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惜墨如金”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始接触书法时,见书写者将墨汁倒入盘中,加少许清水,用笔调合一会儿就开始书写,这样写出的字能够墨色均匀,字迹醒目。我初以为书法之用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结果却发现写出的字总觉得不美。后来看到一些大家的作品墨色灵动,气息高古,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正在纳闷之际,幸而有缘得到了一本《林散之传》,读后恍然大悟,才觉得书法如绘画,也应该“惜墨如金”,追求墨色的变化。
  《林散之传》说林散之的墨法来源于书画大家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是近现代大家中用墨的高手,曾提出“五笔七墨”说。他认为“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泼墨,曰淡墨,曰渴墨,曰浓墨”。林散之后来对黄宾虹的笔墨法深参妙悟,将山水画的水墨形式语言要素,诸如“蹲”、“绞”、“皴”、“擦”、“破”、“渍”等运用到书法中,丰富了书法的笔墨技法,拓展了笔墨的表现力。林散之认为“写字要有墨法”。他写字每次都不用墨汁,而是磨墨,磨得很浓很稠,并且砚台中常存宿墨,加研磨后再用。作书前,他将笔在清水盂中浸泡透,掭去部分水分后再蘸墨。作书时,笔腹含水,笔端含墨。有时创作一幅作品,一面静心酝酿章法布局,一面把笔来往于浓墨与清水之间点蘸,这时笔锋上清水、淡墨、浓墨之间的层次极其丰富。一拓直下笔枯墨尽后,或蘸墨,或蘸水,水墨交融,渗化洇散,墨色变化十分丰富,浓淡枯湿,应有尽有,出神入化,有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
  我写字时,多次有意无意地参考林散之用墨之法,以至被一些人讥为“舍不得墨”。再后来,又读了启功先生的《论书札记》,里面讲到很多关于书法用墨的知识。其中有一条“碑版法帖,俱出刊刻。即使绝精之刻技,碑如《温泉铭》,帖如《大观帖》,几如白粉写黑纸,殆无余憾矣。而笔之干湿浓淡,仍不可见,学书如不知刀毫之别,夜半深池,其途可念也”。读后觉得印象深刻,才确信书法用墨有浓淡之变化在散翁之前就有,且许多书法大家都对墨法很重视。在浏览当代书法作品集时,也发现有不少当代书法人已经把墨法的丰富表现作为书法审美的重要特质而追求。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谓是最早用墨的典范作品之一,尽管是实用急就之草稿书,但其技巧运用可以说已臻完美。浓、淡、干、湿、枯、润、焦墨都有,且巧妙的排列组合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苏轼论书语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祭侄文稿》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宋代书法尚意,强调我手写我心,在“趣”字上做文章,墨法基本上继承了唐人的特点,又相对有所发展,枯笔运用较多,四大家中尤以黄庭坚为最,其《李白忆旧游诗卷》通过浓淡枯焦墨的长线条营造了一种浪漫洒脱的意境,很好地诠释了李白的诗意。其后至明清的徐渭、董其昌、王铎、傅山在墨法上均有建树。徐渭的浓淡墨互用,表现了他淋漓尽致的意趣。董其昌的淡墨运用表现了一种清和雅致之美,而王铎的涨墨使草书更具有张力和视觉上的震撼。傅山对前几位大师的长处都有所运用,他会根据不同的心境选用不同的墨法。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大家对墨法的运用也比较关注,其中亦不乏成功者。在每届全国书法展中也有用墨高手的出现。
  “惜墨如金”在古代对绘画的描述中曾多次提到,原来的意思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挥霍,尽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现丰富。相传北宋山水画家李成“惜墨如金”,所画寒林,以渴笔画枯枝,树身只以淡墨拖抹,仍然获得“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清代吴历曾说:“泼墨、惜墨,画家用墨之微妙,泼者气磅礴,惜者骨疏秀。”钱杜说:“云林(倪瓒)惜墨如金,盖用笔轻而松,燥锋多,润笔少,以皴擦胜渲染耳。夫渲染可以救枯瘠,生云烟,迂翁又何尝顷刻离是法哉!特不肯用湿笔重墨耳。”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熟宣纸性较硬,在其上作书宜用软毫笔,墨可稍浓一些,水可稍干一些,这样运行使转,自然笔墨得所。除此之外,墨法的灵活运用还受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而定。清人刘墉喜用浓墨,而王文治却善用淡墨,两人分别被誉为“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用墨能将浓淡枯润的变化完美地统一起来,做到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便可称用墨高手。
  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要产生墨色上的变化,亦要讲究蘸墨之法。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不易灵活变化。故蘸墨当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以毫濡透,润而补渍为度。清蒋骥《续书法论》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
  用墨之道,玄妙高深,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宜操之过急,需反复实践,方能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吕欢呼

其他文献
<正>莆心湖社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西南面,离镇中心区距离3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13000多人,其中本地人口2285人,791户,外来人口11000多人。社区下辖8个自然
在高等数学课程整体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中极限概念教学的特点,讨论了该课程中极限及其相关概念的教学措施。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极限概念教学过程中培养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近2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过程。许多证据表明,雌激素刺激是乳腺癌发生
化雨生溪漫出山,源清流净九成泉。光风霁月波心荡,并作弘辉映大千。  —自作诗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书法的成功与否,功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技术是书法生命的价值体现。如果单就艺术学层面看,我的认识也说得过去,但从书法文化的大背景看,这种认识实在是有些幼稚,甚至有些滑稽。试想几千年来的中国有那么多属于自己的各类技术、各种手艺传到今天,有几许能像书法这样生生不息?怎个“功夫”一词就概括了的
在我国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单、造价低,还被广泛的应用。但此类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不应被忽视,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建设。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
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为主要目标。课堂为中职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场地。对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能为教师加强课堂学生管理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改
作者回顾了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科20年走过的历程,总结了综合医院医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综合医院心理咨询特点”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有中国特
<正>福建省天主教第七期平信徒骨干培训班于9月12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办。福建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詹思禄主教做培训班开班式动员讲话,明确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对参加培训的
光子晶体光纤的出现开辟了光纤发展的新时代,并在短时间就展现出了普通光纤无法比拟的优越特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已成为光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根据导光机制的不
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探讨了实现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平衡的原则;在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