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用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及其宿命论哲学和悲观的人生观来诠释美国社会,从而展示出机械化、商品化快速发展时代的人类的消极状态,以及人类在物欲滚滚的现实中的无助,生动地体现了19世纪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由早期资本主义的“寻找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的现实。
关键词:自然主义 德莱塞 《嘉莉妹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初期,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和自然科学成果在生活里的运用,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主义理念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因而对文学提倡的自然主义的理念也去除了排斥而采取了尊重的态度。于是作为文学的一种理念的自然主义得到了丰厚的发展土壤因而得以成长。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自然主义语境中的德莱塞的创作理念。
一 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自然主义最早进入艺术批评领域是在17世纪初,其含义是指美术领域里一些在画布上任意地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的艺术行为,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初步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倾向,开始于19 世纪60 年代法国作家左拉倡导的“实验小说”的文学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抒情因素,追求创作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诠释人类社会。
19世纪30年代的实证主义哲学是自然主义的文艺理论基础,其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已进入第三个理论阶段,即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种内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人类已认识到自然科学理念的应当融入到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之中,以服从不变的自然规律”。在自然科学发展力的影响之下,作家们开始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858年,实证主义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在《历史与批评文集》中率先规定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方法去描写生活,他还在《英国文学史》的导论中指出决定文艺创作的是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特别是前两种因素。从19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在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理论的启发下,左拉发表了《我的仇恨》(1866)、长篇小说《黛莱丝·拉甘》序言(1867)、《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一系列论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从而确立了自然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二 美国文学自然主义的主要特点
文学自然主义首先在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产生并得到蓬勃发展,30年后这股自然主义的风潮波及到了美国文坛,并与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产生呼应,因此,自然主义运动在美国很快引起广泛的关注,这种社会氛围给美国著名小说家、自然主义宗师之一西奥多·德莱塞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内战之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社会习俗、道德习惯都被置之不顾,占据上风的是商业化和金钱主宰的新理念。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全盘取消了上帝的创造者地位,强调的是人类生存过程的机械性。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规律和物竞天择的运行模式使人类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也使许多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宿命感。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主义应运而生,它的核心理念为:自然是一座无情的对人类境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其运转规律之中,必须要为生存而竞争,也必须在竞争的过程中承受部分人的毁灭。受这种理念的影响,美国作家往往把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放置于很大的社会空间之中去运转,以显示人类渺小和对生存的无奈。此时,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以及受自然主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追随法国作家的轨迹,在创作实践中,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了美国的自然主义的如下特征:1、创作实践中的机械论观点,即把生活看作是一台与道德无关的巨大机器,善和恶以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其运转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事件;生活不可捉摸,没有目的和意义。2、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般来自于下层社会,这个人群是环境决定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的典型对象,他们对于自身的命运没有把握或改变的力量,所以更能体现自然环境的冷漠与无情。3、自然主义者对人类的生活采取了既不谴责也不颂扬的白描式手法,作家们毫不回避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并对这些丑恶现象进行如实的描绘。4、作品语言的自然性质,作家们用“污秽”的语言充分再现污秽的现实世界。而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就是在上述自然主义语境中脱颖而出的佳作,《嘉莉妹妹》一举摒弃了理想宗教主义的欢乐模式,在美国文学里开创了自然主义宿命论的先河,作品中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悲观与无助的状态,正好诠释着新自然主义的“自然是一座无情的对人类境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其运转规律之中,必须要为生存而竞争,也必须在竞争的过程中承受部分人的毁灭”的理念。
三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主张
德莱塞出身于破产小业主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他15岁时来到芝加哥,先后干过各种杂工,得到的只是难以维持生计的微薄工资。虽然后由中学老师的资助得以进入印地安那大学念书,但终因不能忍受贫困的煎熬和富有同学的蔑视而在一年后弃学,重又回到了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失业大军之中。另外,德莱塞的姐姐们都因与男人的感情纠葛而影响了她们的命运,这一切都成了德莱塞成长经历中的烙印,使得德莱塞从小就认为道德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从而颠覆了他心中的传统道德。23岁时,德莱塞曾任报刊记者,这种经历使他更多地看到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无奈。德莱塞生活在美国消费文化蓬勃兴起之时,其时正值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就在这时,斯宾塞的哲学思想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德莱塞痛苦挣扎着的心灵,开启了他的精神,德莱塞如饥似渴地研读了斯宾塞的《基本原理》和《综合哲学》,并产生了“读了斯宾塞的《基本原理》,原来的思想意识被炸得粉碎”的感觉。由此,自然主义理念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了德莱塞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对一连串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直接反应,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深思慎行,能够进行选择。环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现欲望,并且最终证实了欲望本身是无法满足的。”进入文学状态的德莱塞非常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把社会视为丛林,而社会中的人则是在丛林中寻求生存的动物,由于人有欲望,人便因欲望的左右而变得不自由,这就是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主张。
四 《嘉莉妹妹》——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产物
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之下,德莱塞坚信个人生存的偶然性和残酷性,也认定了现实社会的机械与无情,并把他的这种认知带入到创作之中,最终创作了一部被公众视为真正的自然主义小说——《嘉莉妹妹》。在这部小说中,德莱塞把视野放置于广阔的美国社会中,描绘出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的美国社会,一批大胆而冷酷的投机家正在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机遇,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并利用金钱的力量爬上高层的现实。小说中的嘉莉正是一个被环境驱动着的虚荣女性,她来自于乡村,但并不是一个清纯的乡间女孩,相反,她有着极强烈的物欲,对奢华生活充满了不现实的向往:嘉莉最初进入大城市的想法是朴素的,想找份工作,把家人都接到城里来,但是 “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她是个配备未全的小骑士,放大了胆子到这神秘的都会去探险一番,做着空洞的平步登天的迷梦,幻想有朝一日能把那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浪子踏在脚下,听她使唤”;芝加哥的灯红酒绿,商店橱窗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在煽动着嘉莉心中的欲望之火,而实现这种欲望的基础就是她自己女性的身体和美好的外貌:
“而自己十八岁少女的相貌,热情奔放,充满着青春的幻想,呈现发育期淡淡的美丽,拥有长成婀娜多姿身材的潜力,眼睛里闪亮着天生的灵性,读书不是她兴趣之内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就是她投入国际大都市——芝加哥的天然条件。”
于是嘉莉就在她优越的外貌和她的投机的心理之上构建了自己的梦想:幻想着“她带着那将一直是满满的荷包,走遍每一条大街,逛遍每一家商店”,幻想得到“绸缎、毛织物、女内衣和精美的羽毛饰物”,虽然嘉莉是来芝加哥工作的,但她却渴望躲避工作,她不想像她的姐姐那样艰辛地劳作,她只向往着“那些遥远的大人物……整日数钱,穿戴华丽,出入坐马车”的奢华生活,于是在对商品消费欲望的驱使下,嘉莉自自然然地顺应着内心的虚荣感,走上一条只能是用肉体交换物质的道路,顺应着“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对一连串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直接反应”的基本规律,在“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之下,在男人对她的肉体的欣赏之中,她不断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而又不断地产生着新的物质需求,从向往一些时髦的衣服到渴望得到别墅、马车和出入上流社会的身份,为了这些欲望的满足,嘉莉只能顺应环境的召唤,在物质的刺激下去投机,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生存环境。
德莱塞坦然地承认,在《嘉莉妹妹》的创作过程中,他立足于对现实的机械论的理念上,小说中所强调的就是主宰一切的外界力量:
“这种不可预知、无法抗拒的自然力和社会力———或者机械力,牵动着整个小说故事,造成一种必然感。”
嘉莉向往物质,所以她要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而现实环境给她提供的只能是一条“不道德”、甚至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缺陷的”的前行方向,然而,在嘉莉心中的欲望一再膨胀时,现实的机械性和商品化性质都起了主导作用,嘉莉不但抛弃了旧情人,更抛弃了爱情与赫斯渥私奔,嘉莉妹妹的这种行为,恰可以证明德莱塞的“环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现欲望,并且最终证实了欲望本身是无法满足的”理论。最后,历经挫折的嘉莉凭借着自己的表演天赋、出众的外表成为了一位著名演员,而赫斯渥则最终沦为乞丐,并以自杀终其一生。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适者生存”的角度看,这种转换是生存竞争本身形成的,也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它强烈地表现出“生存”就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社会道德对于“生存”本身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主题。
综上所述,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用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及其宿命论哲学和悲观的人生观来诠释美国社会,从而展示出机械化、商品化快速发展时代的人类的被动和消极状态,以及人类在滚滚物欲中的无助,生动地体现了19世纪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由早期资本主义的“寻找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的现实,以及“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的强大的社会语境。身处在这样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之中,物质与商品所表现出的无所不能使每个人的命运变得更加飘零,因此,德莱塞用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描写了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命运,也在《嘉莉妹妹》中发出了“难道说一个人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的质疑,而这一质疑传导出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放置于美国自然主义的语境之中,乃至于国际的自然主义思潮之中的。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傅景川:《20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伍思静,女,1979—,四川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马玉芳,女,1967—,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自然主义 德莱塞 《嘉莉妹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初期,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和自然科学成果在生活里的运用,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主义理念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因而对文学提倡的自然主义的理念也去除了排斥而采取了尊重的态度。于是作为文学的一种理念的自然主义得到了丰厚的发展土壤因而得以成长。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自然主义语境中的德莱塞的创作理念。
一 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自然主义最早进入艺术批评领域是在17世纪初,其含义是指美术领域里一些在画布上任意地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的艺术行为,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初步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倾向,开始于19 世纪60 年代法国作家左拉倡导的“实验小说”的文学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抒情因素,追求创作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诠释人类社会。
19世纪30年代的实证主义哲学是自然主义的文艺理论基础,其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已进入第三个理论阶段,即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种内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人类已认识到自然科学理念的应当融入到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之中,以服从不变的自然规律”。在自然科学发展力的影响之下,作家们开始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858年,实证主义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在《历史与批评文集》中率先规定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方法去描写生活,他还在《英国文学史》的导论中指出决定文艺创作的是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特别是前两种因素。从19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在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理论的启发下,左拉发表了《我的仇恨》(1866)、长篇小说《黛莱丝·拉甘》序言(1867)、《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一系列论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从而确立了自然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二 美国文学自然主义的主要特点
文学自然主义首先在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产生并得到蓬勃发展,30年后这股自然主义的风潮波及到了美国文坛,并与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产生呼应,因此,自然主义运动在美国很快引起广泛的关注,这种社会氛围给美国著名小说家、自然主义宗师之一西奥多·德莱塞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内战之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社会习俗、道德习惯都被置之不顾,占据上风的是商业化和金钱主宰的新理念。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全盘取消了上帝的创造者地位,强调的是人类生存过程的机械性。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规律和物竞天择的运行模式使人类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也使许多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宿命感。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主义应运而生,它的核心理念为:自然是一座无情的对人类境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其运转规律之中,必须要为生存而竞争,也必须在竞争的过程中承受部分人的毁灭。受这种理念的影响,美国作家往往把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放置于很大的社会空间之中去运转,以显示人类渺小和对生存的无奈。此时,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以及受自然主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追随法国作家的轨迹,在创作实践中,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了美国的自然主义的如下特征:1、创作实践中的机械论观点,即把生活看作是一台与道德无关的巨大机器,善和恶以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其运转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事件;生活不可捉摸,没有目的和意义。2、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般来自于下层社会,这个人群是环境决定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的典型对象,他们对于自身的命运没有把握或改变的力量,所以更能体现自然环境的冷漠与无情。3、自然主义者对人类的生活采取了既不谴责也不颂扬的白描式手法,作家们毫不回避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并对这些丑恶现象进行如实的描绘。4、作品语言的自然性质,作家们用“污秽”的语言充分再现污秽的现实世界。而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就是在上述自然主义语境中脱颖而出的佳作,《嘉莉妹妹》一举摒弃了理想宗教主义的欢乐模式,在美国文学里开创了自然主义宿命论的先河,作品中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悲观与无助的状态,正好诠释着新自然主义的“自然是一座无情的对人类境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其运转规律之中,必须要为生存而竞争,也必须在竞争的过程中承受部分人的毁灭”的理念。
三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主张
德莱塞出身于破产小业主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他15岁时来到芝加哥,先后干过各种杂工,得到的只是难以维持生计的微薄工资。虽然后由中学老师的资助得以进入印地安那大学念书,但终因不能忍受贫困的煎熬和富有同学的蔑视而在一年后弃学,重又回到了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失业大军之中。另外,德莱塞的姐姐们都因与男人的感情纠葛而影响了她们的命运,这一切都成了德莱塞成长经历中的烙印,使得德莱塞从小就认为道德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从而颠覆了他心中的传统道德。23岁时,德莱塞曾任报刊记者,这种经历使他更多地看到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无奈。德莱塞生活在美国消费文化蓬勃兴起之时,其时正值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就在这时,斯宾塞的哲学思想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德莱塞痛苦挣扎着的心灵,开启了他的精神,德莱塞如饥似渴地研读了斯宾塞的《基本原理》和《综合哲学》,并产生了“读了斯宾塞的《基本原理》,原来的思想意识被炸得粉碎”的感觉。由此,自然主义理念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了德莱塞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对一连串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直接反应,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深思慎行,能够进行选择。环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现欲望,并且最终证实了欲望本身是无法满足的。”进入文学状态的德莱塞非常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把社会视为丛林,而社会中的人则是在丛林中寻求生存的动物,由于人有欲望,人便因欲望的左右而变得不自由,这就是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主张。
四 《嘉莉妹妹》——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产物
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之下,德莱塞坚信个人生存的偶然性和残酷性,也认定了现实社会的机械与无情,并把他的这种认知带入到创作之中,最终创作了一部被公众视为真正的自然主义小说——《嘉莉妹妹》。在这部小说中,德莱塞把视野放置于广阔的美国社会中,描绘出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的美国社会,一批大胆而冷酷的投机家正在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机遇,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并利用金钱的力量爬上高层的现实。小说中的嘉莉正是一个被环境驱动着的虚荣女性,她来自于乡村,但并不是一个清纯的乡间女孩,相反,她有着极强烈的物欲,对奢华生活充满了不现实的向往:嘉莉最初进入大城市的想法是朴素的,想找份工作,把家人都接到城里来,但是 “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她是个配备未全的小骑士,放大了胆子到这神秘的都会去探险一番,做着空洞的平步登天的迷梦,幻想有朝一日能把那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浪子踏在脚下,听她使唤”;芝加哥的灯红酒绿,商店橱窗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在煽动着嘉莉心中的欲望之火,而实现这种欲望的基础就是她自己女性的身体和美好的外貌:
“而自己十八岁少女的相貌,热情奔放,充满着青春的幻想,呈现发育期淡淡的美丽,拥有长成婀娜多姿身材的潜力,眼睛里闪亮着天生的灵性,读书不是她兴趣之内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就是她投入国际大都市——芝加哥的天然条件。”
于是嘉莉就在她优越的外貌和她的投机的心理之上构建了自己的梦想:幻想着“她带着那将一直是满满的荷包,走遍每一条大街,逛遍每一家商店”,幻想得到“绸缎、毛织物、女内衣和精美的羽毛饰物”,虽然嘉莉是来芝加哥工作的,但她却渴望躲避工作,她不想像她的姐姐那样艰辛地劳作,她只向往着“那些遥远的大人物……整日数钱,穿戴华丽,出入坐马车”的奢华生活,于是在对商品消费欲望的驱使下,嘉莉自自然然地顺应着内心的虚荣感,走上一条只能是用肉体交换物质的道路,顺应着“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对一连串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的直接反应”的基本规律,在“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之下,在男人对她的肉体的欣赏之中,她不断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而又不断地产生着新的物质需求,从向往一些时髦的衣服到渴望得到别墅、马车和出入上流社会的身份,为了这些欲望的满足,嘉莉只能顺应环境的召唤,在物质的刺激下去投机,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生存环境。
德莱塞坦然地承认,在《嘉莉妹妹》的创作过程中,他立足于对现实的机械论的理念上,小说中所强调的就是主宰一切的外界力量:
“这种不可预知、无法抗拒的自然力和社会力———或者机械力,牵动着整个小说故事,造成一种必然感。”
嘉莉向往物质,所以她要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而现实环境给她提供的只能是一条“不道德”、甚至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缺陷的”的前行方向,然而,在嘉莉心中的欲望一再膨胀时,现实的机械性和商品化性质都起了主导作用,嘉莉不但抛弃了旧情人,更抛弃了爱情与赫斯渥私奔,嘉莉妹妹的这种行为,恰可以证明德莱塞的“环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现欲望,并且最终证实了欲望本身是无法满足的”理论。最后,历经挫折的嘉莉凭借着自己的表演天赋、出众的外表成为了一位著名演员,而赫斯渥则最终沦为乞丐,并以自杀终其一生。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适者生存”的角度看,这种转换是生存竞争本身形成的,也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它强烈地表现出“生存”就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社会道德对于“生存”本身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主题。
综上所述,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用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及其宿命论哲学和悲观的人生观来诠释美国社会,从而展示出机械化、商品化快速发展时代的人类的被动和消极状态,以及人类在滚滚物欲中的无助,生动地体现了19世纪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由早期资本主义的“寻找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的现实,以及“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的强大的社会语境。身处在这样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之中,物质与商品所表现出的无所不能使每个人的命运变得更加飘零,因此,德莱塞用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描写了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命运,也在《嘉莉妹妹》中发出了“难道说一个人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的质疑,而这一质疑传导出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放置于美国自然主义的语境之中,乃至于国际的自然主义思潮之中的。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傅景川:《20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伍思静,女,1979—,四川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马玉芳,女,1967—,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