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7:创新与发展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语文抢分全攻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指明了努力方向。
  社会上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愈发浓厚,就源自一系列政策落地,增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政府着力减税降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企业负担减轻,创新发展后劲更足。历史经验表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实践也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如果没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为历史所淘汰,被后来居上者所取代。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只有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掌控未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与发展”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热点。例如:2016年江苏卷作文“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就以“个性”与“创新”为主题;2017年全国卷Ⅲ“高考者写高考”的作文题,便以“教育改革”为话题;2018年全国卷Ⅰ和北京卷作文则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相融合,让考生分别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观察国家的创新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理解二者的关系,抒写自己的感悟;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也与社会改革的话题相关。此外,还有很多涉及社会、人文、科技、生活等方面的高考作文题目,和“创新与发展”的话题一脉相连。
  改革创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
  ——李大钊
  贯注热忱,必定能开拓新的道路,做出超乎常理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
   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
  ——李政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这三句名言分别出自革命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之口,三句话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创新的艰难、创新的条件和创新的意义。李大钊告诉我们,创新“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这种代价,小到劳心费神,大至流血牺牲,想要轻易取得胜利绝无可能。松下幸之助认为,改革创新需要“贯注热忱”,没有“热忱”的付出,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就不可能收获创新之果。李政道的话语向我们描绘了改革创新实现后的美好图景:人们在政经体制、社会秩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领域开辟出崭新的天地,拥有了全新的生活。
   考生可以从纵向的深度挖掘某一句话的内涵;也可以综合其中两句话或三句话作整体分析,横向探究改革创新的条件和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角度不同而又阐述同一事物的材料作文,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时容易落入浮泛,考生要明确主旨,抓住一个角度进行重点论述。如第一则材料,可以选择以创新者克服艰难险阻为重点展开论述;第二则材料,可以写颂扬改革先驱、科技尖兵,以他们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主题;第三则材料,则重在表现改革创新的新成就、新气象。
  【例文展示】
  创新路上,执着前行
  ◎颜睿扬
  中国人崇尚传统文化,因此在历史文明的发展变化上,常常会有争论。如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对古代书法艺术传承就态度迥异:一个刻意求似,绝不逾矩;一个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曾问刘:“你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反问道:“你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段对话,在中国书坛留下了机智幽默又引人深思的一笔。
  纵观书画史,从来就没有全然靠临摹形成的风格,也没有因刻意求似而诞生的佳作。人们总爱以古为师,但是只有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谋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赢得一片新天地。翁方纲的书法与古人形神兼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却不泥古,在古人书法的神韵中融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事实上,翁方纲最为崇尚的欧体,也是当年欧阳询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易经》云:“变则通,通則久。”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对旧事物的吸收、舍弃和创新,新事物才不断涌现。人们不满足于仅靠手工劳作,于是发明了机器;人们不满足于仅在地上行走,于是研制出飞机;人们不满足于仅用煤和油作能源,于是便探索出电的奥秘;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世界中的生活,于是打造出虚拟世界。这些正印证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那句话:“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每一项科技创新,都为我们开辟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让我们享受到全新的生活!
  如今,人类已经可以遨游太空,深潜海底,而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求着,向着科学的顶峰攀登——为了让人类过上前所未有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更表现在社会领域。历史上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戊戌变法,哪一次不是勇气卓绝的探索和创新?这些变革和创新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启蒙。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生活处处与创新相伴而行。在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传统根基的国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种创新;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是一种创新;“一带一路”的移动支付,是一种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现实告诉我们,要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360度无死角,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观念要创新,体制要创新,教育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我们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挠和困难,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执着前行!
  点评
  这篇作文有以下亮点:一是开头有吸引力,所给故事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便于引入论题。二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考生从科技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改革创新的意义。最后以热情的鼓动收束全文,使作文浑然一体。三是论据充实,说服力强。文中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和道理论据,且恰到好处,增强了作文的说服力。四是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文中语句多铺排,富有感染力。
  科技报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黄旭华说。曾庆存总是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他时常用一句话勉励和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
  以上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热爱,他们不追求名利,一心只为祖国发展作贡献。两位院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黄旭华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投入到了研制核潜艇的事业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为祖国的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曾庆存院士则以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做“幕后”的英雄,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创新要靠智慧,更要靠勤奋。两位院士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期,是国家科研条件比较落后的时候,但是他们却靠最简陋的运算工具,最“土”的科研方法解决了各种尖端技术的难题,获得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由此可见,任何创新成果的取得,都要依靠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和辛劳的付出。
  【例文展示】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姜 赟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新型制浆技术实现了砍更少的树造更多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渔民迎来虾肥鱼美的丰收季,创新成矿理论开辟出一片勘探新天地……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热潮。国家对科学家的褒奖,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致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前行、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們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防止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杜绝无谓事务把科学家的精力耗费,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但也需要“参赛者”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是科技界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点评
  考生通过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评议,歌颂了中国当代老中青科学家的巨大奉献和突出成就,赞扬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全新的气象,分析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展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盛景。作文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做到点面结合、叙议结合,论据选用典型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分析时做到评析中肯、议论深刻。这些因素使得此文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值得考生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材料二:我国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采用国产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
   材料三: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芯片实现商业应用,超导磁共振等医疗器械实现国产化替代,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药创制等推进着民生福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
  科技发展体现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人在发展理念上的巨大改变,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有条件、有能力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科技带动新型经济的提速。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动因都要归功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航天、通讯、电子、能源、农业、医疗等行业的纷纷崛起,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让中国从“科技大国”变为“科技强国”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同的发展理念;科技要重点突破又要“全面开花”。科技创新既要有高精尖的发展项目,又要关注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这才是国家需要、人民企盼的科技创新,这才是将科技与国家命运、人民幸福完美关联在一起的举措。
  谈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素材析与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一直在创新道路上奋力求索,古代璀璨的文化和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今天焕发着青春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一不是这种创新精神的结晶;创新才能造就持续发展。创新是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才能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科技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所以,提高科技水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创新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科技风暴席卷生活,5G时代即将到来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有中国企业发布了一份《5G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白皮书从5G技术相关度、市场潜力两个维度综合评估,选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十大应用场景。分别是:云VR/AR、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无线家庭娱乐、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个人AI辅助、智慧城市。
  【素材析与用】
   4G时代的互联网入口,由一条窄窄的地址栏,变成一个个黑白色的二维码方块和五彩斑斓的APP等。而5G时代,将使互联网的入口进一步拓宽,甚至不再有线上线下的区别。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医療系统、8K电视、可穿戴的智能助理……5G时代带来的远远不止是速度,而是包括深度、高度、广度、力度在内的全面变化。
其他文献
青年,就个人而言,是一个人的“拔节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就国家而言,是成长中的社会“未来梯队”,是渐趋成熟的国家栋梁。青年时代,每个人都不应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而要将视野扩大,将目光放远,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维系,学会尽责,勇于担当。有担当的青年,才是有希望的青年;青年人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  近年来
期刊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需要考生们解决问题的情况俯拾皆是。它可能是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舍弃”,也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它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谏太宗十思疏》等篇目就旨在教导学生们习得深思慎取、实事求是、追本溯源等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回顾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比如,在脱贫攻坚领域,2020年时间紧、任务重,但决不能使脱贫计划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更不能随意降低脱贫标准,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又如,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各地区各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區域发展实际和群众生活实际,切忌搞“一刀切”“一阵风”。对困难和挑战作足准备,科学合理地制订计划,实事求是地推进工作,尽力而
期刊
一、增强“一种意识”(即“任务意识”)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经多年实践,题型已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2019年的高考命题组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性增强,任务型写作更为突出。全国卷的命题向来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预计2020年地方卷仍将向全国卷看齐,在给出材料之后添设一项或多项“任务型指令”。由此可见,考生的“任务意识”不可或缺。   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是2020年国家的头等大事,
期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岁月之巅回望,我们的先辈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他们的青春年华里充满昂扬的斗志,奋斗是回荡于他们胸怀中永恒不变的乐章。因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年轻人应该将自己的青春汇入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人生的华章,描绘民族的未来。当然,奋斗不能仅仅依靠
期刊
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立德树人,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其一,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其
期刊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诞生、繁衍、进化始终离不开他们所处的一方山水,这方水土不仅孕育和滋养了人类的肉体,更塑造和陶冶了人们的精神。家乡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留下独特的“基因”。正因如此,“乡愁”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故乡倍感亲切,会尽力建设、呵护自己的家园。从这一层面来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这种“水土”和“人”之
期刊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在国家出现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們称之为英雄。时代呼唤、培育英雄;英雄创造、影响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有伟大的人格闪耀,在伟大人格的背后,正是英勇无匹的灵魂在作支撑。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楷模。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国家最闪亮的道德坐标。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期刊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汉语卷高考作文“奥运我最爱”,两道题目都着眼于具体的“人”的品格塑造。前
期刊
作家名片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败。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虽过着贫困如洗的日子,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