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即农村经济战略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对特定农村区域来说是指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本区域鲜明特征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京郊农村作为大城市郊区,其农村经济发展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运作等
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一、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是绿色、生态、高效,京郊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是从生态农业的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订单农业的创新、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的农产品等方面入手实施的。
(一)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念,以资源耗费最省、污染物排放最少的路径,谋求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山地资源为基础,大范围的集约经营,增加种植层次,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立体种养,互相促进转化,达到生物资源多次利用;二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涵养与发展并重,用良好的生态聚拢产业,聚集人气,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要充分发挥其经济和本地地理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市民集中展示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进而引导资本、信息与产业向郊区聚集;四是要优化产业,健全郊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一大具体形态,京郊各区县纷纷以本地资源为主题构建的特色农业休闲园与大城市公园相比,其特点是兼具农业内涵与园林特征,以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获得收益,带动了生态餐厅、农副产品售卖的发展,建成了集观光体验、民俗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科普教育、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其优势是京郊农村资源价值提升了,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土地、农副产品等资源的全面升值;农副产品直接出售给度假村和游客,实现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直接转化,农村各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快速提升;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了人与人的交流,改善了乡村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一种好形式,乡村旅游有力地提升了地方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特色农业产品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乡村土特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等,成就了京郊农村多元化的商业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供销社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大型商场、超市、综合市场、专业商店、连锁店、社区经销点等。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第三产业——建筑建材、货客运输以及住宿、餐饮等行业,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吸引了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规范了生态建设。要保护环境,要想保持好山、好水、好风光,就必须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损耗,创造生态农业。
(三)订单农业的创新
所谓“订单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者企业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购合同、协议,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照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
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是先找市场后生产,可谓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进步。农民拿到了订单,农民的生产行为就有了保障,就可以实行规模化的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促进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精品化和产业化
品牌化——京郊农村都瞄准市党代会提出的“都市型郊区经济”的战略目标,跳出传统农业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空间,组织专人帮农民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采取多项措施拓宽销售渠道。一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二是采取定点专供、超市专柜等方式开展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活动;三是利用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再次提升品牌形象,策划提高本地区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精品化——在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把发展精品农业作为主旋律,重视农副产品的生产、良种苗木的培育和产品的包装。京郊各区县都大力扶持和宣传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农业,如顺义区培植的“京育3号”优质甜瓜,大兴区种植的老宋西瓜,昌平科技园区的精品苹果等,每年都供不应求。
产业化——为摸清资源禀赋、市场需要和农民意愿,各郊区县组织调研小组进行调研,确定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相继建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一批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区,并规划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农业产业群。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通过合同联结、合作联结、股份合作联结等,从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上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农户和生产基地环节分享加工增值和市场扩张成果的目标。
二、制约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京郊农村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北京各郊区都在以区(县)、乡、村为单位积极探索、挖掘、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环境因素,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二是自身原因,思想观念保守、依赖性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三是政府组织因素,乡政府或村委会缺乏内聚力,没有能力、精力或意识主动组织全乡、村的所有农民一起致富,只是被动地应付上级交给的任务,树立县、乡、村级的特色农业典型,创建品牌效应,忽略了部分农民的致富愿望。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不优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进行,出现了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一定问题。
(三)订单农业发展的范围不广,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有些地方政府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意识淡薄,对订单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关心不多,支持不够,相当数量的农民对订单农业缺乏了解,看不到其发展前景,缺乏合作的基础,看不到其巨大的市场作用。二是对农村中介组织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力。三是站在农民立场上的带头人——村委会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签订合同时不能为农民争取到利益最大化。四是有的地方片面强调结构调整、整齐划一,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等等,这些都不利于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以人为本是京郊农村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
过去,京郊农业和农村支持了首都城市的发展;现在应该实行城市支持农村。一方面,要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资源,接纳农民进城,城市居民与京郊农民平等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弥合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速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体现。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需要立足农业资源条件,发挥科技支撑优势,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具体措施一是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要依靠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大市场,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三是要校企联合,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创优品牌化、精品化的农产品。
(三)大力普及订单农业,规范中介组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发展订单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订单农业的内涵,是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农企关系。只有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让合同双方获得整个产业的合理利润,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公司+农户”体现的利益联结关系才能更加紧密,才能出现农企双赢的结局。
首先,重点是要做好订单农业的宣传普及工作。和企业、农民面对面的交谈,宣传政策、法规,及时了解企业和农民对订单农业合同的想法、建议,宣传合同法规和在推行订单农业时工商部门履行合同监管的职能作用,依法履行合同的重要性及违约责任,使双方都清楚订单农业是一项双方互惠互利的事情。其次,要规范中介组织。政府应制订长远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监督制度,在财务管理、经营核算、红利分配等方面进行法律约束。对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积极发展规范中介组织的同时,还需完善和发展农村层组织,提升村委会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李立红,1967年生,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
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一、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是绿色、生态、高效,京郊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是从生态农业的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订单农业的创新、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的农产品等方面入手实施的。
(一)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念,以资源耗费最省、污染物排放最少的路径,谋求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山地资源为基础,大范围的集约经营,增加种植层次,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立体种养,互相促进转化,达到生物资源多次利用;二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涵养与发展并重,用良好的生态聚拢产业,聚集人气,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要充分发挥其经济和本地地理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市民集中展示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进而引导资本、信息与产业向郊区聚集;四是要优化产业,健全郊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一大具体形态,京郊各区县纷纷以本地资源为主题构建的特色农业休闲园与大城市公园相比,其特点是兼具农业内涵与园林特征,以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获得收益,带动了生态餐厅、农副产品售卖的发展,建成了集观光体验、民俗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科普教育、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其优势是京郊农村资源价值提升了,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土地、农副产品等资源的全面升值;农副产品直接出售给度假村和游客,实现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直接转化,农村各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快速提升;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了人与人的交流,改善了乡村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一种好形式,乡村旅游有力地提升了地方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特色农业产品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乡村土特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等,成就了京郊农村多元化的商业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供销社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大型商场、超市、综合市场、专业商店、连锁店、社区经销点等。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第三产业——建筑建材、货客运输以及住宿、餐饮等行业,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吸引了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规范了生态建设。要保护环境,要想保持好山、好水、好风光,就必须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损耗,创造生态农业。
(三)订单农业的创新
所谓“订单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者企业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购合同、协议,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照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
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是先找市场后生产,可谓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进步。农民拿到了订单,农民的生产行为就有了保障,就可以实行规模化的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促进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精品化和产业化
品牌化——京郊农村都瞄准市党代会提出的“都市型郊区经济”的战略目标,跳出传统农业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空间,组织专人帮农民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采取多项措施拓宽销售渠道。一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二是采取定点专供、超市专柜等方式开展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活动;三是利用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再次提升品牌形象,策划提高本地区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精品化——在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把发展精品农业作为主旋律,重视农副产品的生产、良种苗木的培育和产品的包装。京郊各区县都大力扶持和宣传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农业,如顺义区培植的“京育3号”优质甜瓜,大兴区种植的老宋西瓜,昌平科技园区的精品苹果等,每年都供不应求。
产业化——为摸清资源禀赋、市场需要和农民意愿,各郊区县组织调研小组进行调研,确定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相继建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一批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区,并规划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农业产业群。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通过合同联结、合作联结、股份合作联结等,从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上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农户和生产基地环节分享加工增值和市场扩张成果的目标。
二、制约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京郊农村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北京各郊区都在以区(县)、乡、村为单位积极探索、挖掘、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环境因素,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二是自身原因,思想观念保守、依赖性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三是政府组织因素,乡政府或村委会缺乏内聚力,没有能力、精力或意识主动组织全乡、村的所有农民一起致富,只是被动地应付上级交给的任务,树立县、乡、村级的特色农业典型,创建品牌效应,忽略了部分农民的致富愿望。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不优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进行,出现了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一定问题。
(三)订单农业发展的范围不广,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有些地方政府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意识淡薄,对订单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关心不多,支持不够,相当数量的农民对订单农业缺乏了解,看不到其发展前景,缺乏合作的基础,看不到其巨大的市场作用。二是对农村中介组织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力。三是站在农民立场上的带头人——村委会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签订合同时不能为农民争取到利益最大化。四是有的地方片面强调结构调整、整齐划一,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等等,这些都不利于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以人为本是京郊农村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
过去,京郊农业和农村支持了首都城市的发展;现在应该实行城市支持农村。一方面,要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资源,接纳农民进城,城市居民与京郊农民平等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弥合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速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体现。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需要立足农业资源条件,发挥科技支撑优势,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具体措施一是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要依靠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大市场,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三是要校企联合,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创优品牌化、精品化的农产品。
(三)大力普及订单农业,规范中介组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发展订单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订单农业的内涵,是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农企关系。只有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让合同双方获得整个产业的合理利润,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公司+农户”体现的利益联结关系才能更加紧密,才能出现农企双赢的结局。
首先,重点是要做好订单农业的宣传普及工作。和企业、农民面对面的交谈,宣传政策、法规,及时了解企业和农民对订单农业合同的想法、建议,宣传合同法规和在推行订单农业时工商部门履行合同监管的职能作用,依法履行合同的重要性及违约责任,使双方都清楚订单农业是一项双方互惠互利的事情。其次,要规范中介组织。政府应制订长远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监督制度,在财务管理、经营核算、红利分配等方面进行法律约束。对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积极发展规范中介组织的同时,还需完善和发展农村层组织,提升村委会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李立红,1967年生,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