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之我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文学评论是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文学作品及相关内容进行的评论。写文学评论时要对作品的作者、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都要进行了解、探索,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化,也才能公正、公允、全面地去进行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要充分了解作者
  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不研究作者,就很难把握他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也就不便于理解文章深层的含义。另外评价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这也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可见研究一部作品,首要的是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经历,这样就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挖掘作品中所隐含的意义,也才能更深入地做文学评论。比如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不少名作家都支持废除奴隶制度,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就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可在同一时期,另一部风靡全球的作品《飘》,作者却明显站在反对废奴运动的立场上,这是因为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生活在南方,是南北战争夺走了她曾经优渥富贵自在的生活,甚至恋人,使她自此挣扎在困苦的漩涡中,所以她作品中这种反历史潮流的倾向就不难理解了。再如《红楼梦》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写的后四十回为何让读者总感觉前后味道不一?这不难理解,两个学识、人生观、世界观、生活经历迥异的人不可能写出思路相同的作品。所以在写《红楼梦》的文学评论时,我们就需要注意到这种因为作者变更而导致的作品前后内容、故事情节走向的差异。
  二、文学评论要充分了解作品背景
  进行文学评论,我们要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社会、时代等写作背景,甚至还要了解作品产生时的文艺思潮、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即要将作品充分放到它产生的背景中去认识,离开这些,我们很难把握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评论就难免肤浅或偏颇。比如想要写杜甫的《三吏》、《三别》的评论,就先要知道作品是在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杜甫的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绪就不难理解。再如李清照的作品前后为何判若两人,因为前期她生活在北宋王朝,社会稳定、生活平静,所以创作的作品多是少女闲游、儿女情长的闺阁相思之作;而后来金兵南下,赵宋王朝不得不南迁,政治变革、民族危机这样的历史巨变加上丈夫离世、孤苦流亡的個人悲剧,就使她的作品风格陡转为哀怨悲凉。又比如让萧红一举成名的《生死场》,其实也不仅仅单纯是因为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因为它在“九·一八”事变的特定背景下创作的,惊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对抗日起到了鼓舞和激励作用,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才会影响广泛。
  三、文学评论要把握作品本身的价值
  什么样的图书才算好图书,“五个一”优秀图书获奖作品给出了答案:思想性、艺术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1、作品的思想性
  帕斯卡尔说“人是思想的芦苇”,价值观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作品的思想性是做文学评论时最应该关注的,一部作品不管语言如何华美,但如果立意不高、缺乏思想性,或者思想庸俗、偏颇、灰色,都不能称之为好作品。反之,哪怕语言素朴,但立意较高,也会赢得读者的喜爱。比如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展现了福贵艰难的一生,福贵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构思也不是十分精巧,但它“纵使一次次打击都给生活建造了使人悲痛的门槛,纵使夕阳拉长了孤独的影子,活着仍旧是好的。活着是艰辛的,但是唯有更加努力的活着,才能看到更加璀璨的朝阳”的立意却激励了许多人。再如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为读者展现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哈桑对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个孩子最真诚的爱。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退却。在危险面前,人性的恶劣面都会展现出来。那些贪婪的、自私的、最丑陋的一面,折射出人性的脆弱。小说中的风筝可以有很多寓意,它可以代表友谊、代表爱情、代表对生活的希望,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追寻。这样深刻立意的书籍难怪会反响巨大。
  2、作品的艺术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言:“中国小说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还是不够强烈,小说艺术趋于简单。”可见,艺术性也是作品不容忽视的因素。川端康成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如他的《睡美人》,给人的感觉仿佛处在清晨的薄雾中,有一种很淡很朦胧但很美的感觉。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最后收尾处却使人有些意外,读完意犹未尽又让人怔忡不已。作者敢于把人内心的丑陋和美丽表现出来,才能将文学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可谓字字珠玑,好词佳句连绵不断,给你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富含哲理的句子又俯拾皆是,让你脑洞大开,或者蹙眉凝思良久,方豁然顿悟——原来如此。读这样的书,不由得你不慢下来,放慢行进的目光与心灵,多与文字触碰,多与文本对话,力图也能与作者对话。它让你不知不觉中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简单随性,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所以,写文学评论时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或者主观臆断去写,而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作者、背景、作品有系统地了解、理解后,才能领悟文学作品的真谛,写文学评论时也才能写得全面深刻,力透纸背。
其他文献
摘 要:郁达夫和张贤亮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士大夫特征的现代作家,其作品都书写知识者在苦难(旅程)中苦闷的精神与沉重的肉身,在灵肉挣扎中寻求自我拯救的过程。在男性自我拯救的过程中既有对女性的崇高赞美,也有欲望化书写,体现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类型化书写特征。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经历了欲望化邪念的代表走向人性升华的提升,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地位不断下滑,由女神退化为女奴。这种不同既根源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带
摘 要:葛浩文的《萧红评传》自1985年在大陆出版后影响斐然,他对萧红作品的重新解读和对她作品价值的重估对萧红研究影响重大。本文聚焦葛浩文对萧红文学地位以及定位的重构问题,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讨其重构的方法和影响。第一部分就具体重构的双重视角展开,展现视角特殊性与重构的关系。第二部分谈论其重构对西方精神分析介入传记的互动,并且展示其传记与国内文学界的互动及影响。  关键词:葛浩文;萧红;《萧红评传》
摘 要:文学题材是一个随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并非是简单地对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进行分类。文学题材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被命名、反复阐述以及赋予特殊的意义,形成了文学史的范畴。本文将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学范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其生成和使用,以及这两个范畴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中国现当代文
摘 要:20世纪六十年代,余华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医生家庭里,在医院度过童年的他曾看到许多血腥事件。中学毕业后,他又做了五年的牙医。七十年代,余华在卡夫卡等著名作家那里受到了最初的文学启蒙,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以发表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创作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对血腥暴力的详细描写,作者的荒诞叙述和冷酷视角让人战栗;后一阶段则转向温情叙述,描写生存困境中的人性
作者简介:代劲(1996-),男,汉,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作为农民忠实的“儿子”,路遥对土地有着独特的热爱,他始终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从事创作。在路遥的小说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塑造了孙少平、高加林和马建强等一批青年男性形象。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过人的聪慧,成为命运抗争者形象序列中的重要组
期刊
摘 要:“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单一化和封闭化的特征,政治上的特殊性以及时代的显性特征,凸显了作家群体的断裂状况。“文革文学”不仅是一个实践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代表了一个特殊时代整个文学领域的发展状态及方向,以及由此反衬出的社会政治、作家特征、作品特点等方面带着时代的特殊味道。本文主要以文革时期作家群体的整体性特征为研究中心,通过此中心探讨本时期作家群体的形成,作家群体的个性缺失以及对
摘 要:《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成为经典课文。本文对《背影》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明确其通过亲情描述展现浓厚的情感意蕴、借助父子冲突表明当时的文化背景、依托儿子忏悔反映现实的理性沉思,在当时民族文化背景下,作者基于父爱主题讲述父子情深,与读者形成共鸣。  关键词:《背影》;父子情;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