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低效或无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我们还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吗?
1.静态文本解读
这里的“静态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披文入情,与作者、文本对话,亦即备课与写教案的过程。
(1)“走远”。社会生活是“文本1”,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是“文本2”,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教师及学生头脑里的“文本3”。教师解读文本,首先从近处的作者作品“文本2”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给的社会生活“文本1”,与“文本1”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然后,从“文本1”中走出来,思索解读“文本2”的“文、道、质”,揣摩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3”。
(2)“走近”。这是教师“静态文本解读”的第二程序。教师带着《小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重点,再次解读文本,找准字、词、句、段、篇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及《课标》总目标、年段目标在每一文本中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确定适当的三维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精彩的预设。
2.动态文本解读
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造文本的过程。
(1)学生独自解读文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初读课文。其解读目标是:识字词、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知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持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
(2)生生合作解读文本。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全面、深入地读议、交流、精读深思,使学生对中心问题达到点、面、纵、横多方位的解读。
(3)师生合作解读文本。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生生合作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对中心问题解读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學主线,师生合作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其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遵循“语言→内容、思想→语言”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笔者以为,情境创设应做到“真、简、明”。
1.真
“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全国小学语文特级老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巧妙地创设了小稻秧与杂草的对话,采用师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中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这样的情境创设轻松了老师,受益了学生。
2.简
学语文,扎扎实实,简简单单。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她们同时注意到了“会师”“围攻”“坚守”这些词语较难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一位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方阵模拟图”,泥塑人物真抢学生眼球,以至于有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停地喊着“我要,我要”。而第二位老师则利用板画和巧妙的语言渲染,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如此简单易行、事半功倍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相较而言,“简简单单”教语文,第二位老师做到了。
3.明
就是要明白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实现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特级老师王崧舟《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学生把诗词读通读懂以后,王老师以画面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把诗词语言想象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学生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大大的激发。这样引导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不容质疑的。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学习,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2)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我教《莫高窟》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为什么文中用‘她’来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她”是与“明珠” 这个词搭配使用的,有人说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为女性的,有人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因为“祖国”、“柳江河”等都用“她”来指代,还有人说这个词是书印错的……在意见的交锋中,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论证观点收集充足的论据。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重要的藏经洞。她精美、高贵、神圣,如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用“她”来指代,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四、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
以上實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2.评价语言的中肯幽默
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流畅,加字、漏字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拍拍他的肩,说:“看来你还不太关心老师哦。明天,再请你读课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不加字、漏字。你可得当个关心老师的好学生啊!老师期待着!”在谈笑中,既婉转地点醒了学生,又提出了要求,激发了学生读好课文的愿望。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我们还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吗?
1.静态文本解读
这里的“静态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披文入情,与作者、文本对话,亦即备课与写教案的过程。
(1)“走远”。社会生活是“文本1”,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是“文本2”,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教师及学生头脑里的“文本3”。教师解读文本,首先从近处的作者作品“文本2”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给的社会生活“文本1”,与“文本1”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然后,从“文本1”中走出来,思索解读“文本2”的“文、道、质”,揣摩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3”。
(2)“走近”。这是教师“静态文本解读”的第二程序。教师带着《小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重点,再次解读文本,找准字、词、句、段、篇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及《课标》总目标、年段目标在每一文本中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确定适当的三维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精彩的预设。
2.动态文本解读
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造文本的过程。
(1)学生独自解读文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初读课文。其解读目标是:识字词、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知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持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
(2)生生合作解读文本。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全面、深入地读议、交流、精读深思,使学生对中心问题达到点、面、纵、横多方位的解读。
(3)师生合作解读文本。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生生合作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对中心问题解读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學主线,师生合作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其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遵循“语言→内容、思想→语言”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笔者以为,情境创设应做到“真、简、明”。
1.真
“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全国小学语文特级老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巧妙地创设了小稻秧与杂草的对话,采用师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中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这样的情境创设轻松了老师,受益了学生。
2.简
学语文,扎扎实实,简简单单。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她们同时注意到了“会师”“围攻”“坚守”这些词语较难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一位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方阵模拟图”,泥塑人物真抢学生眼球,以至于有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停地喊着“我要,我要”。而第二位老师则利用板画和巧妙的语言渲染,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如此简单易行、事半功倍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相较而言,“简简单单”教语文,第二位老师做到了。
3.明
就是要明白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实现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特级老师王崧舟《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学生把诗词读通读懂以后,王老师以画面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把诗词语言想象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学生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大大的激发。这样引导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不容质疑的。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学习,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2)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我教《莫高窟》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为什么文中用‘她’来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她”是与“明珠” 这个词搭配使用的,有人说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为女性的,有人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因为“祖国”、“柳江河”等都用“她”来指代,还有人说这个词是书印错的……在意见的交锋中,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论证观点收集充足的论据。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重要的藏经洞。她精美、高贵、神圣,如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用“她”来指代,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四、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
以上實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2.评价语言的中肯幽默
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流畅,加字、漏字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拍拍他的肩,说:“看来你还不太关心老师哦。明天,再请你读课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不加字、漏字。你可得当个关心老师的好学生啊!老师期待着!”在谈笑中,既婉转地点醒了学生,又提出了要求,激发了学生读好课文的愿望。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