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的隐喻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十年前写了本小书,书名叫做“监狱的隐喻”,因为签约的出版社违约未出,就一直搁在抽屉里。其间,虽也曾在业内刊物“犯罪与改造研究”有过连载,并有相知的友人为它写了万言书评,也有不相识的同行托人捎话,希望出个单行本。然而,由于这本小书的旨趣和性格比较特异,转了几个出版社,不是顾忌“题材触电”,便是犹豫“销售搁浅”,一晃十年快过去了。好在我信奉“随缘”一说,且抱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果其然乎,近日上海学林出版社有意为之作嫁,此书虽姗姗来迟,终究可以结缘人间了。
  有位得到赠书的朋友指着封面的书名问我:什么是监狱的隐喻?为什么取这个有点玄虚的书名?他问的很好,但我笑而未答,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一言难表。倘我能用一两句话回答他的问题,何必写一本书呢!于是,我建议他不妨先读一下“后记”,或许有助于解惑。为了说明这本小书的旨趣和方法,我在“后记”里曾写道:明眼人从这本小书的“思维、语言、文体”不难看出,它既非“科学著作”,也非“文学作品”,却兼有“学术思辨”和“文学叙事”的双重特征。为了说明它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我编了如下一则寓言“骡子的诞生”,以期读者有所意会:
  有一天,一头老实巴交的倔驴(科学)和一匹风流倜傥的俊马(文学)在黄河之畔不期而遇,撞了个满怀。一番对错争执之后,互不买账,居然过起招来。不过,经过你来我往的几个回合,结果却胜负难分。正相持不下之时,一只蹲在近旁观战的奇模怪样的瘦猴(哲学)忽然走上前来,面带狡黠的微笑,一边劝导倔驴和俊马放弃“非驴即马”的愚蠢纠缠,一边建议双方不如取长补短、握手言欢。听完瘦猴的一通劝诫,驴马双方似乎有所顿悟。于是,倔驴主动上前,低头认错,而俊马羞愧不已,含泪自责。随后,在瘦猴居心叵测的怂恿下,两位不仅冰释前嫌,而且相约一路同行。但数日之后,出乎意料的一幕发生了:驴和马牵手进入密林。居然趁造物主打盹的间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野合”。不久,还产下了一匹“非驴非马”的“东西”。不过,它们对自己的“产物”惊诧不已,为“此物究竟像谁?咋称呼?”又争执起来。因为争执无果,最终决定还是回去向瘦猴要个说法。此时,作为推手的瘦猴虽不识“东西”为何物,却闻而大喜,手舞足蹈,连连奉劝驴马不必为争执此物的“名实”所累,并含蓄地建议将此物取名为“骡”吧。趁百兽围观之际,瘦猴借机郑重声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存在是一头骡!”且反复辩称:“骡子”的诞生虽扰乱了造物的计划,但完全符合造物主的造物精神,故应认定其合法性。
  根据上述“寓言”的旨意,我试图说明的是解读“监狱现象”仅有“驴文本”(科学文本)和“马文本”(文学文本)不够,还需要“骡文本”(综合文本)。为什么?因为“科学文本”主要借助“概念”阐明“事实”,而“文学文本”主要通过“叙述”表达“真实”。但在人文的世界里,“事实”和。“真实”经常浑为一体。当斯宾诺莎说“一匹马在路上留下脚印,使战士想起了征战的岁月,而在农民的脑海里则勾起了耕作的情景”时,他似乎在明示人们:一个客体性的“事实”,可以引发无数主体性的“真实”。在“事实”和“真实”之间交织了一种以“隐喻”为纽带的意义之网。换言之,正是单一的事实性之“本体”(比如“马的脚印”)和无数的真实性之“喻体”(比如“征战的岁月”或“耕作的情景”等)共同构造了“社会人文现象”。作为社会人文现象之一的监狱现象,其存在属性既有驴性,也有马性,还有骡性。解读“监狱”这个社会人文现象的“脚印”似有必要综合“驴文本”和“马文本”的特性而产生一种具有独立文本价值的“骡文本”。的确,存在不仅是驴、是马,也如瘦猴所辩称的:“存在是一头骡!”
  其实,十年前的写作之初,我所以萌生了“骡文本”意识,主要是发现人们在谈论“监狱是什么,或是一种怎样的现象”时,明显存在认识思维的左、右脑差异:以官方文件或教科书为代表的“左脑者”一般采取逻辑思维,给出关于监狱本质的规范性定义,比如“监狱是监禁人身的场所,是国家组织的构件、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是阶级专政的机关、是执行刑罚的工具、是劳动改造的地方、是矫正罪犯的机构”等等;而以媒体舆论或文艺作品为代表的“右脑者”则更多运用修辞思维提供关于监狱本质的隐喻性诠释,比如“监狱是社会的缩影、是文明的标杆物、是特殊的学校、是犯罪的染缸、是人间的地狱、是政体的牛角、是巨型的机器、是动物的集中营、是人身的保管场、是人生的失乐园”等等。更有将隐喻思维运用到极致的,如法国导演罗伯特·布莱松认为“监狱”具有以下三种核心的隐喻意义:即监狱是“难以挣脱的精神枷锁”、是“通往自由与救赎的另一条奇异之旅”,是“无法洗涤灵魂的罪恶之源”。由此可见,关于监狱的本质或内涵,在与之结成不同利益或意义关系的主体认知世界中存在左、右脑之误差。因此,如果只承认“规范定义”的左脑型监狱观,而排斥“隐喻诠释”的右脑型监狱观,就不可能充分认识“监狱现象”,反之亦然。实际上,“修辞性的隐喻诠释”具有“逻辑性的规范定义”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尤其是面对一种由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世界所构成的社会人文生态。在书中,为了有助理解“自由刑究竟使罪犯失去了什么?”这一监禁刑的核心问题,我曾援引了囚犯K说给苏林(志愿囚)的如下一段话:
  囚犯K对苏林说,“和女人的距离,就是一个男人和生活的距离。你说,我们这些被剥夺了自由和性别的犯人,和生活有着多远的距离啊!你想一想,如果给我们每一个犯人配上一个女人,那么,监狱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会恋爱生子,于是,我们会忙个不停,土地不再荒芜,买卖会自发形成。我们会烹饪、酿酒,还会创作歌舞,除了喂饱我们的孩子,还要给他们一些爱以及教育和别的什么,于是我们会生产文明的全部……”
  我以为上面这段源于特定当事人主体意识的体验叙事,比起局外人的那些将监狱和犯人客体化的抽象逻辑分析,无疑更具解释力和启示力。
  为什么我倡导人文监狱学研究,写作《监狱的隐喻》及开设“人文监狱学随笔”专栏?在我看来,“人文监狱学”是相对于“工具监狱学”而言的。“工具监狱学”有一个标志性的特点是:它的旨趣和方法只隶属于一个“有权的主体”,它所规范和演绎的所有话语都源于这个有权主体的立场和视角,凡是不合乎这个有权主体的利益和意义需求的,都被视为是无用或有害的。它只承认一个事实和关于这个事实的一种真实,而无视或摈弃其他主体意识的存在与感知。由此导致的一个坏结果是其知识的独断化、威权化、教条化、粗鄙化和狭隘化。由于堵塞了知识向人类经验世界开放的通道,从而造成了对人文世界存在真相的严重遮蔽。
  需要指出,关于人文监狱学的思想精神以及所谓“骡文本”的写作实践,并非本人的率尔独创,其实古今中外早已不乏探索的先例。比如,曾是苏联劳改营囚犯的索尔仁尼琴为记录、反思和批判原苏联劳改营制度与囚犯生活所写作的系列作品“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癌病楼”、“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骡文本’杰作。
  还有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日记”、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柏克曼的“狱中记”、妃格念尔的“狱中二十年”等,亦属此列。国内有张贤亮的“绿化树”、顾准的“顾准日记”、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高尔泰的“铁窗百日”、皮艺军的“犯罪的童话”以及网络作品哥们儿的“四面墙”、黑鱼逛逛的“人性的另1/2”等作品,不胜枚举。请注意,上述作品的作者无一不是曾经的“当事人”,其作品无一不是见证、再现和探索监狱社会与人生现实的“骡文本”。
  最后,为了佐证“骡文本”不仅是一个“人为现象”,而且是一个“自然现象”,我特意查考了一下关于‘骡子习性’的研究资料,并摘要如下,供阁下参考:
  “动物习性专家认为:相比驴和马,骡具有杂交优势,个性独特。骡性比驴温顺,但比马倔强。它活泼、好动,尤其日出、日落时爱撒欢狂跑;它好奇、合群,遇有新奇事物,喜爱集体围观;它胆大、机警,敢于和野兽搏斗。”——摘编自‘百度百科之‘骡子’条目。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已发展出犯罪少年处遇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处遇机构如少年法院、感化学校和少年监狱也曾在部分地方设立并取得一定成效。由国际交往推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犯罪少年处遇体系的进步性不容忽视,但终因徒具“象形”而未能实现。究其原因,一是儿童保护理念缺乏,构建动机不纯,二是社会支持体系阙如。对照当代的现实条件,在我国制定统一的少年法是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犯罪
期刊
梅花是中国古诗词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尤其在宋代咏梅诗词臻于极盛。  生活在北宋初期的林逋是钱塘人。
期刊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具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能够“自我接纳”。
期刊
读《我与地坛》,就像与史铁生促膝长谈,听他娓娓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所言所感无不直指人心。
期刊
在2001年那个丹桂飘香的季节里,太和二中又迎来了一批莘莘学子,他们蓬勃的朝气为二中的校园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
期刊
风,不停地吹,那是狐独的呼唤;  雨,不停地下,那是寂寞的回声。
期刊
[内容摘要]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
期刊
理想的灯塔,指引我们生命的航程;理想似火炬,点燃我们心中的智慧;理想使我们主宰自己的命运;理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欢笑和希望。
期刊
Windows98因其具有很好的性能,运行快速、可靠,操作简单,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如何更加得心应手地掌握Windows98?
期刊
2011年2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法学会主办、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协办、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流浪乞讨儿童法律问题研讨会”召开。来自上海市政法委综治办、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市社区矫正办公室、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公安局、市检察皖、市法学会、市政协、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解放日报、上海法治报等多家媒体报刊的记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