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四套系列教材(共计79本)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调研对象,认为教材中传统节日及其编排有一定特点,但教材编选时应融入文化理念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相关知识的深浅与汉语级别对应并逐级增加、合理调整节日文化编写思路,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汉语教材;编写特点;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22-03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展示平台,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包含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等多种形式。汉语教材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套系列教材共79本汉语教材为调研对象,教材类型主要以综合型为主,也有综合型与分科型相结合的教材,即《发展汉语》(第二版)(28本)、《成功之路》(22本)、《HSK标准教程》(23本)、《汉语教程》(第三版)(6本),均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16年。
一、汉语教材中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统计
这79本汉语教材中包含中国传统节日的教材有17本,共涉及8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節、重阳节、冬至节、元宵节,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春节,最少的是重阳节、七夕节、冬至节和清明节。
第一,传统节日文化所占比率分析。79本汉语教材中仅有17本涉及中国传统节日,占比为21.5%。在这17本汉语教材中,12本涉及春节,占70.6%;7本涉及中秋节,占41.2%;3本涉及端午节,占17.6%;3本涉及元宵节,占17.6%;2本涉及清明节,占11.8%;2本涉及七夕节,占11.8%;2本涉及冬至节,占11.8%;2本涉及重阳节,占11.8%。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分析。79本汉语教材中,同一课文内重复出现的文化元素只统计一次,共计34个节日文化元素。
春节元素:贴春联(8次)、鞭炮(8次)、饺子(7次)、压岁钱(6次)、拜年(6次)、吃年夜饭(5次)、贴福字(5次)、守岁(3次)、备年货(2次)、扫尘(2次)、年糕(1次)、汤圆(1次)、贴年画(1次)、祭灶(1次)、灯笼(1次)、走亲戚(1次)、上祖坟(1次)、舞狮子(1次)、耍龙灯(1次)、逛庙会(1次)。共20个春节文化元素,出现62次,其中较多的元素是贴春联、鞭炮和饺子。 中秋节元素:月饼(7次);元宵节元素:汤圆(2次)、赏花灯(2次)、扭秧歌(1次)、猜灯谜(1次)、耍龙灯(1次);端午节元素:粽子(2次)、赛龙舟(2次)、香囊(1次)、五彩线(1次);重阳节元素:爬山(2次);冬至节元素:吃饺子(1次);清明节元素:踏青郊游(1次);七夕节元素: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1次)。
从以上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出现的次数来看,春节文化元素是最丰富的,内容介绍也最详细。
二、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编排特点
第一, 初级汉语教材涉及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较多,都是以会认会读为目的。在《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高级阅读》ⅠⅡ、《中级阅读》Ⅱ、《初级读写》Ⅱ四本教材涉及传统节日的内容。《高级阅读》Ⅰ是出现在实用阅读中,文章的特点是用来练习查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高级阅读》Ⅱ第4课文章一题目中出现“春节”,文章内容讲的是春运。《中级阅读》Ⅱ第2课文章四《冬至——冬天的节日》,文章虽然较短,但清楚地介绍了冬至既是传统节日又是重要的节气之一。
第二,汉语教材中正文内容不涉及传统节日,但课后练习会提到节日的名称或是课文中只出现节日名称或日期。《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进步篇、顺利篇和跨越篇听和说共6本书中有传统节日的内容。《成功之路·进步篇2》中第16课,课文中不涉及任何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只是在练习一的题目中提到了中秋节一词。《发展汉语·初级读写Ⅱ》第15课课文中提到了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八月十五。
第三,针对HSK,重在知识点而非节日文化。《HSK标准教程》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教材,它的目的性很强,主要是针对外国学生的HSK考试。其中5本教材中出现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七夕节和中秋节。《HSK标准教程5(上)》第6课《除夕的由来》,主要讲的是有关春节的习俗,而且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还有以“文化角”的形式,简单介绍节日,例如,《HSK标准教程4(上)》第1课《简单的爱情》文化角中介绍了七夕节。该系列教材配有练习册,所有的练习题都是按照HSK考试的题型出的,没有关于节日文化的题目。在此系列教材1至4(下)的教师用书中也未见到关于建议汉语教师如何讲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
第四,教材中教授的重点在于语言点,文化内容只作为学习的文本。《汉语教程》(第三版)是综合型教材,有文章有对话,虽然内容是关于传统节日的,但其重点在于教授生词和语法点。例如,《汉语教程》2(下)第17课《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汉语教程》3(下)第25课《中秋月圆》。从教材体例中就能看出,第一二册教材版块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语音语法、练习;第三册教材版块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词语用法、练习。
第五,编选中节日内涵单一。有的节日文化元素出现次数很少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教材都是同一个元素,如重阳节,2本教材中都是关于爬山的文化元素,其实还有赏菊、喝菊花茶的习俗。中秋节共出现8次,其中1次是“中秋节”名称,7次都是关于吃月饼的文化习俗,但还有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可见教材在文化元素编选上过于单一。
三、汉语教材编选中的不足之处
各系列教材对节日文化内容的编排都坚持了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当细化到传统节日文化观念内容的编排现状,仍发现有不足之处,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又不利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汉语教材编选中缺少传统节日文化理念。文化观念是节日文化的深层结构和隐形内容,它影响甚至主导着节日习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理应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1]。节日文化理念在教材编选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着节日文化在教材中的分量以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程度。 初级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支撑节日文化深层内涵的学习,因而节日文化介绍多停留于习俗等表层文化上。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储备,教材编选中应当逐渐加入节日文化深层内涵。
第二,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编选范围过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2]。《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3]一书中,详细介绍了19个中国传统节日。17本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不多且比较分散,其中只涉及到了8个传统节日,还有大部分节日没有涉及,如人胜节、中和节等。
从编选形式上看,无论是对话形式还是文章形式,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有的出现在练习题中,有的出现在“文化角”中,而真正作为課文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是大多汉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春节”。汉语教材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媒介,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汉语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比较简略。除传统节日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外,所出现的传统节日词语种类也比较单一。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节日本身的专有名词,与节日相关的文化内容词语出现的极少。节日的词语并不只局限于节日本身,与节日相关的所有词语都是属于节日文化的内容。传统节日词语单一会导致汉语学习者只知道几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名称,而不了解其它的传统节日,更不会了解深层次节日文化的知识。
大部分汉语教材的重点是讲授语法,作中西语言点差异的对比,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只是一笔带过,学习文化知识还是要通过文化读物、专门的文化类教材以及教师的拓展才能有所提高。
四、关于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编选
的思考与建议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节日文化理念,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汉语教材编选时应以节日文化理念为主导,循序渐进地增加传统节日的数量,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让汉语学习者不仅知道节日类汉语词汇,更要了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些中国人也不太了解的传统节日,在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节日文化的传播需要全方位进行。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人胜节”,但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恰好记录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中高级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讲解节日习俗到节日文化深层的内涵逐渐过渡,因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民族历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深浅与汉语级别对应并逐级增加。把文化内容与语言点相结合进行授课教学,初级阶段的教材编排以语言点教学为主,文化内容作为辅助;中高级阶段的教材逐渐向文化知识为主过渡。为了更有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高级阶段的汉语教材可以尝试以传统节日的时间为主线编写节日文化专题教材,这样不仅一目了然且系统,也扩大了汉语学习者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范围。
第三,合理调整教材中节日文化的编写思路。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沟通,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其习俗和观念已经成为生活常识,但是外国人却并非如此,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很陌生。因此,教材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安排。
针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教材的编写要更多涉及一些以文化习俗为基点的节日文化知识,通过节日的饮食、活动等风俗习惯来具体体现,也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节日文化内容。
针对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教材的编写思路可以以文化深层内涵为主线,然后通过一些可感知的文化表层来体现说明。例如,教师先引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自古以来我们就重视家庭合睦、团圆,因而年年举行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节日介绍同样可以以具体的生活情景展开说明。例如,春节吃团圆饭,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守岁;中秋节也是家人团圆的重要节日,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等。
综上,中国传统节日是承载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有助于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其对节日文化的领悟和感知能力,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许玉娥.传统节日文化观念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杨国章.文化教学的思考与文化教材的设计[J].世界汉语教学,1991(4):237-239.
[3]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艾涓]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汉语教材;编写特点;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22-03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展示平台,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包含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等多种形式。汉语教材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套系列教材共79本汉语教材为调研对象,教材类型主要以综合型为主,也有综合型与分科型相结合的教材,即《发展汉语》(第二版)(28本)、《成功之路》(22本)、《HSK标准教程》(23本)、《汉语教程》(第三版)(6本),均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16年。
一、汉语教材中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统计
这79本汉语教材中包含中国传统节日的教材有17本,共涉及8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節、重阳节、冬至节、元宵节,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春节,最少的是重阳节、七夕节、冬至节和清明节。
第一,传统节日文化所占比率分析。79本汉语教材中仅有17本涉及中国传统节日,占比为21.5%。在这17本汉语教材中,12本涉及春节,占70.6%;7本涉及中秋节,占41.2%;3本涉及端午节,占17.6%;3本涉及元宵节,占17.6%;2本涉及清明节,占11.8%;2本涉及七夕节,占11.8%;2本涉及冬至节,占11.8%;2本涉及重阳节,占11.8%。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分析。79本汉语教材中,同一课文内重复出现的文化元素只统计一次,共计34个节日文化元素。
春节元素:贴春联(8次)、鞭炮(8次)、饺子(7次)、压岁钱(6次)、拜年(6次)、吃年夜饭(5次)、贴福字(5次)、守岁(3次)、备年货(2次)、扫尘(2次)、年糕(1次)、汤圆(1次)、贴年画(1次)、祭灶(1次)、灯笼(1次)、走亲戚(1次)、上祖坟(1次)、舞狮子(1次)、耍龙灯(1次)、逛庙会(1次)。共20个春节文化元素,出现62次,其中较多的元素是贴春联、鞭炮和饺子。 中秋节元素:月饼(7次);元宵节元素:汤圆(2次)、赏花灯(2次)、扭秧歌(1次)、猜灯谜(1次)、耍龙灯(1次);端午节元素:粽子(2次)、赛龙舟(2次)、香囊(1次)、五彩线(1次);重阳节元素:爬山(2次);冬至节元素:吃饺子(1次);清明节元素:踏青郊游(1次);七夕节元素: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1次)。
从以上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出现的次数来看,春节文化元素是最丰富的,内容介绍也最详细。
二、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编排特点
第一, 初级汉语教材涉及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较多,都是以会认会读为目的。在《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高级阅读》ⅠⅡ、《中级阅读》Ⅱ、《初级读写》Ⅱ四本教材涉及传统节日的内容。《高级阅读》Ⅰ是出现在实用阅读中,文章的特点是用来练习查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高级阅读》Ⅱ第4课文章一题目中出现“春节”,文章内容讲的是春运。《中级阅读》Ⅱ第2课文章四《冬至——冬天的节日》,文章虽然较短,但清楚地介绍了冬至既是传统节日又是重要的节气之一。
第二,汉语教材中正文内容不涉及传统节日,但课后练习会提到节日的名称或是课文中只出现节日名称或日期。《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进步篇、顺利篇和跨越篇听和说共6本书中有传统节日的内容。《成功之路·进步篇2》中第16课,课文中不涉及任何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只是在练习一的题目中提到了中秋节一词。《发展汉语·初级读写Ⅱ》第15课课文中提到了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八月十五。
第三,针对HSK,重在知识点而非节日文化。《HSK标准教程》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教材,它的目的性很强,主要是针对外国学生的HSK考试。其中5本教材中出现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七夕节和中秋节。《HSK标准教程5(上)》第6课《除夕的由来》,主要讲的是有关春节的习俗,而且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还有以“文化角”的形式,简单介绍节日,例如,《HSK标准教程4(上)》第1课《简单的爱情》文化角中介绍了七夕节。该系列教材配有练习册,所有的练习题都是按照HSK考试的题型出的,没有关于节日文化的题目。在此系列教材1至4(下)的教师用书中也未见到关于建议汉语教师如何讲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
第四,教材中教授的重点在于语言点,文化内容只作为学习的文本。《汉语教程》(第三版)是综合型教材,有文章有对话,虽然内容是关于传统节日的,但其重点在于教授生词和语法点。例如,《汉语教程》2(下)第17课《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汉语教程》3(下)第25课《中秋月圆》。从教材体例中就能看出,第一二册教材版块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语音语法、练习;第三册教材版块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词语用法、练习。
第五,编选中节日内涵单一。有的节日文化元素出现次数很少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教材都是同一个元素,如重阳节,2本教材中都是关于爬山的文化元素,其实还有赏菊、喝菊花茶的习俗。中秋节共出现8次,其中1次是“中秋节”名称,7次都是关于吃月饼的文化习俗,但还有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可见教材在文化元素编选上过于单一。
三、汉语教材编选中的不足之处
各系列教材对节日文化内容的编排都坚持了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当细化到传统节日文化观念内容的编排现状,仍发现有不足之处,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又不利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汉语教材编选中缺少传统节日文化理念。文化观念是节日文化的深层结构和隐形内容,它影响甚至主导着节日习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理应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1]。节日文化理念在教材编选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着节日文化在教材中的分量以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程度。 初级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支撑节日文化深层内涵的学习,因而节日文化介绍多停留于习俗等表层文化上。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储备,教材编选中应当逐渐加入节日文化深层内涵。
第二,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编选范围过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2]。《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3]一书中,详细介绍了19个中国传统节日。17本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不多且比较分散,其中只涉及到了8个传统节日,还有大部分节日没有涉及,如人胜节、中和节等。
从编选形式上看,无论是对话形式还是文章形式,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有的出现在练习题中,有的出现在“文化角”中,而真正作为課文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是大多汉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春节”。汉语教材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媒介,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汉语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比较简略。除传统节日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外,所出现的传统节日词语种类也比较单一。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节日本身的专有名词,与节日相关的文化内容词语出现的极少。节日的词语并不只局限于节日本身,与节日相关的所有词语都是属于节日文化的内容。传统节日词语单一会导致汉语学习者只知道几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名称,而不了解其它的传统节日,更不会了解深层次节日文化的知识。
大部分汉语教材的重点是讲授语法,作中西语言点差异的对比,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只是一笔带过,学习文化知识还是要通过文化读物、专门的文化类教材以及教师的拓展才能有所提高。
四、关于汉语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编选
的思考与建议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节日文化理念,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汉语教材编选时应以节日文化理念为主导,循序渐进地增加传统节日的数量,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让汉语学习者不仅知道节日类汉语词汇,更要了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些中国人也不太了解的传统节日,在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节日文化的传播需要全方位进行。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人胜节”,但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恰好记录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中高级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讲解节日习俗到节日文化深层的内涵逐渐过渡,因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民族历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深浅与汉语级别对应并逐级增加。把文化内容与语言点相结合进行授课教学,初级阶段的教材编排以语言点教学为主,文化内容作为辅助;中高级阶段的教材逐渐向文化知识为主过渡。为了更有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高级阶段的汉语教材可以尝试以传统节日的时间为主线编写节日文化专题教材,这样不仅一目了然且系统,也扩大了汉语学习者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范围。
第三,合理调整教材中节日文化的编写思路。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沟通,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其习俗和观念已经成为生活常识,但是外国人却并非如此,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很陌生。因此,教材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安排。
针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教材的编写要更多涉及一些以文化习俗为基点的节日文化知识,通过节日的饮食、活动等风俗习惯来具体体现,也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节日文化内容。
针对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教材的编写思路可以以文化深层内涵为主线,然后通过一些可感知的文化表层来体现说明。例如,教师先引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自古以来我们就重视家庭合睦、团圆,因而年年举行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节日介绍同样可以以具体的生活情景展开说明。例如,春节吃团圆饭,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守岁;中秋节也是家人团圆的重要节日,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等。
综上,中国传统节日是承载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有助于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其对节日文化的领悟和感知能力,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许玉娥.传统节日文化观念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杨国章.文化教学的思考与文化教材的设计[J].世界汉语教学,1991(4):237-239.
[3]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