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四川清音《竹颂》蕴含的艺术美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战略,2014年,巴中市巴州区委宣传部、巴州区文广新局和巴州区文化馆精心组织创作、排演了四川清音《竹颂》。该作品自搬上舞台以来,便一路收获:2014年9月,该作品代表四川晋京参加了“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获二等奖,同月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展演,还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曲艺类一等奖;2015年初,获文化部2015年“大年小戏闹新春”全国视频节目展播“观众最喜爱的十部曲艺”作品奖;同年12月,获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曲艺类金奖;2016年9月,施敏演唱该作品在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决赛中获表演奖提名;10月,作为四川唯一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决赛的作品,顺利完成惠民展演; 11月,在“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被评为“优秀剧目金奖”。
  一个作品一路走来,收获如此多的荣誉,应该不是运气,它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笔者认为,四川清音《竹颂》所体现出的物象美、意象美和气象美,构成了作品整体的艺术美。
  一、作品之物象美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是具体可感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可见传情达意的文艺作品,永远离不开物象。
  四川清音《竹颂》所选择的物象当然是竹。古往今来,写竹、画竹、歌竹、诵竹、咏竹、叹竹者不计其数,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竹的诗词歌赋和书画作品。作为物象,竹有着他物不可比拟的自然之美。《竹颂》当然首先颂的是竹的物象美——自然之美。
  中国是竹的故乡,因此,作品在开篇就站在一个至高点上,先写出歌颂的对象是神州之竹:
  问天下竹的故乡在何处,
  看神州万里江山丛丛竹。
  这个开篇,体现了词作者秦渊老师一贯的风格。即用大视野将物象与景象结合——竹是物象,“万里江山丛丛竹”是景象,物景结合,让一幅壮美的江山翠竹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曲家向胜从音乐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景象。这种高视点、大视野铺开的画卷既是概写,又是起势,也是作品主题所系。那么又有哪些竹呢?其实,竹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竹的种、变种、变形、栽培品种大约500多种,但不能都写,都写就成了科普文章了,要有选择地写。选择哪些呢?首选在物象美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竹。于是,我们看见——
  金枝玉叶是金丝竹,
  龙鳞裹身是盔甲竹;
  绿丝下垂是粉丹竹,
  丁字倒写是拐杖竹;
  笋壳半卷是牛耳竹,
  大肚一挺是大肚竹;
  俯身贴地是铺地竹,
  昂首顶天是巨龙竹啊。
  江南竹,滴翠滴翠染黄土,
  车筒竹,滚圆滚圆车轱辘;
  青皮竹,青衣不让花旦美,
  花毛竹,穿了一件花衣服;
  湘妃竹,至今未干相思泪,
  人面竹,人面竹枝两相熟;
  鳳尾竹,清风摇起婆娑舞,
  孝顺竹,孝顺的根须窜进了屋。
  这16种竹,各具特色,各呈其美。金丝竹、江南竹、青皮竹、花毛竹的色,盔甲竹、拐杖竹、牛耳竹、大肚竹的形,粉丹竹、凤尾竹、铺地竹、车筒竹的姿,巨龙竹、湘妃竹、人面竹、孝顺竹的态,一一具现。作品采取排比、明喻、暗喻、白描、拟人等手法,动静呼应、色相两生、物境共融地将这16种竹的外在形态之美铺陈出来。在唱腔设计上,采用四川清音最具陈述功能的典型曲牌的音乐元素,通过现代作曲手法,让音乐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竹的自然之美扑面而来,使人怦然心动。
  可竹的种类实在太多,每一种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竹颂》所要表达的不是某一种或几种竹的美,而是所有竹的美。16种竹既不能表现所有竹,也不能彰显“万里江山丛丛竹”的景象,咋办?于是借用了姊妹艺术——相声的贯口手法,按照一定的音韵或颜色的顺序或节拍的变化等,将常见的竹作一个贯口式的铺陈——
  还有那毛竹刚竹唐竹方竹苦竹寒竹失竹剑竹金竹银竹黄竹紫竹墨竹白竹苗子竹茶干竹玉边竹银莲竹鹅毛竹哺鸡竹马鞭竹虎尾竹光巨竹花簪竹短穗竹长干竹小叶竹大泰竹……
  这段由慢到快的数板,既在内容表达上有了变化,又在呈现方式上有了对比,并鲜明地告诉我们:所有的竹都美。至此,作品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表达——物象美。
  二、作品之意象美
  如果作品仅仅是状物之美,那么作品显然处于浅层次——因为在中华文化中,竹一直是气节、品质和精神的象征。现代艺术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是艺术家关于生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意象表达。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是有意义的形象,或者是化意义为形象。因此物象是基础,意象是升华;物象注重外观,意象强调内在。
  其实,写竹的物象美,只是为主题表达打基础而已——写竹是为了写人——将竹这一物象升华为具有竹之气节、品质和精神的人,由此物象升华为意象。因而,在竹与人之间,有了一段漂亮的过渡——
  我家五十六丛竹,
  丛丛翠竹扎沃土。
  枝繁叶茂五千年,
  长成了中华大民族。
  大家都明白,这一段不仅是由物及人的过渡,更重要的是主题的彰显——仿佛跳高,文章在这里“噌”地一跳,猛地一翻,呈现崭新的境界——要歌颂中华民族的人了。
  可中华五千年,具有竹之气节、品质和精神的人很多很多,如何将竹与人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物与人的形象合一呢?作者秦渊显然也做了大量功课,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最具竹之气节、品质和精神的人物。我们看——   屈原九歌唱离骚,
  纵身一跃招魂竹;
  苏武牧羊十九载,
  竹杖一根傲匈奴;
  零丁洋里的文天祥,
  舍生取义丹心竹;
  横扫倭寇的戚继光,
  顶天立地金刚竹;
  杀身成仁的杨靖宇,
  傲霜斗雪光巨竹;
  宁折不弯的江竹筠,
  红岩之上向阳竹。
  在这里,竹与人的形象有机统一,竹即是人,人即是竹:招魂竹就是四川的水竹,而屈原的《招魂》,一曲悲歌为家国招魂,屈原与招魂竹合一;苏武的节杖与苏武不屈的身影合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与丹心竹合一;抵御倭寇的戚继光与刚毅的金刚竹合一;让日本侵略者为之发抖的杨靖宇与挺然傲立的光巨竹合一;宁死不屈、心怀光明信仰的江竹筠与始终向上的向阳竹合一。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竹的形象艺术地结合了,一根根生动的翠竹形象与人物挺拔的身影艺术地结合了——物象升华为意象,作品至此完成了第二个层次的表达—意象美。
  三、作品之气象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不虚。其实,就算作品写到此处,再有几句收口的句子就结束了,也未尝不可,因为已经有了较好的意象表达。但高视点、大视野的开篇和物与人之间的过渡,分明告诉我们,写人依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借竹写人,从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这才是四川清音《竹颂》的大格局和大境界——作品追求的是气象美。
  如何完成气象美的表达?作者从历史中跳了出来,依然坚持高视点、大视野写现实、写今天。我们看——
  浩浩历史竹无数,
  生生不息发新竹。
  谦虚的竹心装天地,
  柔韧的竹枝扫寒暑。
  刚毅的竹节凌云霄,
  忠诚的竹根扎泥土。
  信义的竹山座座青,
  贤德的竹海片片绿。
  这一段头两句是过渡,目的就是从历史回到现实,从过去回到今天。今天,这种与竹之气节、品质和精神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国人的骨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蔚然神州——多少道德模范,多少先进人物,多少勤劳、善良、淳朴、阳光的普通民眾,都是一根根翠竹,都是民族竹林生生不息而发的新竹,而这新竹会永远生发下去,永远一派“万里江山丛丛竹”的大气象。这不是仅仅写竹和写人,而是大格局、大胸襟地写中华民族。竹的气节、品质和精神,其实质是我们民族的气节、品质和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看——
  你是竹我是竹,
  十亿神州十亿竹。
  千秋气节永不改,
  顶天立地不服输。
  世界之林看东方,
  中华民族好风骨。
  心有大格局,胸怀大境界,文章才能彰显大气象。作品至此完成了第三个层次的表达—气象美。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表达,四川清音《竹颂》从竹的物象美到意象美再到气象美,无论是文本还是音乐,无论是导排还是演唱,都有着美的追求,从而成就了作品整体的艺术美。因此,《竹颂》的成功不是偶然。
其他文献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具体到曲艺创作,就需要曲艺工作者能够放平视角,俯下身段,从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中,从感人肺腑的百姓故事中,从色彩斑斓的生动实践中,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对生活真实进行净化、深化和美化,从生活真实中凝练出我们平素并不常见的典型场景,进而更为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是以时间维度为参照。然而,文化的发展不是单线演进的,而是立体推进的,所以不研究地域文化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历程。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它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正如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西视察时指出的:“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轩辕黄帝陵等远古
期刊
晚清时评弹艺术理论家陆瑞廷对于评定话本艺术的高下,曾有以下一段论述,而今看来,这不但同样适用于北方评书,且已成为曲艺研究之圭臬:  画石五诀,瘦、皱、漏、透、丑也。不知大小书中亦有五诀,苟能透达此五字而实践之,则说书之技已超上乘矣。所谓五字者何?即理、味、趣、细、技五字也。理者,贯通书理也。书理而能贯通,则虽子虚乌有,凭空结构之说部,听者亦能猜详入胸,随处生情也。味者,须具咀嚼书情能力,使听者有耐
期刊
2016年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文联、国家民委、中国曲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美丽青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  来自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福建、海南、甘肃、四川、辽宁、天津等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
期刊
一  中国梦。使命的意识,呼唤、翘盼着——筑就文艺高峰。  新时代。艺术的真实,啟迪、光耀着——评弹美学语境。  21世纪。今天的故事,总括、指挥着——最感人的强音。  从哲学上说,美即生活,美在意象,美是高峰体验。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纯粹化的实践。  就美学而言,艺术是心灵形象化的体现,是人格个性化的外延,是民族风格化的展演。  而笔者要着重谈的是,评弹艺术的美学语境。关于艺术真实的范畴、美学思想的
期刊
2016年8月,对于长子鼓书艺人刘引红来说是一生中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她凭借一曲《山西面食》荣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当刘引红从徐州领回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凝聚成今天的累累硕果。  痴迷长子鼓书,串起美好曲艺梦  1972年,刘引红出生在山西省长子县一个农民家庭,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于生活非常拮据,父母的辛苦深深印在她的心底。自她懂事以来,就想替父母分
期刊
【这里是山区集市一角,台中有一石条。  【苦蒿妹妹提着一个装满粑粑、用毛巾盖着的大竹篮上。  【她后面跟着一大群人,举着钱要买她的粑粑。(虚拟)  苦蒿妹妹 ……哎呀,你们就不要跟到我了嘛,我不卖了,我不卖了。……都给你们说了,我这个粑粑一块钱两个,你们尽拿些一百的五十的,别个找又找不起……啥?咋个能不找了喃?……我这些粑粑值不到那么多的钱……(指一旁)不信你们问那边李婆婆嘛!(走过去)……婆婆你
期刊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梅花大鼓传统曲目《黛玉葬花》中的佳句,曾经倾倒了无数顾曲知音。尤其是史文秀的演唱更是感情真挚,使人泪下。  从豆蔻年华的少女花小宝到花甲之年的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史文秀,几十年来,她久演《葬花》不衰。今年是史文秀先生九十冥寿,献上这篇短文作为“粉丝”对先生的纪念。  “她比我小十八天”——王毓宝  与史文秀同龄的王毓宝老师和我聊天
期刊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我曾参与策划了台里的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录制了大批的优秀节目。1984年10月,我听说东方歌舞团朱明瑛会唱京韵大鼓,还是跟骆玉笙老师一板一眼学的,立刻联想到:文艺界的许多明星、大蔓都会客串节目,要是能举办一次“客串艺术欣赏会”在春节期间播出该多好。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老组长王决说了,他很支持。他说:“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新颖,要是搞好了,将是明年春节的重头戏。可有一样,你既要组织
期刊
那一年,我用半年多的时间读完了有关陈毅的三十多部专著及文献资料,写下了八万多字的读书摘记,接下来,我就进入了十回目长篇扬州评话《一代儒将——陈毅》的创作阶段了。  十回目,是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传统样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在江苏省、扬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被整理出版的王派《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犹如四座高耸的山峰,成为南方评话不朽的经典
期刊