者》,讲周容从小港进入浙江镇海县城,叫一个小僮帮木板捆书卷跟着他,西日沉山,离城还有二里路,他归心急迫,问摆渡人:“当我走到城南门时,南门是否还开着,进得了城么?摆渡者仔细打量了一番他的小童然后回答说,你们若是慢着走,城门尚开着,要是急着走则城门就关了。周容听了,很是生气,以为这是玩笑,于是就快步向城下赶去,但刚走了一里路,小僮就跌倒在地,书卷抛了一地,小僮趴在地上哭,一时无力爬起来,待理好书赶到城下,城门却已关了。
周容这遍文章,历来评论者以为仅是寓躁急自内败,欲速则不达。实际上,我以为周容还有更深一层:“要想达到某个目标,成就某个事业,必须提高办事者自身素质。
渡者的判断的依据是他看到小僮的体质差,若急行,必然出事。…….现在都在谈提高国民素质问题……为达到振兴中华目标,靠什么?……归根结底是靠人,靠有素质的国民……
——元三《渡者的箴言》选自《文汇报》1995.4.2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有了一个古典故事,这个故事历来被评者认为是寄寓了一个观点,即“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之意。”但作者不落俗套,并不就这个寓意而阐发,却抓住了一个闪光的点子:即要达到某个大目标,必须提高办事者自身的素质。这个观点是从小书僮引发出来的于是作者从这个巧点子生发,认为当今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年代,要振兴中华,必须靠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靠科学精神改造全体人民的思想,最后更进一步强调人民公仆素质的重要性,人民公仆要不谋私,才能带领群众致富。
例二:……清以前,中原人氏的发式大抵束为其髻,小孩子一到发蒙胧之时,即束发入学。
操刀为人剃头者,现在人们尊称为理发师,属于有学问的人,旧时理发师也有个俗名,叫作侍诏,但侍诏是没地位的。我常常纳闷,现在的理发师工序一年比一年有新变化,在这厅那厅的里面,普普通通一个男子理发,工序有十道之繁,而这每一道工序,都是刀刀见血的,有人叹曰:理发乎,斩人乎。
大凡服务性行业,都把原来极简单的事弄得越来越复杂了……引申开去,就说跳舞唱歌饮酒活动吧,也弄得复杂起来了,除了添靓妹陪唱,丽人伴舞外,据说那一泓碧波之下还有异性的“浪里白条”在恭候……好戏是异按摩或者是按摩异性。
自然,弄复杂的目的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命题,那就是斩人罢了,好事者编过一首自嘲民谣,讲什么:剃归让你剃,头仍是我头。看来,这终究是当不成真的道情板儿,因为“剃归你剃,头不是我头”了的现象,我们看的还少吗?
——陈志强《闲侃剃头及其他》原载《解放日报》1993.12.7
文中,作者谈及人们所熟悉的剃头这件事,它看来很普通,似是没有什么新意,但作者在谈到旧时理发师有个俗名叫作“侍诏”之后,突然笔锋一转,谈及现时社会上的理发工序竟有十道之繁,每道工序都是刀刀见血,这个刀刀见血就是一个新点子,即现时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丑恶现象——做生意宰人、坑人。接着,由此生发,引申到社会中诸如唱歌、跳舞等各行各业的丑恶事情:靓妹陪唱,丽人伴舞,一泓碧波之下还有异性的浪里白条,从而批评了那些为了钱财挂羊头卖狗肉的待业。文章最后从“剃归让你剃,头仍是我头”变成“头归让你剃,头不是我头了”,由此斥责社会上那些为了追求享乐,而忘却了自已的责任和社会道德的人,发人深思。
5 活泼多样的形式
在大多数人眼里,沉得杂文跟议论文差不多,写起来也并不难,只要掌握如三段论式就是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就体式而言,杂文属于“豆腐干”的短论,我们承认它一般都开宗明义地提出问题,然后转入正题,按通常的顺序摆事实说道理,可是体式不等于程式,杂文在形式上完全容许有较大的突破,不能固囿于一种格式,它除了内容要杂,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要有活泼多样的形式,杂文是带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更广泛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形式,特别是各种文艺形式来为自己的内容服务,鲁迅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的杂文杂而有序,随手拈来在形式上也表现为绚丽多姿,如他的《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用了一个非常风趣的结尾:
现在我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在下面,遥祭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云”。
那就是Δ
那时候,张资平已堕落为专门写三角恋爱的“作家”,鲁迅借用一个三角形,针砭之间,带有几分幽默,那样灵活自然地表达思想,实在是大胆的尝试,新鲜的创造。
可以说,杂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表达需要,尽可采用有创造力的形式。需要的话,可以是抒情式的,可以是特写式的,也可以是寓言式的,打油式的,对话式的,祭文式,书简式,甚至可以是相声式的。
例一: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吾师计划经济先生魂归于西天,噩耗传来,弟子痛心疾首,恸哭之声虽未能惊天地而泣鬼神,知情者亦无不为之怆然!
先生祖籍苏联(今亦亡之矣,呜呼),令尊斯氏大林,官居大元帅,遣先生不远千里辅我中华,创千秋之业,立盖世之功……
岂料今春二月十六,报载八届人大开幕在即,修改宪法列入议程,先生为宪法所保护之合法地位亦将被市场经济所代替……先生双目紧闭,双手冰凉,心脏停止跳动矣。
呜呼,哀哉!先生一去不复回了,弟子致祭于先生灵前曰:余等继承先生遗愿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避计划经济特区,与市场经济决一高低,届时,拒外资于境外,扼改革于摇篮,事成之日,想先生亦能含笑于九泉。
尚飨!
——范荣康《哭先师计公》原载于《新民晚报》1993.3.29
文章运用祭文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即对那些脑筋僵化,还死守着计划经济政策的那一批人进行批评。作者采用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表面来看,作者好像是为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取消鸣不平,实际上是皮里阳秋地狠刺了那一批保守者,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九十年代中期的社會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
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的自由发展,党和政府做出及决定,尚有一部分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产生很大的矛盾,作者发表此文,既是和风细雨又是凶猛有力地剔除了这些人思想上的残渣,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6 素朴自然的语言
语言的美,不于词章的华丽,而杂文更忌“花腔”。写杂文,语言当然重要,语精而言辟,言简而意赅,要立意为主,有位老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美,在于恰当其分,不可更易,朴素就是美。”杂文写作中,朴素自然的语言体现了其重要的特征,实际上,素朴自然也是一种修辞,是属于一般修辞范围,正所谓“错彩镂金”“初发芙蓉”,各有所长,正如著名美学家王一川所指出:作为一种无修辞的修辞,朴素的美才是修辞论美学所追求的真正理想境界,杂文的这种语言特点也正符合了修辞论美学的研究范围,《上海杂文选》中的杂文几乎都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取胜。例析如下:
例一:由是,专业描写“裤档文学”应运而生,外国的事情隔的太远,我不怎么了解,还是说说咱们中国的吧,中国的“裤档文学”可谓古已有之,如果说于今为烈,这可烈字,且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有明显的关系,那也得交代清楚它们不是钻窗户的“舶来”的苍蝇蚊子,而是凭借着适宜的温度孽生出来的土产。
——公刘《裤档文学和文学裤档》原载1994.1.16《新民晚报》
此文运用通俗的语言讲到裤档文学的问题,使读者一眼就看出作者的目的所指,批判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派生的精神文明方面的糟粕——有些人为了赚钱出名,亦不顾礼仪廉耻,哗众取宠,专门描写一些“性”方面的文章,以博取利益。作者所运用的词句句如“苍蝇蚊子”“土产”是朴素自然的无一丝造作之词,给人一种言近而意远的感觉。
7 结语
行文至此,我们可从宏观的角度对杂文作个理性认识,杂文是诗和论文的结合,它以一种独特的风格名之于世,日渐显示其不衰的生命力。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杂文的艺术风格作了定性概括,这只是窥见一斑欲见其豹矣,然其内在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需待进一步探所和分析,杂文总的特征风貌,并不是这几种艺术风格的简单相加,一篇好的杂文,是对这几种特征的完美融合。我们说杂文性辣,并不是孤立地考虑的,这种辣性也体现在其他风格中,所谓形象化的风味,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辣的作用,点子的生发是欲其辣的恰到好处,一辣中的、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对辣性作用的发挥起一个全面性的基础性作用,杂文不讲求华词丽句,以其朴素的言语叙事、议论,其旨在体现辣的直接性,通俗性。
诚然,杂文的辣性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在五四时期,社会黑暗,没有民主,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作家所创作的杂文,其辣性往往是火药式的、爆炸式的,是投抢,是匕首,往往直挺敌人胸喉。而在九十年代初中期的上海杂文中,其辣性是略有所不同,同样,它也是辣性的,但它更像牙科医生的针灸,给人一种又麻又痛的感觉,在麻痛过后,却能治病救人,此种辣性的变化是依社会环境而生的,九十年代初中期的社会环境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期,人民享有相当自由的民主,杂文作品往往是为了救病治人,其对社会问题的针砭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斥责。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自身环境的,根据修辞论美学,我们分析“上海杂文”是完全结合其所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的,这是一种大体上的、定性的分析,至若对于某一单篇杂文的细节分析,当不属本文主旨。本文为的是能起到一种抛转引玉的作用,对杂文的艺术品风格作一个概括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林帆,《杂文与杂文写作》,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罗竹风,《上海杂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杂文;功能;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204-04
1 引言
杂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属于文学体裁之一。它有散文的特点,但确乎不仅仅是散文,它是论文与诗的结合,既要针砭时事、揭微显隐,又要有诗的艺术特点,要讲求艺术性。辞海对杂文的解释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一言以蔽之,杂文的特点 在于“杂”的内容和形式发议论,使表达上的外向和内在浑然一体。
对于杂文的艺术风格,要作一个精确、全面的描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得不好则会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笔者在这里以《上海杂文选》为范本,根据修辞美学的认识论方法:即紧密结合文本的环境,对杂文的艺术风格作一个定性分析。
2 泼辣讽刺的个性
杂文原本无类,从鲁迅倡导杂文开始,一直是被当作投枪,匕首使用,形成了一身带刺的性格.这一来杂文与"小品文"的大类分家独立开户而成为揭露讽刺性质的短论,所以如果谈杂文有性格,那它一定是属于"火命",性辣又有点牛脾气,嗜辣的人爱吃辣椒,怕刺激的人就不那么欢喜,这已是一般的常情了,同样的道理,杂文也是文艺白花园里的一朵花,但它确像有刺的蔷薇,惟其带刺,"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因此,有很大的威慑力,有剧烈的刺痛力,这样就有人欣赏有人忌,并不是皆大欢喜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都有带刺的文章,五四鲁迅的"投枪",匕首是明显的性辣,建国以后,议论社会问题和针砭时弊的居多,五十年代末,带刺的文章少了,特别在十年浩劫中,更是无片言只语,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社会时弊不很明显,但是一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引进他国经验技术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舶来品,污染了社会风气,贪污,腐败,盲目崇拜,金钱至上的恶风恶气大势竄涨,在这个时期所出现的上海杂文中,针砭时弊的文章随处可见,试举几列分析如下。
例一:"洋奴"不是象盗窃,敲诈,贪污这样在法律上表示犯罪的通用的规划的词语,它只是社会上形容一种类型人物的通用贬义词.是否构成侮辱,那是看你有没有"洋奴"行为和"西崽相",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痛斥鞭挞的西崽相,依徒华样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这是旧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之后社会上的一种为国人所不齿的新型奴才相,比如同中国人讲并无难达的信息,毋须借助外语的话时,但为了显示自己懂洋话,故意镶嵌几个外文字词,钱钟书对这种“西崽相”讽刺道:”这比不得嘴里镶的金牙,金牙尚可装点,使用,只好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以显示饭菜吃得比你们好。”
如今,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但是对于封建遗毒洋奴故态的沉渣泛起,败坏改革开放的声誉和形象,切不可等闲视之.
——舒展《释“洋奴”》原载《新民晚报》1993.2.1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吴祖光是否侵犯了“国贸”职工名誉权一案被告和原告律师的发言实况说起,意在反映出在改革开放中所发生的一些怪现象,即崇洋媚外又沉渣泛起。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是否构成侮辱,那就看你有没有洋奴行为和西崽相.”这实际上也就暗指你国贸职工丧失了国格人格,称为洋奴,正所谓名符其实,无可厚非的。作者又用讽刺的笔调指出,这些洋奴比不上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金牙,金牙还有点用处,他们只能是牙缝里嵌的肉屑。好一个牙缝里的肉屑,这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洋奴的无比鄙视。作者用西崽相、封建遗毒等泼辣的语言直通通地刺中了那些洋奴的痛处,从而在力地鞭挞了社会上类似的丑恶现象。
例二:奇怪的是新近有一路理论家把反奢侈反浪费的舆论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名之曰平民情结,认为这是阻碍发展的不利因素。自以为贵,想作威作福的人,往往不过是为了一雪先前的自以为卑微的耻辱,而对平民的镇压,目的也就是要与平民彻底划清界限,早些年,那些肉麻的传扬越穷越光荣的人结搞出那么多穷人是有功的,而今他自已却摇身成了官司商,见了穷人恨不得放出狗去咬,“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平民看来,是一种社会的无耻,而按理论家的观点,克服掉“平民情结”之后,就显得无比的合理,结婚买五万朵玫瑰花的生活才是国民应有的情结。
……
太监有时比皇帝还要神气。
——吴非《什么叫平民情结》原载《解放日报》,19951.12
该文章旨在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穷奢极欲的一些所谓革命功臣。那些功臣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却极端仇视老百姓对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反对。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自以为贵的人,往往只不过是为了一雪先前的自以为卑微的耻辱”,与平民彻底划清界线,这就暴露了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心理状态:致富忘本,只能百姓与其同苦,不可百姓与其共甘,是实实在在的伪君子、真小人。他们盼平等,有了平等恨平等,这是一种十足的官僚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小人得势者。最后作者辛辣地指出,“太监有时比皇帝还要神气”,运用比喻的手法,痛击了这些丑恶小人,真是掷地有声,泼辣有力。
3 形象化的品味
文艺与议论相结合的杂文,虽然不像诗歌、戏剧那样天生具有形象性,但它确实给人一种形象化的品味,这个形象化不是用具体的形象刻画来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而是靠发议论、讲道理,是“往往夹杂一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加活气,读者往往感到格外的举趣,不易疲倦。”
杂文如能做到形象化则会给读者一种清闲自然的风味。杂文的形象化就是要真切实在,有如生活本身,又比生活更能引动人的感情,那里面桩桩件件的事情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新鲜,使读者看过以后会随之产生联想,感到文已尽而意有余,所谓“议论而兼叙述者”,就是指能根据逻辑思维形象地反映生活,使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有机地统一起来,迸发出一种既有情又有理的逼真性,为了达到形象化的风味,杂文又要通过各种手法诸如比喻、联想、取类型以及揭露讽刺等加以具体化。上海杂文很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特摄几例如下。
例一:五年前,李时珍打报告说人辞华夏医药会名誉主席之职,学会书记处说等换届再说……这一日,忽听门铃响,李时珍打开门一看,哈,是何老总……,“李时老!昨天本报要闻版头条新闻H市天河酒厂研制成功金箔酒,你看到没有?”“据认为,这是一大科研成果啦……请你尝尝并请你老提出宝贵意见。”“啊,唔,这个……我戒酒了,”“况且黄金不在我的本草一千八百九十二味之内,我也不知道黄金可以酿酒。”
“可是,黄金可食用,可抑菌,这是尊著《本草纲目》上写着的呀”,“呃…不记得了,不过据我现时的认识,黄金断乎不可入药,尤其不可饮用,倘饮金箔酒,吃黄金宴成风,将使国人金迷心窍,肝肠吃断,只剩一张浮肿的阔脸,招摇市上……”
第二天,李时珍花了一整天,写了个辞职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前次辞职报告,时珍为愤激之情所蔽,曾建议修订本草纲目时,将中外货币列于一千八百九十味之首,同时指出,此药多服易致精神昏瞀,财迷心窍,良知泯灭,廉耻丧尽,至于贪污,受贿盗窃诈骗,勒索抢劫……,究属乖缪,时珍于今,痛感货币入药为害之烈,故特郑重声明,将此建议撤消。”
——刘金《李时珍再辞名誉职》原载《北京日报》1994.1.26
该文,作者通篇运用叙述手法,体现了议论中的形象化特点。文章旨在批判那些为了追逐名利以至财迷心窍、良知泯灭的人,作者虚构李时珍这个世人皆知的医学家辞职的事情,用叙述笔调徐徐展开议论,开篇叙述李时珍要辞名誉主席职实际上批评了那些借用名人作幌子欺骗民众以谋取暴利的人,然后通过何总的金箔酒说是《本草纲目》写着“黄金可抑菌”,想要得到李时珍的捧场,无奈李时珍说据我现时的认识“黄金断乎不可入药”,从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社会上一些无良知之徒为了铜钱,竟不顾科学上的认证,却肆意在古老的医书上找论据,以骗取人们的信赖,最后叙述李时珍的辞职书,更鲜明地抨击了那些精神昏瞀、财迷心窍的丑恶分子。文章通篇叙述,并用比喻的手法由此及彼,议论自出,鲜明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使人爱看,读后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感觉,发人深思。
例二:……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鱼头,中段清蒸,尾段红烧,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痛,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有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出朱元璋要的当年美滋味。
——江曾培《幸福递减律》原载《解放日报》1994.8.9
这是属于片断的叙述和议论的形象化,作者旨在表达九十年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一种看法: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消费品得之很容易,因此,人们逐渐忘却了节俭的美德,大肆铺张浪费。作者叙述了两个故事,都在叙述中生发议论,观点是一致的:即幸福不在于丰富的物质享受,而在于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一旦富了就忘了往日的艰辛,老太太觉得北京的鱼好吃,朱元璋认为当年的翡翠白玉汤味美,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和现在的处境不同,不知道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忘却了往日的艰辛。作者以此类比,进而批评了社会上那些贪图享受,大肆浪费的人。
4 巧妙的生发
一篇耐人寻味的杂文,往往是由于其点子出得巧,而又生发得妙。大道理是要谈的,为了避免泛泛而谈,作者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议论问题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善于发挥,由一点加以生发以小做大。杂文针对性强,它不能面面俱到,題目做大了,力所难及,四平八稳,一马平川,就会失之于泛,所以要有个小题——窥出精神的巧点子,所谓这个巧点子,通俗点说,不过是可资生发的巧角度罢了,杂文阐发议论,要选择角度,并不要求作者一味地去寻一个新的事物作出出发点,我们往往可以在旧事物中找到另外一个新角度,这就是说要善于挖掘角度,有了好点子,如果没有把它化开来,或者说生发得勉强生硬,也属美中不足。所以说,要巧妙地生发,必须有感受而发,当然,这个有感不是多愁善于感受,临风则洒泪,对月则长吁,而是要有思想的火花。那么,杂文该如何生发呢?这没有什么定律可循,只要体现在化有感为联想,出其不意,触类旁通,节外生枝,不落俗套,这就够了。
人们称杂文作家为杂家,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概括。作为杂家的产品,生发是非杂不可的,事理相济,情采并茂,不管来自生活也好,来自书本也好,都要寄托在广阔的知识面上,我们可以根据一则故事,一条经典,一件报道事件,从中抓住一点加以生发,要古为今用,旧为新用,把尘封的经典变成有生命力的活源。所有生发,综此一点,即要贵在自然,从现实和生活出发。试以《上海杂文选》中几例分析如下。
例一:明末一位读书人周容,有一篇文章《小巷渡者》,讲周容从小港进入浙江镇海县城,叫一个小僮帮木板捆书卷跟着他,西日沉山,离城还有二里路,他归心急迫,问摆渡人:“当我走到城南门时,南门是否还开着,进得了城么?摆渡者仔细打量了一番他的小童然后回答说,你们若是慢着走,城门尚开着,要是急着走则城门就关了。周容听了,很是生气,以为这是玩笑,于是就快步向城下赶去,但刚走了一里路,小僮就跌倒在地,书卷抛了一地,小僮趴在地上哭,一时无力爬起来,待理好书赶到城下,城门却已关了。
周容这遍文章,历来评论者以为仅是寓躁急自内败,欲速则不达。实际上,我以为周容还有更深一层:“要想达到某个目标,成就某个事业,必须提高办事者自身素质。
渡者的判断的依据是他看到小僮的体质差,若急行,必然出事。…….现在都在谈提高国民素质问题……为达到振兴中华目标,靠什么?……归根结底是靠人,靠有素质的国民……
——元三《渡者的箴言》选自《文汇报》1995.4.2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有了一个古典故事,这个故事历来被评者认为是寄寓了一个观点,即“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之意。”但作者不落俗套,并不就这个寓意而阐发,却抓住了一个闪光的点子:即要达到某个大目标,必须提高办事者自身的素质。这个观点是从小书僮引发出来的于是作者从这个巧点子生发,认为当今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年代,要振兴中华,必须靠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靠科学精神改造全体人民的思想,最后更进一步强调人民公仆素质的重要性,人民公仆要不谋私,才能带领群众致富。
例二:……清以前,中原人氏的发式大抵束为其髻,小孩子一到发蒙胧之时,即束发入学。
操刀为人剃头者,现在人们尊称为理发师,属于有学问的人,旧时理发师也有个俗名,叫作侍诏,但侍诏是没地位的。我常常纳闷,现在的理发师工序一年比一年有新变化,在这厅那厅的里面,普普通通一个男子理发,工序有十道之繁,而这每一道工序,都是刀刀见血的,有人叹曰:理发乎,斩人乎。
大凡服务性行业,都把原来极简单的事弄得越来越复杂了……引申开去,就说跳舞唱歌饮酒活动吧,也弄得复杂起来了,除了添靓妹陪唱,丽人伴舞外,据说那一泓碧波之下还有异性的“浪里白条”在恭候……好戏是异按摩或者是按摩异性。
自然,弄复杂的目的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命题,那就是斩人罢了,好事者编过一首自嘲民谣,讲什么:剃归让你剃,头仍是我头。看来,这终究是当不成真的道情板儿,因为“剃归你剃,头不是我头”了的现象,我们看的还少吗?
——陈志强《闲侃剃头及其他》原载《解放日报》1993.12.7
文中,作者谈及人们所熟悉的剃头这件事,它看来很普通,似是没有什么新意,但作者在谈到旧时理发师有个俗名叫作“侍诏”之后,突然笔锋一转,谈及现时社会上的理发工序竟有十道之繁,每道工序都是刀刀见血,这个刀刀见血就是一个新点子,即现时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丑恶现象——做生意宰人、坑人。接着,由此生发,引申到社会中诸如唱歌、跳舞等各行各业的丑恶事情:靓妹陪唱,丽人伴舞,一泓碧波之下还有异性的浪里白条,从而批评了那些为了钱财挂羊头卖狗肉的待业。文章最后从“剃归让你剃,头仍是我头”变成“头归让你剃,头不是我头了”,由此斥责社会上那些为了追求享乐,而忘却了自已的责任和社会道德的人,发人深思。
5 活泼多样的形式
在大多数人眼里,沉得杂文跟议论文差不多,写起来也并不难,只要掌握如三段论式就是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就体式而言,杂文属于“豆腐干”的短论,我们承认它一般都开宗明义地提出问题,然后转入正题,按通常的顺序摆事实说道理,可是体式不等于程式,杂文在形式上完全容许有较大的突破,不能固囿于一种格式,它除了内容要杂,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要有活泼多样的形式,杂文是带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更广泛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形式,特别是各种文艺形式来为自己的内容服务,鲁迅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的杂文杂而有序,随手拈来在形式上也表现为绚丽多姿,如他的《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用了一个非常风趣的结尾:
现在我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在下面,遥祭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云”。
那就是Δ
那时候,张资平已堕落为专门写三角恋爱的“作家”,鲁迅借用一个三角形,针砭之间,带有几分幽默,那样灵活自然地表达思想,实在是大胆的尝试,新鲜的创造。
可以说,杂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表达需要,尽可采用有创造力的形式。需要的话,可以是抒情式的,可以是特写式的,也可以是寓言式的,打油式的,对话式的,祭文式,书简式,甚至可以是相声式的。
例一: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吾师计划经济先生魂归于西天,噩耗传来,弟子痛心疾首,恸哭之声虽未能惊天地而泣鬼神,知情者亦无不为之怆然!
先生祖籍苏联(今亦亡之矣,呜呼),令尊斯氏大林,官居大元帅,遣先生不远千里辅我中华,创千秋之业,立盖世之功……
岂料今春二月十六,报载八届人大开幕在即,修改宪法列入议程,先生为宪法所保护之合法地位亦将被市场经济所代替……先生双目紧闭,双手冰凉,心脏停止跳动矣。
呜呼,哀哉!先生一去不复回了,弟子致祭于先生灵前曰:余等继承先生遗愿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避计划经济特区,与市场经济决一高低,届时,拒外资于境外,扼改革于摇篮,事成之日,想先生亦能含笑于九泉。
尚飨!
——范荣康《哭先师计公》原载于《新民晚报》1993.3.29
文章运用祭文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即对那些脑筋僵化,还死守着计划经济政策的那一批人进行批评。作者采用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表面来看,作者好像是为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取消鸣不平,实际上是皮里阳秋地狠刺了那一批保守者,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九十年代中期的社會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
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的自由发展,党和政府做出及决定,尚有一部分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产生很大的矛盾,作者发表此文,既是和风细雨又是凶猛有力地剔除了这些人思想上的残渣,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6 素朴自然的语言
语言的美,不于词章的华丽,而杂文更忌“花腔”。写杂文,语言当然重要,语精而言辟,言简而意赅,要立意为主,有位老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美,在于恰当其分,不可更易,朴素就是美。”杂文写作中,朴素自然的语言体现了其重要的特征,实际上,素朴自然也是一种修辞,是属于一般修辞范围,正所谓“错彩镂金”“初发芙蓉”,各有所长,正如著名美学家王一川所指出:作为一种无修辞的修辞,朴素的美才是修辞论美学所追求的真正理想境界,杂文的这种语言特点也正符合了修辞论美学的研究范围,《上海杂文选》中的杂文几乎都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取胜。例析如下:
例一:由是,专业描写“裤档文学”应运而生,外国的事情隔的太远,我不怎么了解,还是说说咱们中国的吧,中国的“裤档文学”可谓古已有之,如果说于今为烈,这可烈字,且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有明显的关系,那也得交代清楚它们不是钻窗户的“舶来”的苍蝇蚊子,而是凭借着适宜的温度孽生出来的土产。
——公刘《裤档文学和文学裤档》原载1994.1.16《新民晚报》
此文运用通俗的语言讲到裤档文学的问题,使读者一眼就看出作者的目的所指,批判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派生的精神文明方面的糟粕——有些人为了赚钱出名,亦不顾礼仪廉耻,哗众取宠,专门描写一些“性”方面的文章,以博取利益。作者所运用的词句句如“苍蝇蚊子”“土产”是朴素自然的无一丝造作之词,给人一种言近而意远的感觉。
7 结语
行文至此,我们可从宏观的角度对杂文作个理性认识,杂文是诗和论文的结合,它以一种独特的风格名之于世,日渐显示其不衰的生命力。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杂文的艺术风格作了定性概括,这只是窥见一斑欲见其豹矣,然其内在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需待进一步探所和分析,杂文总的特征风貌,并不是这几种艺术风格的简单相加,一篇好的杂文,是对这几种特征的完美融合。我们说杂文性辣,并不是孤立地考虑的,这种辣性也体现在其他风格中,所谓形象化的风味,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辣的作用,点子的生发是欲其辣的恰到好处,一辣中的、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对辣性作用的发挥起一个全面性的基础性作用,杂文不讲求华词丽句,以其朴素的言语叙事、议论,其旨在体现辣的直接性,通俗性。
诚然,杂文的辣性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在五四时期,社会黑暗,没有民主,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作家所创作的杂文,其辣性往往是火药式的、爆炸式的,是投抢,是匕首,往往直挺敌人胸喉。而在九十年代初中期的上海杂文中,其辣性是略有所不同,同样,它也是辣性的,但它更像牙科医生的针灸,给人一种又麻又痛的感觉,在麻痛过后,却能治病救人,此种辣性的变化是依社会环境而生的,九十年代初中期的社会环境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期,人民享有相当自由的民主,杂文作品往往是为了救病治人,其对社会问题的针砭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斥责。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自身环境的,根据修辞论美学,我们分析“上海杂文”是完全结合其所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的,这是一种大体上的、定性的分析,至若对于某一单篇杂文的细节分析,当不属本文主旨。本文为的是能起到一种抛转引玉的作用,对杂文的艺术品风格作一个概括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林帆,《杂文与杂文写作》,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罗竹风,《上海杂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