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华丽的古代漆器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今天我们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朱漆大碗就是有力的证据。古代的人们喜欢漆器,是因为它有着难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实用性体现在采用涂漆的方式能够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而艺术性则体现在表面的漆层可以增强器物的美感。怪不得漆器自从出现之后尽管受到青铜器、瓷器等的“排挤”,却始终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

赫赫有名的曾侯乙墓


  在赫赫有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万余件文物中,漆器以精美的造型、华丽的纹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文物大墓的故事吧。

  1977年9月的一天,一支解放军队伍正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附近的东团坡施工,爆破的时候,在本来满是红色石块的山头上,却炸出来一大片褐色的泥土,在场的工人们并没有多留意,但这个小小的细节却引起了管理施工的副所长王家贵的注意。王家贵曾在北京建工学院学习,不仅有着很强的专业素养,同时还是个文物爱好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工地下面有可能埋藏着文物,于是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另一位负责人郑国贤。碰巧的是,郑国贤也是一位文物爱好者,他当即就拨通了随县文化馆的电话,报告了现场的情况,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引起随县文化馆的重视。
  施工就这样继续着,但是在随后的施工中工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几件小的青铜器,包括青铜鼎和一些车马器,而且还在土层中发现了南方楚地墓葬中常常见到的青膏泥。这些发现更加坚定了郑国贤和王家贵两位所长的推断,尽管他们的判断依然没有被重视,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很谨慎地要求爆破工人们在施工的时候,把炮眼深度调得浅一些,炸药用得少一些,以免对可能出现的地下文物造成损坏。
  转眼就到了1978年2月,在又一次的爆破施工中,一块石板被炸出了地面,两位所长决定停止施工,前往随县县城,向县文化馆的上级单位进行汇报。随后县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了现场,经过现场考察,初步确定这是一座古墓。消息传到了省里,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队队长谭维四迅速抵达现场,经过三天的细致勘查和调研,最终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结论:这是一个规模宏大、性质特殊的岩坑竖穴木椁(guǒ)墓!震惊世界的曾侯乙墓,就这样被人们发现了。
  当这座大型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这才发现,炮眼最深的地方距離椁盖只有七十多厘米了,如果再向下施工,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紧张、很庆幸呢?今天的我们,在为古墓中的文物得以完好保存而庆幸的同时,也要感谢郑国贤、王家贵两位所长为保护这些文物所做的坚持。

  1978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批准,古墓的正式发掘开始了,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陆续出现在大家眼前。完成了基本清理之后,经清点发现出土文物共1.5万多件,向人们展示了一代诸侯王华丽的生活。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大量的金文,其中“曾侯乙”三个字共出现了208次,让我们认识了这些珍贵随葬品的主人——曾侯乙。

漆器中的“巨人”


  曾侯乙墓里众多精美的漆器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墓主人的那套内外棺了。在发掘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中的文物,专家们花了整整1 3天时间,才最终利用水的浮力.使得沉睡了千年的漆棺重见天日。
考古工作者清洗水上浮棺以备起吊

  这件外棺是曾侯乙墓所有文物当中体积最大、单体最重的一件了,它高2.19米,长3.2米,宽2.1米,重量达到了超乎想象的七吨半。厚厚的木板是怎样连接到一起的呢?其实这件外棺的主体是铜木结构的,厚木板被牢牢地嵌在铜框里,结构很复杂,纹饰也很精美,尤其是漆画的色彩非常浓艳,和画面的内容相互呼应。画面描绘的是一幅灵魂飞升的神秘场景。外棺一侧的下方还有一个故意制作出来的小洞,猜猜看它的用途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墓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进出而设计的,你觉得有道理吗?正因为这件漆木外棺的众多“之最”,它成了我国公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国参展的文物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内棺吧,内棺是用巨大的厚木板髹漆制成的,内壁涂的是朱漆,外壁则是在朱漆的漆底上,用黄色、黑色和灰色描绘出了丰富细密的装饰图案。神秘而美丽的图案为今天的我们了解战国时人们的思想打开了重要的窗口。

内棺漆画都是什么内容


  内棺漆画的素材非常丰富,有些我们能够辨识出来,有些则需要我们去假设,还有些已经很难猜到画面背后的内容和含义了。在内棺左右两边的侧板上,都画上了像窗户一样的小格子。据说当时的人们认为墓主人虽然已经死去,但死后依然会在墓中生活,这些象征性的小窗户让死者的棺材更像他死后的住所。在像窗户一样的花纹两边,还画着几个兽面人身、手里握着兵器的怪物,他们又是谁呢?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推测吧。
  有人说头戴一个很像熊头的假面具,脚下还踩着火焰纹的,是古代傩(nuó)仪中的方相氏;而在下层位置,头上长着角,两腮长着须,很像一个羊头的形象,有人认为他们是奴隶们装扮的神兽;还有头上长着双角,人面鸟身,人腿鸟爪,舒展着翅膀,散开着尾翼的怪兽,人们把他们叫作“羽人”。古代时,人们幻想着死去之后,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成为神仙。从战国到秦汉时期,这种思想非常流行。描绘在曾侯乙墓内棺漆画上的羽人,也许正在等待着接引和保护墓主人曾侯乙羽化登仙。除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之外,内棺上还画着很多动物,比如帮助灵魂升天的鸾凤、保护灵魂升天的朱雀和白虎等。

你知道吗


  什么是傩仪呢?西周时期,先民们认为自然界的运转是和人事的吉凶相互联系的,每当四季转换的时候,都要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在这个活动上,由方相氏带领很多神兽唱歌跳舞,他们手持火把,把那些厄运都驱逐出门,这种祭祀活动就是傩仪。

曾侯乙其人


  在曾侯乙的墓葬中出土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可见这个叫作“曾国”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但是在保存到今天的史书中都没有见到过关于曾国的记载,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
  其实,在今天湖北随州、河南新野等很多地方,都曾经出土过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表明曾经有一个叫“曾”的诸侯国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1979年时,人们根据出土于湖北随州市郊两个青铜戈上的铭文,推断曾国是和周王同姓的一个诸侯国,有着正.宗的血统,当然疆域也不会太小。尽管我们在史料中没有发现曾国的记载,但我们却在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地域发现了一个叫作“随国”的诸侯国,因此很多学者猜测,很有可能曾国就是随国,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你知道吗


  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当中,以车马器数量最多,种类全、数量大、功能强,是同时期的很多墓葬中没有的,所以有人推测曾侯乙应该是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乐器,最著名的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编钟,甚至有些青铜器上还有乐理的铭文,所以又有人推测曾侯乙应该是位喜欢音乐的艺术家。

  考古工作者们根据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确认了墓主人是曾国一位叫作“乙”的君主,人们还根据墓主人的头盖骨复原了曾侯乙的形象,尽管有着精美棺椁的保护,但墓主人的尸体依旧完全腐烂了。根据对骨架的鉴定可以推测出曾侯乙是在42岁到46岁之间去世的,他的身高应该是1.62米左右。
  不同的历史时期,漆器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起初,在青铜器盛行的时代里,漆器并没有被人们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漆器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汉代时形成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品种繁多的漆器。但是好景不长,东汉开始,瓷器大量出现,漆器慢慢从日常生活中退了出来,转而朝着艺术品的方向发展了。

珍宝档案

司马金龙墓漆屏


  年代:北魏
  器物规格:每扇长约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
  出土时间:1965年
  出土地点: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
  所属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
  身世揭秘:484年病逝的司马金龙是皇族后裔,他和妻子合葬一墓,墓里面陪葬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很多年前曾被盗掘过,但仍然有很多文物出土,其中最珍贵的是这套漆屏风。
  屏风是古代用在建筑内部的一种常见家具,可以起到分隔室内空间、美化协调布局等作用。这件漆屏风是用双面髹漆的模板制作而成的,看上去颜色很鲜亮,有黑色、白色、绿色和橙色等,原来两面都描绘了很精美的画作,但可惜的是,出土时朝下的一面已经腐朽不堪了,幸好朝上的一面完好地保存下来。
  漆屏上描绘了舜帝恪守孝道的故事、班婕妤的故事等,大部分内容出自西汉时刘向所写的《列女传》。漆屏上还有题字,字写得非常漂亮,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这件珍贵的北魏漆屏,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家具,更是一件集合了绘画和书法的精美艺术品。
其他文献
青铜器在商代之后的周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人把商代的青铜器和周代的青铜器做过比较,得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商代青铜器身上纹饰的面积更大,几乎密布整个器身,而且大多用一些很有张力的兽面纹做装饰,让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可以说是“狞厉之美”。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兽面纹大多“退居二线”,很多器物只是在口沿和腿部有些装饰,样子也显得稳重多了,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人们更愿意用“凝重之美”来形容它们。  其实很
期刊
不凡的身世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中华第一鼎”后母戊鼎的大名,知道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我们也曾经在前几期《奇妙博物馆》中介绍过一些关于它的知识,但国宝背后的故事可是说不尽的,多到你数也数不清。比如,你知道它的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市吗?  100多年前,安阳这座城市还默默无闻,今天却已经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20世纪初,在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带有早期文字的甲骨,也
期刊
同学们是否去过自己家附近的图书馆呢?在图书馆中,有品种丰富的图书可以供我们自由借阅,比在自己家看书可“爽”多啦!有这样一家图书馆,它不但可以供读者借阅图书,还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一家在图书馆里的博物馆,当然主要的展品就是图书啦!  这家博物馆名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它成立于2012年,2014年9月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国内首家典籍类博物馆,主要展示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如甲骨、金石拓片、舆(yú
期刊
诚心做经书  《大藏经》其实就是佛教经典总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金代时,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有一位名叫崔法珍的断臂民女,她四处募集资金,历时20余年刊刻了全部《大藏经》。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这些经版被运往京城,此后长期存放于此地。  我的规模极为宏大,一共有6980卷, 达6000多万字!  一直到元都建都前后,山西广胜寺的僧人因为当地没有《大藏经》,于是前往京城请印这部藏经,这批经版才
期刊
秦汉时期,因为铁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人的生活里,既可以用作农具也可以用作兵器,所以青铜器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古代青铜艺术渐渐退出了历史大舞台。但是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青铜器,它们大多以方便、适合的尺寸出现,同时,装饰的方法也更多了起来,有的镶嵌了宝石,有的还用金银来装饰。整体看来,这时的青铜器既没有了商代让人害怕的狞厉,也没有了周代的凝重,又少了春秋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更加趋向于朴素
期刊
恢宏巨著知多少  11095册  22937卷  约3.7亿字  全部由人工抄写、绘制  这些关键词说的是哪部经典巨著?对,就是由明代永乐皇帝朱棣(dì)下令编修的《永乐大典》。这部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巨著内容太庞杂啦,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道德、医学……收录了上自先秦时期,下至明代永乐年间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凡是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籍,基本全部被收入其中。而这些古籍,有不少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期刊
赵小野的冬令营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被取消了!赵小野问妈妈:“古人遇到这样的传染病都是怎么治疗的呢?”妈妈答道:“古代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对我们现代医学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啦,但是倒退到古代,那时候的人想治愈传染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立中医、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中医理论,历朝历代的医生们研究出了很多治疗方法去医治各种疾病。”  
期刊
和师氏剑齿象打个招呼吧!哦,不太熟?没关系,黄河象你肯定认识吧。小学语文课本上曾有一篇著名的课文《黄河象》,讲的就是一只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师氏剑齿象陷入淤泥,由生到死,最终变为化石的故事。文章生动有趣,让人们记住了这只奇特的史前巨兽,也让人们了解了一些古生物学的原理和知识。如今,距离发现黄河象化石已有40余年,它的魅力丝毫不减。师氏剑齿象化石骨架(复制品)甘肃省博物馆藏失败的进化  人们关注和记住黄
期刊
常言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业都有每一行业的开山鼻祖和杰出人物,他们被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尊称为祖师爷或冠以“圣”“王”加以崇拜祭祀,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药王孙思邈……那你知道在茶叶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哪个人的贡献最大吗?告诉你吧,答案就是“茶圣”陆羽,他是一位品茶高手,还写出了世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  一生最爱茶  陆羽是唐代复州竟
期刊
《天工开物》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产自罗马帝国的玻璃经常会出现在墓葬中。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工匠们终于学会用西方的吹制法来烧造玻璃器,隋唐时皇室贵族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多来自西方的高档玻璃。再后来,来自伊斯兰地区的玻璃原料也来到了中国,元代时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给皇家烧造仿玉玻璃器的机构——璀(guàn)玉局,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制作玻璃的全过程。在清代,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和水平已经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