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者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像,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安徒生
一
一直认为复旦附中是最像大学的中学,所以说到要开一门选修课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童心文学”这样个选题。
这样的决定虽然看起来非常随意,但却是心中由来已久的愿望。那些充满童心的故事,本来就是我长久的阅读兴趣所在,只是因为真心喜欢那些文字,才会产生要把他们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的念头。
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米兰·昆德拉、马格丽特·杜拉斯……现在的高中生的读书单上,或许更多的是这些时髦的名字。即使是还有人记得安徒生、郑渊洁等童话作家的名字,恐怕也会因为怕人嘲笑自己的“幼稚”,而躲在无人处偷偷地看吧?
我知道,在这个青春萌动的校园里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长大成人,不愿意再像一个小孩子那样生活,有的事情即使知道不该这么做,但是年轻的骄傲总会想着要把一切规则打破。
人们常说童话的世界太单纯,就好像没有杂质的空气,那么多的真善美充盈其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这样的描写都不可能在现实当中实现。是的,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不再被童话所“骗”了。但是这种成长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对心中最应该相信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感”。我们都学会了少一点童话的幻梦,多一点现实的眼光,在社会中俗气地生活,曾经纯净的内心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然后,等到这些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下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看过一部叫《幼儿园》的纪录片,导演原本想要从幼儿园当中寻找成人已经失去的童真,但是在他的镜头里面,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希望看到的笑脸和童真,成熟得好像饱经沧桑的大人。
那些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美丽“童话”,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再去相信了。
二
我不是一个出色的人,但是我想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并不是来自于身外的财富,而是内心的充实。如果能够和我的学生们从童话出发,用可贵的“童心”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多一点的单纯多一点的惊喜,这会让我很快乐。
报了课目的第一个学期,因为上课的学生人数不足,课,没有开出来。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依旧还是报了这门课。选课的时候,有学生问我,这门课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竟一时找不到准确的回答。最后我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会读一些童话,然后找回我们丢失了的童心。”
我想我是幸运的,那个学期开学后不久,我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这样一张通知:“李郦老师,你所开设的‘童心文学专题’选修课达到开课人数,准许开设……”
在复旦附中,周二、周四的下午,从各自教室里面走出来的学生们有着极其自由的选择空间。这样的一门课程,在附中海量的选修课里面,实在是那样的不起眼,和那些听起来就感觉很棒的陶艺课、油画课相比,这门课程显得非常的“幼稚”。
第一次选报“童心文学”课的只有14名同学。我知道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了我个机会,我异常珍惜。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童话,不外就是巧克力、糖果的味道,王子与公主的生活这样一些故事。当我站在讲台上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门课时,他们也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我们这门课讨论的是富含‘童心的文学’,所以不仅仅止于童话。第一节课,我们来接触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其实中国古代的老子、孟子都对童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把它称为——赤子之心。即使是在中国古典名著里面,我们也能找到童心文学,那就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们也能从一篇名为《婴宁》的故事当中找到成人对于坚持童心的一种新的选择。”这是我第一课的开场白。
原本以为是接受“幼儿园再教育”的学生们,全部跌破了眼镜。我的每一句出乎意料的话,都让他们急切地表达出探悉的渴望。我站在讲台上,像一个“阴谋得逞”的孩子,得意地微笑了……
三
我看着课堂上的学生们,他们是那样的优秀,也许弹了一手好钢琴,学过芭蕾,很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甘拜下风。但是说到童年,恐怕和当时不学无术、满大街疯跑、玩着沙石泥巴的我相比,却并不会幸福多少。
米切尔·恩德在《毛毛——个小女孩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书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时时刻刻抓紧时间工作学习,节省下来的时间到底上哪里去了?原本用来享受生命、陪伴家人的时间被无情地挤压到零。我们有多少时间作为“人”在生活,而不是“工具”?
关于人生,关于哲学,这是一辈子都回答不完,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而这样的 些、口]题,却在那些只有孩子才会读的貌似幼稚的童话里面,有着近平完美的答案。所以,在一个星期仅有的两节课上,只要有一位学生的眼神与我有了交流,这一堂课就变得有了意义。
小半个学期,我们不只涉猎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也为《小王子》从智慧的小狐狸那里学会了什么是爱而落泪;和《窗边的小姑娘》在不可思议的情节里一起纵情大笑,更为豆豆拥有那样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师长而感叹;在袒露自己的无奈时,对英国作家巴里笔下选择不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羡慕不已……
作家张晓风曾经这样评价《安徒生童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 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虽然选修课的时间很短,每周只有两节,但是就像细水流过岁月,即使是在空气中蒸发了,也会在生命中留下淡淡的痕迹。感谢那些孩子们,在复旦附中416的教室里,和我一起分享童话般的美丽时光……
——安徒生
一
一直认为复旦附中是最像大学的中学,所以说到要开一门选修课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童心文学”这样个选题。
这样的决定虽然看起来非常随意,但却是心中由来已久的愿望。那些充满童心的故事,本来就是我长久的阅读兴趣所在,只是因为真心喜欢那些文字,才会产生要把他们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的念头。
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米兰·昆德拉、马格丽特·杜拉斯……现在的高中生的读书单上,或许更多的是这些时髦的名字。即使是还有人记得安徒生、郑渊洁等童话作家的名字,恐怕也会因为怕人嘲笑自己的“幼稚”,而躲在无人处偷偷地看吧?
我知道,在这个青春萌动的校园里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长大成人,不愿意再像一个小孩子那样生活,有的事情即使知道不该这么做,但是年轻的骄傲总会想着要把一切规则打破。
人们常说童话的世界太单纯,就好像没有杂质的空气,那么多的真善美充盈其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这样的描写都不可能在现实当中实现。是的,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不再被童话所“骗”了。但是这种成长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对心中最应该相信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感”。我们都学会了少一点童话的幻梦,多一点现实的眼光,在社会中俗气地生活,曾经纯净的内心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然后,等到这些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下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看过一部叫《幼儿园》的纪录片,导演原本想要从幼儿园当中寻找成人已经失去的童真,但是在他的镜头里面,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希望看到的笑脸和童真,成熟得好像饱经沧桑的大人。
那些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美丽“童话”,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再去相信了。
二
我不是一个出色的人,但是我想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并不是来自于身外的财富,而是内心的充实。如果能够和我的学生们从童话出发,用可贵的“童心”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多一点的单纯多一点的惊喜,这会让我很快乐。
报了课目的第一个学期,因为上课的学生人数不足,课,没有开出来。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依旧还是报了这门课。选课的时候,有学生问我,这门课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竟一时找不到准确的回答。最后我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会读一些童话,然后找回我们丢失了的童心。”
我想我是幸运的,那个学期开学后不久,我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这样一张通知:“李郦老师,你所开设的‘童心文学专题’选修课达到开课人数,准许开设……”
在复旦附中,周二、周四的下午,从各自教室里面走出来的学生们有着极其自由的选择空间。这样的一门课程,在附中海量的选修课里面,实在是那样的不起眼,和那些听起来就感觉很棒的陶艺课、油画课相比,这门课程显得非常的“幼稚”。
第一次选报“童心文学”课的只有14名同学。我知道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了我个机会,我异常珍惜。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童话,不外就是巧克力、糖果的味道,王子与公主的生活这样一些故事。当我站在讲台上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门课时,他们也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我们这门课讨论的是富含‘童心的文学’,所以不仅仅止于童话。第一节课,我们来接触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其实中国古代的老子、孟子都对童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把它称为——赤子之心。即使是在中国古典名著里面,我们也能找到童心文学,那就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们也能从一篇名为《婴宁》的故事当中找到成人对于坚持童心的一种新的选择。”这是我第一课的开场白。
原本以为是接受“幼儿园再教育”的学生们,全部跌破了眼镜。我的每一句出乎意料的话,都让他们急切地表达出探悉的渴望。我站在讲台上,像一个“阴谋得逞”的孩子,得意地微笑了……
三
我看着课堂上的学生们,他们是那样的优秀,也许弹了一手好钢琴,学过芭蕾,很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甘拜下风。但是说到童年,恐怕和当时不学无术、满大街疯跑、玩着沙石泥巴的我相比,却并不会幸福多少。
米切尔·恩德在《毛毛——个小女孩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书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时时刻刻抓紧时间工作学习,节省下来的时间到底上哪里去了?原本用来享受生命、陪伴家人的时间被无情地挤压到零。我们有多少时间作为“人”在生活,而不是“工具”?
关于人生,关于哲学,这是一辈子都回答不完,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而这样的 些、口]题,却在那些只有孩子才会读的貌似幼稚的童话里面,有着近平完美的答案。所以,在一个星期仅有的两节课上,只要有一位学生的眼神与我有了交流,这一堂课就变得有了意义。
小半个学期,我们不只涉猎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也为《小王子》从智慧的小狐狸那里学会了什么是爱而落泪;和《窗边的小姑娘》在不可思议的情节里一起纵情大笑,更为豆豆拥有那样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师长而感叹;在袒露自己的无奈时,对英国作家巴里笔下选择不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羡慕不已……
作家张晓风曾经这样评价《安徒生童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 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虽然选修课的时间很短,每周只有两节,但是就像细水流过岁月,即使是在空气中蒸发了,也会在生命中留下淡淡的痕迹。感谢那些孩子们,在复旦附中416的教室里,和我一起分享童话般的美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