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新的形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受到挑战、师生关系受到冲击等问题导致该课程的实效性偏低,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体验式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网络所缺乏的亲历性和合作性等特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高校思政课应对网络发展新形势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体验式教学 必要性 哲学
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知识的获取方式。根据CNNIC在2016年8月3日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所有可能接触的各种媒体中排名高居榜首,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新的形势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一、网络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
1.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受到挑战。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依靠主体性、开放性、即时性等新的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上多样文化竞争,多元价值观碰撞,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很多事物和观点还缺乏全面、辩证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容易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丧失正确的理想信念。
2.思政教育师生间关系受到冲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信息的传输以单向为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控制者、管理者的位置,而学生则是被控制、管理的对象,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人与人信息交流具有自由、快捷便利及双向交互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对现实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无论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还是教育的客体——学生,其主体意识都空前高扬。网络环境特有的特点决定了平等性、民主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的新常态。
3.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都还停留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上。这种教学方法和网络中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产生冲突,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长期的单向教育,使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与老师保持距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对学生个性培养和人文关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滞在外化阶段。网络时代新的形势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
二、体验式教学概念的厘定和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其中,体验式教学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体验式教学是什么?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认知的定义。概括来说,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体验感悟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主动思考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领悟认同并内化生成为自身知识,进一步外化为行为回归实践,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這种“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正是体验式教学的哲学理论依据。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学依据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强调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探究、分析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成就动机理论。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为代表的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认为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体验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成就动机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对工作学习非常积极,善于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三、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体验式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互联网影响和挑战的策略,是因为体验式教学具有网络所缺乏的亲历性和合作性等特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习变成亲身参与的认知过程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体验式教学能够超越网络,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可行的。
1.能构建更具亲历性的教学过程。网络开放的环境虽然向使用者提供广阔的天地,丰富的信息,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徜徉在信息海洋中。但是,网络无法给学生提供一种亲自历练的道德活动环境,无法让大学生完成亲自体验情感或行为的过程。而体验式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感悟、道德认知等进行亲自实践的教学过程,这也给向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播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挑战另外,网络创造的开放的环境能够提供了多维的教育知识,但无法自发地传授给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帮助大学生形成道德智慧,展开道德评价。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验式教学来模拟体验场景,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形成判断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网络混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
2.能使教学过程更具合作性。移动网络向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进行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就可以与他人保持联系、参与各种活动。但这种过程缺乏人际间的合作,减少了大学生与外界实际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实际的道德践行活动作为基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大学生疏忽人际交往中政治思维的训练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体验式教学能够通过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在课堂中创设合作的情景,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合作环境的再现。这种现实活动的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反思、总结并习得经验、收获知识,使之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生活体验。这种具有合作性的体验活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
3.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的互动交流具有自由、快捷及双向性等特点,网络交互平等性更加突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因此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单向的教育渠道和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体验式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切入点,以情感为主要载体,以活动为主要渠道。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深化主体的认知需求;积极创造平等的自由交流的环境,通过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并展现积极性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从而形成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现代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恩泽.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
[2]徐欢.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浅谈[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2015(1):66.
[3]周凯.论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现状分析[J].法治博览,2015(11):299.
[4]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6).
作者简介:刘康(1981—),男,汉族,山东定陶,菏泽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菏泽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400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体验式教学 必要性 哲学
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知识的获取方式。根据CNNIC在2016年8月3日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所有可能接触的各种媒体中排名高居榜首,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新的形势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一、网络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
1.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受到挑战。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依靠主体性、开放性、即时性等新的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上多样文化竞争,多元价值观碰撞,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很多事物和观点还缺乏全面、辩证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容易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丧失正确的理想信念。
2.思政教育师生间关系受到冲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信息的传输以单向为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控制者、管理者的位置,而学生则是被控制、管理的对象,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人与人信息交流具有自由、快捷便利及双向交互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对现实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无论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还是教育的客体——学生,其主体意识都空前高扬。网络环境特有的特点决定了平等性、民主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的新常态。
3.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都还停留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上。这种教学方法和网络中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产生冲突,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长期的单向教育,使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与老师保持距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对学生个性培养和人文关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滞在外化阶段。网络时代新的形势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
二、体验式教学概念的厘定和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其中,体验式教学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体验式教学是什么?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认知的定义。概括来说,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体验感悟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主动思考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领悟认同并内化生成为自身知识,进一步外化为行为回归实践,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這种“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正是体验式教学的哲学理论依据。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学依据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强调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探究、分析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成就动机理论。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为代表的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认为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体验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成就动机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对工作学习非常积极,善于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三、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体验式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互联网影响和挑战的策略,是因为体验式教学具有网络所缺乏的亲历性和合作性等特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习变成亲身参与的认知过程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体验式教学能够超越网络,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可行的。
1.能构建更具亲历性的教学过程。网络开放的环境虽然向使用者提供广阔的天地,丰富的信息,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徜徉在信息海洋中。但是,网络无法给学生提供一种亲自历练的道德活动环境,无法让大学生完成亲自体验情感或行为的过程。而体验式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感悟、道德认知等进行亲自实践的教学过程,这也给向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播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挑战另外,网络创造的开放的环境能够提供了多维的教育知识,但无法自发地传授给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帮助大学生形成道德智慧,展开道德评价。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验式教学来模拟体验场景,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形成判断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网络混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
2.能使教学过程更具合作性。移动网络向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进行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就可以与他人保持联系、参与各种活动。但这种过程缺乏人际间的合作,减少了大学生与外界实际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实际的道德践行活动作为基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大学生疏忽人际交往中政治思维的训练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体验式教学能够通过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在课堂中创设合作的情景,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合作环境的再现。这种现实活动的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反思、总结并习得经验、收获知识,使之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生活体验。这种具有合作性的体验活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
3.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的互动交流具有自由、快捷及双向性等特点,网络交互平等性更加突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因此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单向的教育渠道和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体验式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切入点,以情感为主要载体,以活动为主要渠道。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深化主体的认知需求;积极创造平等的自由交流的环境,通过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并展现积极性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从而形成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现代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恩泽.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
[2]徐欢.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浅谈[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2015(1):66.
[3]周凯.论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现状分析[J].法治博览,2015(11):299.
[4]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6).
作者简介:刘康(1981—),男,汉族,山东定陶,菏泽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菏泽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