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资源;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46—02
中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础学科,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有着丰富的思维素材。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对学生实施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化学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抓住思维中心
思维的中心常常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重心、问题的中心。教学中,由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教学的节奏、时间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问题不可能平均用力地思考,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对每节课的思维中心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围绕思维的中心点(一个或几个)有序地展开教学。例如《溶液》一章的教学,思维中心应放在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的概念上,学生只有对此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和熟悉后,才能进行后续相关的重要计算。
同一知识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知识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往往不同,教师要善于区分和对待。如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知识,学生的思维中心就是有区别的:制氢时,思维中心是反应原理;铁的教学时,思维中心应放在铁的性质上;而常见酸的教学中,思维中心应放在盐酸的性质上。抓住了思维中心,就等于抓住了思维的“缰绳”和知识的“龙头”,在学习有关知识时,思维才能更好地展开。
二、积累表象提供思维材料
积累表象能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学生积累的表象越丰富,将越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如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获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供基础。
1. 做好实验。化学实验包括教师课堂内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各种课外的家庭小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能展示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全过程,能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某些实验中可能还有听觉表象、嗅觉表象或触觉表象,具有丰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得更深透且记忆深刻。
2.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并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它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如遇到课堂实验设备不具备或者实验有较大的危险性、污染比较严重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课件模拟化学实验。它能将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整个过程及细节通过彩色显示屏上的模拟、放大进行处理,这是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通过计算机还可以对实验进行分步展示,或对不正确或不规范的实验进行模拟。这种形象化的展示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抽象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更加深刻,更能使其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和鲜明的表象。
3. 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课。教师讲课的语言越生动、形象,越能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表象,也越能充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如用“自行车轮子未转动时,一根根辐条都可数,可一旦高速旋转起来,就感觉辐条是无数的了”来比喻在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形成的电子云;用“搀和芝麻的酥糖”来比喻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等等。诸如此类形象贴切的比喻或诙谐有趣的表述,都是吸引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生动表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充分利用其他直观教具。重视新教材中的大量插图以及各种挂图、模型、模具、展示板等教具的使用,可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令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如无机高分子材料的展示板、有机物分子模型的使用等。
三、合理设疑启发思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其特征之一便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否使多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教师是否善于有效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转变问题情境、科学激疑和设疑、优化悬念、合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巧妙激趣。这种教学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就可以使用一连串环环紧扣、富有启发的递进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在探索的气氛中从设疑到析疑,再到释疑。让学生在释疑中求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种思维综合训练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想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将两种思维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两种思维同时受到训练,而且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还可以使两种思维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培养与训练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它们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思维发展。
1. 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训练。每次实验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这就是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密切配合的过程。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写观察日记。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写观察日记既要观察、想像,又要分析、思考,所以是进行两种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写观察日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中给自己最大感触及留下最深印象(即形成比较清晰、完整表象)的事物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对该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发表一些议论或作出适当的评价,从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
3. 加强实验设计训练。即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围绕该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五、全面挖掘思维盲点
由于化学问题的灵活和开放性,致使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未曾涉及、预想不到、防不胜防的问题,这就在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空白点和盲点。盲点主要分为方法上的和内容上的两大类,它们都源于学生在掌握方法和理解知识时,出现了忽视点、缺漏点、局限点、遗忘点、习惯点,从而导致思维上的肤浅、粗糙、僵化、残缺。例如,有的学生未发掘“一氧化碳有毒”这一“盲点”,视氢气和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相同;有的学生在写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时,没想到水也可做反应物,因而“卡壳”,如此等等。
要充分发掘思维的盲点,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和问题,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善于广泛联想、大胆假设、打破常规、跳出圈子、留心意外、揭示隐点。
当然,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还很多,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方法,更何况各种方法还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认真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培养收到预期效果。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46—02
中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础学科,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有着丰富的思维素材。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对学生实施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化学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抓住思维中心
思维的中心常常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重心、问题的中心。教学中,由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教学的节奏、时间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问题不可能平均用力地思考,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对每节课的思维中心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围绕思维的中心点(一个或几个)有序地展开教学。例如《溶液》一章的教学,思维中心应放在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的概念上,学生只有对此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和熟悉后,才能进行后续相关的重要计算。
同一知识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知识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往往不同,教师要善于区分和对待。如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知识,学生的思维中心就是有区别的:制氢时,思维中心是反应原理;铁的教学时,思维中心应放在铁的性质上;而常见酸的教学中,思维中心应放在盐酸的性质上。抓住了思维中心,就等于抓住了思维的“缰绳”和知识的“龙头”,在学习有关知识时,思维才能更好地展开。
二、积累表象提供思维材料
积累表象能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学生积累的表象越丰富,将越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如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获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供基础。
1. 做好实验。化学实验包括教师课堂内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各种课外的家庭小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能展示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全过程,能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某些实验中可能还有听觉表象、嗅觉表象或触觉表象,具有丰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得更深透且记忆深刻。
2.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并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它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如遇到课堂实验设备不具备或者实验有较大的危险性、污染比较严重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课件模拟化学实验。它能将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整个过程及细节通过彩色显示屏上的模拟、放大进行处理,这是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通过计算机还可以对实验进行分步展示,或对不正确或不规范的实验进行模拟。这种形象化的展示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抽象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更加深刻,更能使其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和鲜明的表象。
3. 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课。教师讲课的语言越生动、形象,越能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表象,也越能充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如用“自行车轮子未转动时,一根根辐条都可数,可一旦高速旋转起来,就感觉辐条是无数的了”来比喻在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形成的电子云;用“搀和芝麻的酥糖”来比喻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等等。诸如此类形象贴切的比喻或诙谐有趣的表述,都是吸引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生动表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充分利用其他直观教具。重视新教材中的大量插图以及各种挂图、模型、模具、展示板等教具的使用,可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令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如无机高分子材料的展示板、有机物分子模型的使用等。
三、合理设疑启发思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其特征之一便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否使多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教师是否善于有效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转变问题情境、科学激疑和设疑、优化悬念、合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巧妙激趣。这种教学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就可以使用一连串环环紧扣、富有启发的递进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在探索的气氛中从设疑到析疑,再到释疑。让学生在释疑中求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种思维综合训练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想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将两种思维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两种思维同时受到训练,而且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还可以使两种思维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培养与训练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它们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思维发展。
1. 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训练。每次实验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这就是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密切配合的过程。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写观察日记。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写观察日记既要观察、想像,又要分析、思考,所以是进行两种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写观察日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中给自己最大感触及留下最深印象(即形成比较清晰、完整表象)的事物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对该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发表一些议论或作出适当的评价,从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
3. 加强实验设计训练。即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围绕该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五、全面挖掘思维盲点
由于化学问题的灵活和开放性,致使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未曾涉及、预想不到、防不胜防的问题,这就在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空白点和盲点。盲点主要分为方法上的和内容上的两大类,它们都源于学生在掌握方法和理解知识时,出现了忽视点、缺漏点、局限点、遗忘点、习惯点,从而导致思维上的肤浅、粗糙、僵化、残缺。例如,有的学生未发掘“一氧化碳有毒”这一“盲点”,视氢气和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相同;有的学生在写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时,没想到水也可做反应物,因而“卡壳”,如此等等。
要充分发掘思维的盲点,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和问题,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善于广泛联想、大胆假设、打破常规、跳出圈子、留心意外、揭示隐点。
当然,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还很多,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方法,更何况各种方法还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认真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培养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