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笔记之权谋:破解法不责众的管理尴尬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
  Q企业采用代理制销售模式,经过十几年积累,在全国已有近200万用户。其售后服务工作均由当地代理商负责。
  Q企业制订了严格的售后服务管理规定,要求遍及全国的300多家地市一级代理商,必须对当年销售的产品建立售后服务档案,并于年末上报公司总部。
  考虑到每年都会有部分库存无法形成销售,公司规定返回当年进货量80%者,即为合格。
  由于产品使用寿命高达15年,过了3年保质期后,维修工作量大增。尤其是近几年来,销售激增使代理商负担加重,逐渐形成了“重销售轻服务”的倾向。
  Q企业售后服务档案年回收率平均已不足20%,市场监管处于失控状态。以至于一旦更换代理商,后任代理商连本地区有哪些历史用户都搞不清楚,消费者抱怨不断。
  历届营销总监为此十分头疼,也采取过许多管理办法。
  办法一:三令五申+私下沟通。
  通知下发了一个又一个,大会小会也不断吹风。为了提高售后服务档案回收率,营销总监甚至亲自打电话一一拜托,软磨硬泡之下,最初几个月有点起色,但很快又旧态复萌。
  办法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
  为使金员参与“攻坚战”,在各区域业务人员的内部绩效指标中,加入了服务档案回收率的考核,对于不达标者还实施了升职加薪一票否决制。但多数业务员还是无法完成任务,最终罚不胜罚,不得不取消。
  办法三:痛下杀手。
  严厉处罚不达标的代理商,全额扣除其售后服务保证金(提货额的0.8%),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对销售大户也决不手软。但挥泪斩将时有发生,最终激化了厂商矛盾,导致渠道集体抗议、销售出现下滑,再次半途而废。
  眼见各种方法均告失败,营销干部感叹,档案回收只是售后服务的最低要求,连基础信息都不完整,服务质量怎能提升?
  难道这只能归结于代理制模式下,公司对一线市场控制力有限的体制原因吗?应该如何管理好渠道队伍,让他们按照企业的意图前进呢?
  
  屡战屡败背后的三大博弈
  
  把问题归罪于代理制销售模式,是典型的推卸责任的做法。
  是不是所有代理制的企业都搞不好售后服务?不是。那只能怪罪于Q企业本身。
  对各地代理商的深度调查表明,Q企业围绕售后服务档案,厂商间已形成三种博弈:
  
  博弈之一:服务成本
  Q企业的售后服务档案设计过于繁琐,大大小小近二十个项目,有些明显没有监管与分析价值。安装或维修人员每天拿着这样的表格,在客户那里不花上十几分钟都填写不完。
  一旦由于业务繁忙而疏忽了,过一阶段补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细节都记不清楚,如果为此再跑到客户那里,人力物力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代理商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遵守公司规定,这样成本大增却无补偿,收益为负,二是不遵守规定,这样可能受到处罚,收益同样为负。但受罚金额要小于增加服务所必须投入的成本。两害相权,后者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厂商博弈之下,多数代理商都在试探公司的底线,今年比去年少交一点,明年再比今年少交一点,几年下来,售后服务档案回收率必然直线下降。
  
  博弈之二:生存隐忧
  Q企业近年来高调推行渠道扁平化,是代理商不愿返还售后档案的另一主因。
  经常性地更换代理和拆分市场,造成区域代理商人人自危。他们有意识地让本地信息不透明,使厂家摸不清终端专卖店的真实销售情况,从而保护自身利益。
  虽然不上交档案,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一笔简易账,哪个终端卖得好,哪个消费者是自己的客户,他们都一清二楚,当然这张底牌不会上交。
  在此背景下,代理商同样有两种策略,一是遵守公司规定,这样虽可免受管理处罚,却增加了被拆分的可能性,威胁到了自身生存;二是不遵守规定,即使受罚也优于失去代理资格。两害相权,还是后者为好。
  在这种博弈之下,小代理商不担心拆分,售后服务档案回收率反而较高,而管理相对规范的大代理商最为消极,甚至干脆硬挺,公开对抗。
  
  博弈之三:法不责众
  在前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Q企业遇到了别人很少遇到的难题——在渠道管理上已经形成了法不责众的被动局面,每年年末都不得不从宽处理。
  于是那些原本老老实实上交档案的地区有样学样,积极配合也快速变成了消极应对:不返还售后服务档案已经没有任何损失了,反正大家都不交,怎么也罚不到我,但我遵守规定却成了“软柿子”,还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嘲笑。
  这又形成了厂商之间的第三种博弈:对多数代理商而言,不遵守这个规定又一次成为最优选择。
  
  对内:扫清管理障碍
  
  原因找到了,新一届营销团队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核心是改变业已形成的“代理商遵守公司规定更吃亏”的双败博弈。
  
  化繁为简,破解服务成本博弈
  1 精简了档案内容,只保留必要项目,从过去的18项减少到6项。
  2 统一采用电子档案方式,利用企业内网系统传送,大大提高效率,明显降低代理商投入的成本。
  3 对于返还总部的档案,公司均给予每份5元的服务补贴,增加代理商的收益。
  这些做法看似简单,却使厂商博弈中代理商的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遵守公司规定,有成本,但也有补偿,总收益为零,基本持平;不遵守规定却有受罚风险,收益显然为负。
  这时候,代理商已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而是一种无损和一种有害。于是,遵守公司管理规定成了多数人的最佳策略。
  
  重建氛围,破解生存隐忧博弈
  事实证明,Q企业推行渠道扁平化的时机还不成熟。在总部人力。财力、物力还有不足的情况下,强行扁平化已给渠道带来重创,造成总部工作量猛增、管理效率下降、销售下滑等一系列后果。
  事实上公司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逐步停止了这种激进式的改革。但代理商仍心有余悸,还是习惯性地向公司封锁本地区基础信息。
  在此情况下,公司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区反复宣讲,上至老总下到业务员,均明确表示不再进行大规模扁平拆分工作,努力营造渠道稳定氛围。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代理商的顾虑慢慢打消。既然返还售后服务档案不会增加被拆分的风险。所谓的生存隐忧也就不存在了,又一个双败博弈也就暂停了。
  最终,公司初战告捷。实行上述方式的3个月内,售后服务档案回收率明显增加,从20%升至35%。
  
  对外:奖罚分化,化解“法不责众”
  
  但是,为何扫清了在档案设计及政策导向上的内部障碍后,回收率还是不够理想呢?
  这是因为多年来法不责众状态下的放纵,已使渠道管理积重难返。
  那么如何重新管好一支历史形成的、已产生普遍颓废风气的渠道队伍?
  必须要用创新的管理手段!   博弈学中的“公路超速行驶”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其简明要点是:当大多数车辆不按照规定限速行驶时(如每小时80公里),遵章车辆就会感到危险,即它成为一个明显的障碍物;反之,当多数车辆按规定限速行驶时,违章车辆的风险就会极高,因为它必须在守法车辆中窜来窜去。
  结论是:违章是否成为普遍现象,由从众效应决定。
  研究表明,50%是其临界点,管理者只要管好了50%的人,那么从众效应就能使其他人自发地向好的方向转变。
  由此,也就有了“法不责众”情况下的博弈破解方式。
  
  第一阶段:变罚为奖,取消僵化的绝对化指标
  Q企业在售后档案上的难题,根源是遵守公司规定的代理商过少,远未达到临界点。那么扩大这一部分人的比例就成为首要工作,这只能通过奖励的方式加以引导。
  为此,企业取消了80%返还率的要求,代之以相对化指标,把完成程度最好的前30名挑选出来,给以重奖。
  这样虽可能使一些返还率较低的地区得到“不该得到的奖励”,但会极大地激发了其他代理商的积极性,后面的人开始跟了上来。
  已取得奖励资格的代理商为保住奖励,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他们不觉中成为榜样,不少地区的档案返还率也达到了80%的原有标准。
  
  第二阶段:有奖有罚,增加必要的相对化指标
  当部分地区开始参与“竞赛”后,企业就有了对落后者处罚的依据——别人完成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行?
  这时候除了继续保持对先进者的奖励,对落后者也开始采取措施:增加对最差30名的处罚规定。
  实行有奖有罚,加速分层速度。原来抱成团抵制管理规定的代理商,开始分化成不同群落,大多数地区都受到了触动。
  当50%以上的地区档案返还率大幅提升时,管理开始突破临界点。
  
  第三阶段:不奖只罚,重订合理的绝对化指标
  半年过后,多数地区取得了超过预期的进步。
  此时公司宣布返还售后档案只是企业对市场的起码要求。做到了可以给予表扬,但不再进行额外奖励。对于始终不积极的、已不足10%的“顽固不化者”,公司将加大处罚力度,严重者取消代理资格。
  同时,根据目前档案返还率已超过80%的实际情况,公司修订了以前相对宽松的绝对化指标,提高了标准,规定档案返还率达到85%方为合格。
  经过近一年的分阶段努力,多年的缠手问题迎刃而解,渠道未出现动荡,售后服务也做得更好。
  
  渠道管理的“分层效应”
  
  出现集体对抗管理的现象时,管理者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奖罚手段,使被管理者分出层次来,分而治之,不断为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渠道管理中可以称为“分层效应”理论。
  当违规现象比较普遍时,管理者面前恰如摆着一杯混浊泥沙的水,不知何处下手。这时候应加入催化剂,即利用奖罚等手段,借助利益的力量使其“分层”(当奖励手段出现时,违规程度弱的人与违规严重的人的利益已不再相同),然后再分别针对清水层、微小杂质层和泥沙层采取措施。
  不管问题多么严重,被管理者中总有少部分人相对比较遵守规定,或易于改造,我们称之为“易感人群”,必须率先激励他们。
  激励措施可以壮大“易感人群”的声势,进而影响“大众人群”形成从众效应,带动比例最大的普通人响应。
  最后,当多数人都遵守规定时,再集中精力处理少数对抗管理的“迟钝人群”,采取强制措施。
  Q企业过去方式的失误在于试图对多数人采取强制措施,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必然激起他们的反抗,导致“法不责众”。
  “分层效应”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远交近攻”思想,其原理在于永远不同时与多数人为敌,而且借助新的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与原有顽固派进行对抗,可以大幅增加管理者的“管理权限半径”,增强强制力。
  中国实行土地革命时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先团结富农镇压大地主,再团结中农处理富农,最后依靠贫农改造中农,直至完全变成管理者希望的格局。(文章编号:3091018,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今日切记:
  
  有人说,政治就是获得大多数人支持的艺术。管理也是如此,成功的管理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不能改变落后队伍的面貌,往往是管理者思想或方法上有问题。管理者应该清楚,相比广大被管理者而言,自己手中的权力永远是有限的,向所有人同时宣战的资源总是不够的。那种期望一蹴而就的想法往往就是失败的根源。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改造,是企业疑难杂症的最佳药方。
其他文献
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    经营企业,营销资源左支右绌不是问题。区域发展参差不齐不是问题,产品组合鱼龙混杂不是问题,竞争对手强大威猛不是问题……如果你懂得凸透镜原理,集中公司资源去撬动基地市场的话,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如果你在战略上对基地市场不屑一顾,动辄要“红旗插满全中国”,战术操作也像撒胡椒面,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问题。  来自中国台湾的某大型知名食品公司P公司,就一度饱尝忽视基地市场建
期刊
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收购吉百利,催生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和糖果公司,在德芙、吉百利等外资巧克力品牌几近垄断的中国市场,巧克力这个“甜蜜霸业”必将面临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本土品牌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求得一席之地?    卡夫收购引发行业变局    2010年1月19日,卡夫收购吉百利这起令全球糖果业震惊的收购传闻终于在长达4个月的并购拉锯战中画上了句号。作为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的卡夫,甩掉雀巢、好时、费列
期刊
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零售商纷纷开始涉足自有品牌,并努力扩大自有品牌的种类。时下的金融危机,更是为其提供了低价OEM或整体收购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品类的供应商必然会遭遇卖场自有品牌带来的冲击:  1 卖场通过限制单品数量,来缩减厂家现有单品,以便让自有品牌上架;  2 在陈列上,压缩或调整厂家现有的陈列位,让自有品牌占尽优势;  3 在包装设计上,模仿知名品牌的设计风格,混淆消费者视线;  4
期刊
在应对客户投诉中,难免会有小部分客户性格偏激,容易激动失控,处理不好较易引发高情绪冲突,甚至导致公司的公关危机,令企业焦头烂额。  以下做法依据心理学一般规律,或许能让吹胡子瞪眼的投诉客户快速灭火,避免事态扩大。    低位坐下    处理客户投诉时要尽量让对方坐下谈话,让对方放低重心,避免和对方站着沟通。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高低与身体重心高度成正比,重心越高,越容易情绪高涨。因此站着沟
期刊
通过三、四级市场的精耕细作,澳柯玛恢复了元气,如今正信心勃勃地二次创业,重新杀回一线阵营。    抓住历史性机遇    2006年,连续11年荣获国内冰柜产销量第一、被誉为“冰柜大王”的知名企业澳柯玛正处在最困难的关口:因早些年多元化失败,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生产危机。在最困难的那个月,多数产品供应骤然告急,地方分部的库存逐步减少,经销商到货周期拉长,终端出样参差不齐,业务人员的提成明显降低,市场
期刊
编者按    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市场,近年来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国际化妆品巨头纷纷抢滩进驻,各大商家互不相让、你争我夺,分吃着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饕餮大餐。由于本土化妆品企业在产品研发,资金,人才、市场营销上均处于劣势,无法在高端市场和国际品牌竞争,大多数本土品牌只能定位在中低端市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对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收购,本土企业在中低端化妆品市场取得的优势也很难继续保持。  近些
期刊
很多厂家都希望新品上市时能绕开代理商直供终端,从而快速铺市并掌控终端。但“直供馅饼”却不是那么好吃的。    直供始,代理终    决定新品直供  M品牌是一家婴幼儿功能性食品公司,最近打算推出几款新品。  内部会上,公司销售部提出采取直供模式——区域市场不设代理商,直接与零售终端合作;在主管辖区内建立办事处周转库,由办事处主管直接负责周转库日常事宜,零售终端定位为销售孕婴童产品的专卖店。“这样下
期刊
企业相信管理出数字出成绩,喜欢拿数字考评广告策划人员。满负荷的结果是每个广告策划人员都在透支自己的想象力,也透支自己的眼界。  保健品行业的报纸广告策划,通常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殚精竭虑策划出来的广告投放后效果却是差强人意,不但终端下货了了,甚至热线电话也是冷冷清清。事实上保健品广告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不少企业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把握不准市场环境    因为广告环
期刊
他和体操王子李小双有些像,却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精明气质。  他很喜欢笑、言语幽默,但行事作风独特且强悍。  他把自己企业命名为志高,取“志存高远”之义。让我想起《乔家大院》中乔致庸的名言:我要做天下那么大的生意!  当我透过李兴浩的眼睛来看志高集团的一路走来,便深刻体悟到吴晓波在给东方愚一封信中的感慨:“一般人均以为,商业无非是金钱的游戏,冰冷得很,其实,它真的关乎人的堕落、成长与修炼。”    兼
期刊
风云    幽默式营销兴起  近日,名为《上海女雷倒北京男》的视频短片蹿红网络。其实,这只是长虹集团营销团队在业内率先推出的“点对点一面对面”幽默营销模式的一个例子。长虹推出的幽默式营销在国内尚属首例,被行业专家评为“打破了传统促销界过于死板的规则,引领了竞争激烈的促销界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幽默式营销不仅是一种新兴的家电行业营销方式,同时这也体现出了竞争激烈的促销界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    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